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在人生中摧毀語言高牆會發生的事
「為什麼要學外語?」面對這個問題,中國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這麼說。
「語言是文化。當人開始學習語言,也同時在學習該國家的文化。如果你能認同和尊重對方的文化,對方也會認同和尊重我們。這時候,大家才能一起共事。雖然我小時候從來沒留過學,但是我認為我比在國外留學的人更了解西方文化。因為我透過語言來學習文化。」
馬雲是出身貧窮的教師,如今他是中國首富梭1,亦是全球年輕人的導師。我一直很好奇他的背景是什麼,而在我看完訪問之後,不禁點頭稱是。他憑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和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從所有經驗學習且獲得成長的力量,那正是源自於使用外語的能力。
雖然他從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學習,卻能透過語言的力量洞察世界的趨勢,看透對方,拉攏對方成為自己人,同時握住主導權,這就是馬雲的成功祕訣。如他所說,語言能改變很多事的版圖,不只是和某個人的關係或商業的成功與否。如果學外語,就能夠完全扭轉一個人的人生。當一個人學習一個、兩個新的語言,他就能拓寬他的宇宙,而有多少因此隨之而來的優點,多到難以細數。
我常對朋友說:「我無法想像如果今天我們沒有學外語的人生。」因為我很了解,透過語言我的人生可以變得多豐富。因此,如果有人問我該怎麼做才能過上更好的人生,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學新的語言。我可以有自信地說,我人生中做過最好的選擇,就是傾力學外語。到底學語言能獲得什麼,我們的人生又會如何好轉?這個問題即使另外寫一本書也不夠,但是我盡可能簡略地整理,讓大家了解。
1.更加了解「自己」
我想最先挑出來說的是「更了解自己」這點。正如馬雲所說,如果學外語,就能自然學到該國家的文化,然而還會有一份驚喜之禮,會額外地降臨在我們人生中。這份禮物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當我們開始認識陌生的文化,會產生一種鏡像效應,這個效果會讓我們回頭看向自己,發現自己一直不知道的事物。
人生在世,還有比「好好認識自己」還要重要的事嗎?現代社會將焦點擺在大學的入學考試,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我們鮮少有能探索和發現自己的機會,自然也很難累積「自我知識」。可是這個問題卻能透過學外語來解決。
學外語相當於熟悉「另一種思考體系」。如果學外語能讓我擁有與自己熟悉事物截然不同的「新思考方式」,那麼我看這個世界的觀點就會改變。使用同一種母語的人之間會有共同擁有的普遍價值,可是在接觸與該價值衝突的文化過程中,自己原本的思考體系會隨之動搖,最後也會對自己有新的發現。而這就是無論付出多少代價也無法獲得,唯有透過學語言才能獲得的隆重大禮。
2.提升各種能力
學外語的過程中,有些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地提升。例如分析能力、創意力、溝通能力、理解力和記性等。或許這是學外語的特殊之處,也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了。畢竟背新的單字和表達方式,嘗試理解並接受其他文化的思考方式,為了和他們溝通而努力,久而久之也不得不培養出這些能力。
我們的大腦會越用越發達,能力也會隨之倍增。因此不學外語的人若是開始學外語,便能獲得閒置的機能得以全面啟動,沉睡於內在的無數能力得以甦醒的成果。能夠聽懂對方說的話、能夠懂得換位思考、能夠在意外中隨機應變、能夠記得且應用更多事物的力量,這一切都是透過學外語,從我們的內在重新挖掘出來或新搭載的能力。
3.成長為更成熟且心胸寬大的人
學新的語言並非單純指習得口說力或背單字。除了指駕馭語言的能力之外,還包含理解該語言的背景,最終提高自己的歷史觀點和眼界,培養更好的洞察力。
進一步看到更立體的世界,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或情況,也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掙脫將自己囚禁於井底的鐵網,讓思考不受限。能夠理解和接受其他人,即包容甚至懂得照顧和體諒他人「和我不同」的迥異之處。簡言之,學外語是讓自己成長為更成熟、豁達又心胸寬大的人的基礎。
學外語必須伴隨與眾不同的耐心和踏實的努力。即使無法一次搞懂,也得持續抱著去了解的心態,而且同樣的單字和文法也得一背再背,重複無數次。而且即使不斷犯錯,也得一再嘗試,將過程中的無奈忍下來,同時也要克服時不時讓人感到屈辱的情形。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的態度,持續投資時間和努力,而這絕非容易的事。
路途如此艱辛也不半途而廢,一步一步前行。
勇往直前的人自然搭載耐心和靈活度。這點除了學外語以外,對執行其他工作也相當有幫助,讓人幾乎可以輕易完成任何事,即使面臨危機,相較於他人更能以平常心相對,而且隨機應變的能力更強,也能更快掌握狀況。
4.安裝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
學外語越學也越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母語中不存在的單字,或難以預測的情況,以及無法以現有價值觀來理解的無數情形背後隱藏的意義,這些事就像重新組裝一台被撞得稀巴爛,看不出原形的車,因此學外語也培養了我們若在工作上遇到任何問題的解決能力。這個過程中不僅涉及非語言或文化的衝突,也賦予我們生活中面臨無數問題時的解決能力。
將自己投身於新語言的世界裡,其實是一件讓人恐懼的事。或許可以拿不會游泳的人被丟進大海裡當作比喻吧。毫無疑問的是,很難找到可比較的對象。
但如果經歷過能以之前不懂的語言和陌生人溝通,我們的內在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我常看到很多內向的人在學了外語之後,個性從內向變成外向。這都是多虧面對自己的恐懼,讓自己變大膽且勇敢。在學過本來完全聽不懂的語言之後,以這個語言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意思,當對方也能理解時,就會感覺自己被更大的世界接納,在心理上產生正面的效果。
比起被拒絕、被隔絕在外,接納和溝通才能帶給人類最大的滿足感,最終讓人產生自信。透過征服外語所得到的自信,能夠在我們人生的各種時刻發揮巨大的力量。
5.工作機會和舞台的拓寬效果
不只如此。能夠讓我們獲得實際利益的事情更多。學外語能夠增加工作機會,如果你還有語言之外的其他專業,那麼兩者就會迸發出相乘效果。舉個我認識的醫生為例,他的挑戰很有趣。
他在就讀醫學院的時候,夢想能夠環遊世界,利用醫術幫助偏遠地區的人,於是後來便學了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語言。結果他現在在海外醫療志工事業和照顧定居韓國的外國人工作上獨占鰲頭,而且他也是將韓國的醫療體系推廣到海外的國家計畫先驅。
我的一位大學西班牙語系同學本來在大企業上班,不惑之年開始念法學院,現在是律師,且得益於大學時期的交換學生經驗所打下的西班牙語實力,讓他更受矚目。能夠說西班牙語的韓國律師屈指可數,雖然他晚進律師界,但是卻憑西班牙語實力成功拓展自己的專業領域,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西班牙語圈專業律師」。
這個原理很簡單。只要增進外語能力,工作舞台拓展到全世界,自然競爭減少,成功機率也會變高。
6.更豐富的人生經驗
此外,如果懂語言,我們便更有機會享受多元的文化,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地生活,交朋友更是無需顧慮對方的國籍或文化背景。我們也將有無限機會,讓還不懂語言時,聽起就只是噪音的音樂或電影,帶給我們感動,或發現閱讀世界名著的喜悅,抑或即使我們到世界上的某個角落,也能發現人生的導師。簡言之,我們的生活將豐富、愉快好幾倍。每當我們增加一個能夠駕馭的語言,就像抱著一個寶箱,裡面將不斷迸出「趣味橫生的際遇與發現」,如魔法般的經驗將成為可能。
7.防止大腦老化
學外語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如果持續學語言,頭腦也會持續活躍,延遲大腦老化的速度,還可能讓人活得更年輕。
我們都知道,通常人上了年紀,大腦機能便會老化。可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大腦機能退化和年紀並無直接關係。只是,當我們邁入成年,工作的時間比學習新事物的機會還要更多,自然而然大腦的活動便減少。換句話說,只要學習某項技能,就能讓大腦持續運轉,理所當然就會降低大腦老化的程度。而且促進大腦運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學習和使用外語。因此,學外語可以說是讓青春永駐的最佳祕訣。
這樣看來,學與不學外語的人生怎麼會一樣呢?學外語後獲得的人生禮物無窮無盡,當你試著想像你的人生也發生如此改變,是不是就已經開始覺得興奮呢?即使不是完成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你的心裡是否熊熊燃起想挑戰的意志呢?這樣就夠了,只要有心,好的學習方法再學就好了。重要的是,不只是想,還去實踐。不要再找藉口拖延了,現在馬上開始行動,那就是成功的鑰匙。
02 別讓年紀成為絆腳石
想學外語的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之一便是:「我這把年紀還可以嗎?」我身邊的人也有很多人找藉口說:「我想學是想學,但是年紀太大了。」「應該小時候學的,我已經錯過時機了。」「現在因為年紀,腦袋轉不動,學不了了。」但其實這都不是藉口。偶爾也有人超越這些消極的心態,帶著確信的態度主張:「超過二十歲,絕不可能學外語」。可是我的想法不同。
很多人知道我會五國語言,便以為我從小就被送出國生活或留學,後來才回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第一次學英文字母是在國中的時候,西班牙語則是在大學的時候學的。法語則是我過了三十五歲才開始正式學,甚至義大利語還是我過了四十歲才開始學,所以他們完全猜錯。正因為這是我的親身經驗,還有看著和我一起學語言的朋友,以及環遊世界時遇到的人,以這兩方面為基礎和根據,我才能充滿自信地說,年紀絕對不是學外語的絆腳石。
我並非唯一抱持這個觀念的人。世界各國的語言學家和腦科學家不斷研究語言習得和年紀的相關性,其中有很多專家已經取得完全顛覆我們預測的結果。雖然我無法在此一一列舉所有的理論,但是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無數研究結果的共通點吧。
習得一門新語言,甚至要能夠流暢使用,會受到相當多因素影響,不僅止於年紀。例如,可能會受天賦,也就是遺傳因素的影響,還有母語應該也有某程度上的影響,因為隨年紀增長也會被母語的框架限制。此外成長環境、積極性、是否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等也會造成影響。
不過請大家記得一件事,年紀只是其中一項因素,但並非唯一決定你是否能學好一門新語言的決定性條件。
不過即使我這麼說,大家應該還是很好奇。雖然我說不要讓年紀成為學語言的絆腳石,但是學語言應該有個最佳的時機點不是嗎?
關於這點,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完全讓人跌破眼鏡。根據世界記憶力冠軍,即金氏世界記憶力紀錄保持人兼腦科學家鮑里斯.康納德(Boris Konard)博士指出,學外語所需的記憶力會隨年紀增長而更活絡,並在四十歲後到六十歲前達到顛峰,而且也有相當多數的人在六十歲以後仍保持這個能力。所以說,這樣難道還沒有希望嗎?
比天賦和年紀更重要的事
雖然有各式各樣且龐大的研究結果和統計數據,其中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以Facebook進行大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很有趣。結論就是「年紀雖然會影響語言學習,但無所謂決定性的時機」。這是什麼意思呢?若只從表面看,看起來語言習得能力會從十八歲起開始下降,但我們必須深入看個仔細。因為有個反轉,之所以有這個現象,並非因為實際上大腦機能下降,或腦袋產生某種變化。
雖然每個國家多少有所差異,但是一般來說十八歲是結束高等教育的時機。雖然有人會上大學,但是也有不少人開始就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職場上度過,或結婚生子,邁入新的生活。而真正的原因便是很多人像這樣在十八歲後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明顯地投入語言學習的時間減少,或生活環境變得不適合學習語言。
根據專家的分析,學語言比天賦或年紀更重要的要素就是「時間投資」。只要想成小孩學母語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就能輕易理解。我們只是忘了,其實小時候我們學一個單字所需的時間非常多。而且對我們抱有無限關愛和耐性,名為「媽媽」的老師總是會用各種表情和動作,重複好幾百次、好幾千次告訴我們同樣的單字,只要我們錯了,就會馬上幫我們訂正。如果仔細想想,長大後,相較下我們花的時間更短,而且就只是坐在書桌前靠著書上的印刷字體學習,可是我們卻急於下定論,認為孩子們的外語習得能力比我們更好。而且並非此研究結果如此,綜合各個分析語言學習的專家意見,如果比較孩子和成人的「語言習得能力和條件」,反而可以得知成人更有利於學外語…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