邊緣AI 4大商機噴發

隨著AI科技快速發展,AI投資逐漸受到企業重視,AI應用部署逐漸從雲端朝向邊緣、物聯網擴散,AI PC、機器人、智慧穿戴裝置與資訊軟體將成投資焦點。

文 ● 莊家源

隨著全球興起生成式AI風潮,大型語言模型(LLM)快速發展,AI投資逐漸受到企業重視,根據iThome CIO調查數據顯示,大約有二二%的企業提高對生成式AI的投資,而有十%的企業調整AI戰略,更聚焦在生成式AI在企業內部可能的應用場景,除了測試生成式AI如何應用在內部營運提升營運效率,也逐漸向特定營運或生產場景應用,帶動生成式AI應用部署從公有雲、企業資料中心,漸漸向邊緣運算、物聯網擴散,研究機構ID C指出,和企業資料中心核心端相比,生成式AI應用未來更大的發展將在邊緣端,在推論需求快速增長的驅動下,預期許多企業今年將擴大邊緣部署,將帶動邊緣基礎設施擴展。

邊緣端AI發展加速

在過去的兩年裡,大型語言模型發展相當快速,除了向文字、圖片的多模態發展,同時,雲端服務供應商也向小語言模型發展,降低語言模型的參數規模,以更適合在運算資源有限的系統部署,像是Google在二三年釋出可在手機上執行推論的Gemini Nano模型,去年再推出採用相同技術的Gemma,瞄準邊緣生成式AI需求;Meta在去年釋出Llama 3.2 1B/3B模型,讓開發人員得以針對邊緣運算及行動裝置開發具有文字生成功能的裝置端應用程式,讓資料留在裝置端處理,降低資料上傳到雲端可能的資料外洩風險;微軟則是釋出最新小語言模型Phi-3,根據參數規模的不同分成mini、small及medium三個版本,並強調小模型可用於運算效能有限或離線環境,讓許多資源受限的組織將模型部署於低成本裝置,或是在頻寬受限環境下,確保一定的回應速度。

另外,近期受到中國大語言模型DeepSeek問世,為AI產業發展帶來新的變革,由於DeepSeek模型擁有低成本、開源等特性,讓AI應用的開發門檻大幅降低,加速AI普及化,進一步推動邊緣AI裝置,如機器人、PC、智慧型手機、智慧穿戴裝置等需求。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研究指出,二四年全球邊緣AI市場規模約為二一一.九億美元,預計到三四年將達到約一四三○.六億美元,二四年∼三四年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二一.○四%。

機器人具高成長潛力

去年三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GTC大會上展示了多款人形機器人,同時公布了Project GR00T計畫,透過全新的運算平台Jetson Thor結合最新架構的AI晶片Blackwell、與專為機械手臂設計的基礎模型Isaac Manipulator、以及用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AI視覺辨識Issac Perceptor,提高機器人對於人類行為的認知能力,進而執行複雜任務,並增進人機互動的自然性。Digitimes認為隨著AI、感測器、材料等技術突破與成本下降,加上勞動力短缺影響,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加速發展,未來五∼十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爆發性成長,預估至二○三五年將創造近二六○億美元的產值。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二三年底,全球機器人的裝置量創下約三九○萬台的新紀錄,去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預估為六二.二萬台、年增四.九%,其中亞洲仍為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其次為歐洲與北美,IFR認為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聚焦在五大趨勢,分別為AI與機器學習、協作機器人應用、移動機械手臂、數位孿生與人形機器人。

受到機器人技術持續提升,感測器、視覺技術和智慧夾爪的快速進步,與生成式AI的出現開啟了新的解決方案,再加上兩隻手臂和兩條腿的人形設計,使機器人能夠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得更靈活,另外透過數位孿生的技術,可以使用真實世界的數據,來運行模擬並預測可能的結果,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壓力測試和修改,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


法人認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目的是在主要為人類設計的環境中無縫運作,特別著重於感測、運算與移動技術,分別代表機器人的視覺、大腦與雙腿,雖然人形機器人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的人形機器人製造商尚未公開上市,但上游的供應商早在AI科技的投資範疇之內,像是AI晶片設計、製造龍頭Nvidia與台積電(2330),感知、分析和運動控制至關重要的半導體製造商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Microchip等,還有原先提供工業自動化方案的業者發那科(Fanuc)、泰瑞達(Teradyne)、安川電機(Yaskawa)等,法人預估,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二○二三∼二八年CAGR為五○%。

從目前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來看,占比前三名分別為製造業、醫療與家庭,其中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中應用廣泛,通常以單個手臂的形式出現,可以完成包括焊接和裝配在內的各種任務,還可以自動化移動機器人和自動導引車的形式承擔物流角色,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生產力。

台灣廠商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已具備零組件供應鏈的產業規模,涵蓋控制器、感測器、致動器、驅動器、伺服馬達、減速機、傳動元件、機器視覺等,近期摩根士丹利證券發布全球人形機器人一○○強報告,選出在發展機器人產業中最容易受惠的廠商,其中就包含了台積電、上銀(2049)、和大(1536)、鴻海(2317)等業者。其中,傳動元件大廠上銀除了擁有減速機、螺桿、交叉滾柱軸承等機器人關鍵零件量產能力,本身也有機器人業務,轉投資大銀微系統(4576)則擁伺服馬達、驅動器,可與上銀配合推出機電整合方案,而上銀與美國物流新創公司合作的物流AI機器人則預計今年第三季小批量生產,明年營收陸續貢獻營收。


宏碁資訊受惠AI效益

另外,隨著AI科技持續發展,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紛紛投入大筆資金,建置資料中心與伺服器以鞏固市場地位,然而這些硬體的建置最終要回到實際的應用,其中雲端服務與AI軟體應用正是未來兩大可期的領域。

根據研調機構預估,二四∼二九年全球公有雲終端用戶的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十六.三%,其中台灣市場成長率超過全球平均;AI軟體方面,去年市場規模預估為九七○億美元,到了二九年將達二一八○億美元,二四∼二九年AI軟體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十八%,而營收超過七○%在於雲端與AI應用的宏碁資訊(6811),其營運也將在未來持續受惠。

宏碁資訊是台灣第一家取得微軟六大領域解決方案合作夥伴的資訊服務廠,為台灣超過二千家企業與政府單位服務,以去年前三季客戶產業別來看,高科技占五八%、政府與國營企業占十六%、金融占十三%、傳產及其他占十三%。

隨著雲端服務需求長線成長明確,大量企業與政府機關為完成數位轉型與獲取相關上雲、AI工具平台服務將持續採購宏碁資訊所代理的軟體,這些軟體產品的多樣性與複雜化也提高其服務的價值,未來將持續透過客製化的服務推升營運表現。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2025/2月 第2339期

本文摘錄自‎

邊緣AI4大商機噴發

先探投資週刊

2025/2月 第23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