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後,跨境電商與AI應用面臨雙重挑戰

中小企業出海潮


在台灣電商滲透率自疫情高峰後停滯於約13%,甚至略有下滑的情況下,跨境電商逐漸成為中小企業突破困境的重要選項。面對酷澎(Coupang)、淘寶、蝦皮(Shopee) 等大型平台持續擴張,國內市場早已陷入存量競爭與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單靠國內平台已難以支撐企業長期成長,中小企業亟需尋求更廣闊的舞台,而跨境電商正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達志影像



台灣電商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 平台間價格戰加劇,中小企業亟需尋求突圍之道。

美國、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電商滲透率仍在持續成長,為台灣中小企業帶來新動能。台灣在科技零組件、食品飲料、文創設計與醫美保健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這些產品類別在海外市場具備高度吸引力。

隨著 Amazon、Shopee、TikTok Shop 等平台普及,出海門檻大幅降低,中小企業得以快速進入國際市場,並透過品牌差異化爭取更高溢價空間。然而,跨境電商也伴隨諸多挑戰,包括物流成本高昂、關稅法規複雜,以及文化與消費習慣差異。

例如,出口保健食品至東南亞市場,需事先取得當地衛生單位進口許可,否則即使商品品質良好也可能無法順利上架。此外,美國市場雖受消費降級影響,低價產品具吸引力,但長期而言,品質與服務仍是消費者選擇的關鍵。

中小企業如何規劃跨境電商藍圖?

許多業者常以為只要將商品上架至各大平台,就能自然吸引海外消費者,實際上效果有限。更可行策略是選擇「單一市場」與「單一產品線」進行測試。例如,在泰國推廣保健食品,或在美國銷售文創周邊,以降低風險並累積市場回饋。

跨境電商的核心不在低價,而是在差異化。海外消費者不會記得便宜的台灣貨,卻會被具文化故事或專業技術的品牌吸引。例如,飲品結合台灣茶文化,透過包裝與品牌敘事展現文化底蘊,不僅能避開價格戰,更能創造溢價空間。

此外,中小企業不必完全仰賴直接出口,也可與當地代理商、零售商合作,建立線上線下整合的長期據點。美妝品牌除了在電商平台銷售,也可與當地藥妝通路合作,透過線下體驗提升消費者信任。


▲自動化雖提升效率,但品牌溫度與在地文化連結仍是跨境成功關鍵。


▲跨境電商雖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但物流配送成本與效率仍是中小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無法形成規模效益時。

跨境電商並非短期或單次的銷售行為,而是長期累積「品牌資產」的過程。即使初期利潤有限,隨著議價能力與客戶忠誠度提升,最終能建立穩定的國際市場基礎。如自行車品牌捷安特多年來在全球市場深耕,正是值得中小企業借鏡的範本。

AI成為跨境電商的加速器

AI 正快速改變全球零售與電商格局。日本零售業導入智慧客服與個人化推薦,美國沃爾瑪(Walmart) 則運用生成式AI 打造多語言客服與沉浸式購物體驗。AI 已成為提升消費體驗與營運效率的關鍵力量。


▲AI應用於行銷、客服與合規管理,協助中小企業提升效率與服務品質,加速國際市場布局。

AI 能協助企業在龐大的跨境市場中進行個性化推薦、智慧客服與多語言溝通,跨越語言與時區隔閡,提升服務效率與顧客信任感。AI 亦可應用於物流預測、合規檢核與行銷內容生成,突破既有限制。

台灣雖已開始導入AI 於行銷自動化與數據分析,但多停留在初階應用。面對國內競爭加劇,跨境電商成為中小企業突圍的重要舞台,AI是否能成為推力,值得深入探討。

導入AI的風險與平衡策略

儘管AI 帶來諸多優勢,但若缺乏妥善規劃,風險不容忽視。技術門檻與成本壓力是中小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若企圖自建AI 模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與人才,可能導致資金鏈緊縮。

相較之下,導入SaaS型AI 工具,如推薦系統或客服平台,是更務實的選擇。不僅能快速導入功能,也能避免過度投入而陷入「All in AI」的困境。AI 效益仰賴數據品質與規模,而台灣中小企業往往缺乏第一手數據,使演算法難以精準運作。企業可透過Amazon、Shopee、TikTokShop 等平台取得消費行為數據,或與當地代理商合作,累積市場洞察。

此外,AI 自動化可能削弱品牌人情味。雖能提高效率,但當客服回覆若過於機械化,或廣告文案缺乏情感共鳴,消費者將感到疏離。對於陌生市場的消費者而言,「信任」遠比速度重要。美妝品牌進軍日本市場時,除了使用AI 翻譯商品資訊,也可聘請當地客服團隊進行後端把關,確保語氣與細節符合在地文化。

這種「AI+人力」的混合模式,才能在效率與溫度間取得平衡,避免品牌價值稀釋。(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 銀河數位行銷學http://www.iwant-in.net/tw/iMarketing/)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5/10月 第836期

本文摘錄自‎

關稅戰後,跨境電商與AI應用面臨雙重挑戰

能力雜誌

2025/10月 第8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