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五角課:新實支實付上路
新實支實付險上路,但這波醫療險變革,不只影響新保戶。門診理賠大幅限縮下,碎片化保單如眼睛險,會是解方嗎?長期乏人問津的手術險,將重返市場? 文/盧沛樺 瞪著太太九個月大的肚子,信安保經協理賴宜鋒盼了許久的女兒就快出生,但他卻開心不起來,因為十六年來幫無數人做保險規劃的他,如今卻不知道該幫女兒保什麼險。 不僅如此,身為全球人壽的老保戶,他最近收到「費率可能調整告知書」,手裡握著文件,心裡涼了半截,因為這代表未來保險公司可調漲保費,保戶任人宰割。 四大變革,新舊保戶都遭殃 「保戶現在都覺得保險公司愈來愈沒誠信,」賴宜鋒直白地說。 實支實付險不再接受副本理賠,改採「損害填補」原則,七月上路。 但對全台逾一千六百萬保戶而言,醫療險的變革不只便宜大碗的實支實付險消失,從核保、理賠到費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舊保戶也遭殃。(見表)
去年健保署清查短期住院,引爆癌友擔心,若沒住院,就申請不到保險理賠,讓門診理賠的長期爭議浮上檯面。 舊問題還沒解決,又有新爭端。今年健保署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讓老人家染上肺炎,不必舟車勞頓趕赴醫院,改派醫師或護理師遠距會診。儘管立意良善,但健保署找上保險業,希望業者讓在宅治療的保戶可放寬理賠,卻遭打臉。 《天下》詢問兩家以上保險公司,目前業界共識是,只要沒住院就不賠。 「健保制度跟保險理賠的設計,根本是愈走愈遠,」林世德解釋,「台灣大部份醫療險的前提都要住院,過去是靠保險公司理賠融通,融通代表保險公司可以隨時拿走,這件事一定會發生。」 台灣走進後醫療險時代,保戶必須有新投保思維,因應未來。 新思維1:風險無法完全轉嫁 林世德指出,過去透過多張實支險,民眾把就醫風險甚至經濟收入中斷的風險,百分之百轉嫁;但新制上路後,民眾必須認清風險無法完全轉嫁,因此要盤點哪些是自己可以承擔、哪些願意繳保費,轉由保險公司承擔。 他建議,在保費支出有限下,保險應該是買自己負擔不起的醫療支出,如癌症。 新思維2:門診手術不倚靠實支 近年實支險的門診雜費和門診手術理賠,限制愈來愈多。門診雜費限額多以一.五萬為上限;門診手術理賠項目要符合健保支付標準「2-2-7」條款才賠,導致如腎結石體外震波碎石術、息肉切除就不賠。 長期以往,隨醫療技術進步,門診手術增加,實支在門診理賠的缺口會愈大。賴宜鋒認為,手術險的重要性會顯著提升。 手術險跟實支險不同,前者採定額理賠,依手術項目,保險公司給付固定金額,但實支險是依收據理賠。各家理賠的手術項目和金額都不同,理賠金額可能高於也可能低於保戶的實際支出。好處是,因為不以住院為前提,門診手術理賠較無爭議。 賴宜鋒建議,挑選手術險,要留意理賠的手術項目及給付倍數,「最好挑不限2-2-7才賠的手術險,恰好彌補實支實付險的缺口。」 在門診理賠受限下,聚焦特定部位門診手術的保單正在興起。過去一年,光眼睛險就有五家保險公司開賣,大多賠付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手術。 新思維3:碎片化醫療險興起 這類保單其實是手術險的變形,理賠固定金額,因為只賠特定部位,如眼睛、牙齒,給付倍數較高。 林世德預測,這類碎片化醫療險,未來會變多。現在是手術險碎片化,未來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都能切得更碎,例如只賠重度癌症或自費高端治療。因為傳統包山包海的醫療險,保費太貴,民眾將負擔不起,加上台灣人大多都買過保單,把保障切碎,有利保戶視個人情況彈性補充。 但富邦人壽業務經理鄧琨穎認為,這類保單保費並不便宜,除非是有家族病史或特定職類,罹病率高,可考慮加買,大多數人仍應優先完備基礎醫療保障。

手術險跟實支險不同,手術險採定額理賠,好處是,因為不以住院為前提,門診手術的理賠較無爭議。(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