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翻版 中國風電供應鏈讓全球警鈴大作

裝置量最大、產品最齊全、競爭力最強


中國風電供應鏈正如電動車翻版,大舉外溢。然而在價格低廉、交期快速的糖衣之下,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的潛在隱憂,已經是各國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新課題。

文/陳雅潔

截至二○二四年底,中國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已達三十GW(十億瓦)。這個數字,是全球第二大離岸風電市場英國的兩倍,也是台灣已併網風場總和的十倍。

除了裝置容量規模龐大,中國風電產業技術突破的速度也令人咋舌。目前全球離岸風機市占最高的德國西門子歌美颯十四MW(百萬瓦)風機,單座葉片長達一一五公尺,運轉掃掠面積大約是五.五座足球場。然而,市占排名全球第四的中國金風科技開發出二十二MW離岸風電機組,單一機組運轉面積是十座足球場,已自去年十二月出廠,正於廣東外海裝設中。優勢


中國在全球風機大型化的技術趨勢一直處於領先群,且海外訂單頗有斬獲。CFP

優勢:價格低交期短 零件市占全球六成

「過去二十年,中國打造了全球最大、產品最全、競爭力最強的風電產業。」全球風能協會(GWEC)在最新的報告中如此總結。截至二四年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十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並擁有世界最完整的風電產業鏈,為全球提供六○%以上的關鍵零組件。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二○二四年度全球非中國市場風電訂單報告》,當年度全球非中國市場風電訂單容量為四十二GW,而由中企取得的訂單量為十二GW,占比二八.六%,相比二三年暴增七○%,更是二二年的近四倍。即使地緣政治的緊張情勢未解,中國風電供應鏈透過國內市場培養成本及技術的競爭力,如今大舉出口宛如電動車翻版,已席捲全球風場。

國際產業分析師指出,價格是中國風電供應鏈出口的主要優勢。以風機為例,中國是全球整機價格最低的市場,通常是歐洲價格的一半,甚至接近三分之一。對中國風機業者來說,儘管出口海外市場要增加規格調整、運輸等成本,但比起就近採購,還是有二至三成的價差優勢。而且觀察海外業務量較多的中國風機業者,海外銷售毛利率明顯高於內銷,更促使中國廠商從追逐訂單的「游牧模式」,進階到併購當地企業或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的「深耕階段」。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孟衡也指出,「風場開發商這幾年各項成本都較以往大幅增加,從價格和交期的競爭力,很難不考慮中國的供應商。」

危機:歐美已有警覺 新風場設法排紅

另一方面,業者也分析,到目前為止,擁有完整風電生態系的國家不多,中國廠商的功能是補上供應缺口,不是取代本地產能。而且因為能提供完整的建置解決方案、快速交貨,尤其是在能源轉型進度壓力下,許多政府都默許讓中國供應成為加速綠能建設時的選項。

然而,歐盟國家去年起開始在風場招標時,加入要求供應來源多樣性等非價格條件,排除高度依賴中國供應的開發商;德國國防部甚至以中國風機系統可能涉及資安,停止特定風場專案。美國更是在《清潔能源法案》中,提案限制採購使用中國零組件的風電或光電投資者,不得享有相關投資抵減。

在每座風場壽命都長達二十年以上、供電情況對任何電網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情況下,風電紅色供應鏈對國家能源甚至國防的長期潛在威脅,都不容輕忽。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5/8月 第743期

本文摘錄自‎

電動車翻版 中國風電供應鏈讓全球警鈴大作

《財訊》

2025/8月 第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