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台灣新創的難得大優勢!

對台灣新創來說 優勢的產業。,電動車無疑是新的藍海,是台灣難得擁有長期潛在

電動車就像是汽車產業的數位轉型,傳統車廠跟機械工業最擅長的引擎被拔掉了,被馬達與電池取代,也使得資通訊與電子業帶著軟體進到汽車裡面。汽車變成「裝了輪子的電腦」,或是「裝了輪子的智慧手機」,讓新創的想像空間頓時大了非常多。

一旦電動車普及,到時也不只新創受益,台灣不少產業都有望受惠。如資通訊與電子產業,不論是晶片、面板廠都已經拿到訂單;但對代工或組裝鏈來說,現階段還是稍早一些,就算電動車年複合成長超過 20%,短時間內相較於智慧型手機的量還是小很多。
軟硬整合、瞄準細項,做出新藍海

在電動車時代,新創也更容易打造汽車品牌。電動車靠馬達與電池驅動,其零組件比傳統汽車大幅減少。隨著全球已出現成熟供應鏈,把硬體交給別人,純做品牌、系統、軟體與服務的電動車新創品牌會愈來愈多,市場上已有許多鎖定電動卡車、電動沙灘車等多元功能車的美國新創,就如同 GoPro切入相機市場中獨具差異性的一塊餅。

但要注意,汽車依然有很長的產品生命週期,加上人命關天,安全測試與驗證所需時間都非常長,切入電動車品牌的新創需有大量資金支持,這就不是台灣新創擅長之處,畢竟資金取得不夠快、也不夠多。

或者「過大的題目」 也不適合台灣新創,像安全系統就相當關鍵,車廠大多想掌握在自己手上。
不過,台灣新創可以瞄準細項來做,特別是協同台灣硬體優勢的小類別軟硬整合。比如說鏡頭,台灣有鏡頭的供應鏈,汽車鏡頭也該有全新發展。

不管是自動駕駛車、倒車雷達、行車記錄器都需要新鏡頭與完整的系統,仍有很大空間能發揮;當然,其中可整合人工智慧 (AI ),來提高產品價值。

除此之外,能源系統的管控上也存在軟體可以介入之處,類似的概念,長期耕耘的台達電有相當進展;Gogoro 也有做到一些,大膽地切入四輪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要克服的也許是想像力。至今我們仍難免把汽車看作交通裝置,想像力就此被局限了。當沒有方向盤的時候,除了擺張桌子打麻將之外能做什麼?又或者到了路上都是自駕車的階段,有沒有更好、更全面的保險設計?

若更宏觀一點來探討,24 小時在路上跑的自駕車,或許還會衝擊城市設計,過去美國城市與城市間提供休息的汽車旅館,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電動車領域還有很多可能性,代表也存在著很多潛在商機。 翻轉人才斷代,打造產業新星

電動車看似一片藍海,但比較遺憾的是,雖然汽車變成電腦車,硬體製造好像又回到台灣手上,現在照理說應該是最好的軟硬整合時機,實際看起來卻跟本地新創圈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這跟台灣整體產業環境、社會氛圍與人才斷代有很大關係。

過去雖然實施汽車國產化政策,但引擎從國外進來、設計也是國外操刀,缺乏國際車廠在台灣,讓新創沒有太多的連結機會。雖然這也是幸運之處,台灣的傳統汽車產業沒有特別強,在電動車時代受到的影響,並沒有德國、法國或義大利等汽車強國來得大,他們所面臨的不只是汽車製造本身,更是全面性的數位轉型。

而人才方面就是老問題,很多菁英都投身網路業去了(後來才知道網路業有困難),缺少硬體相關的經驗,自己把自己斷代了,銜接不起來。

好在離電動車成熟前仍有不少發展機會,還有空間與時間讓台灣軟硬世代可以彼此整合、合作。

從大方向來看,技術本位的台灣新創,可以去試試看如何將軟體應用整合硬體協作;資通訊或電子業者也可以放大投資對象,找尋未來之星。

總結來說,「裝了輪子的智慧手機」 就是資通訊產業的延伸發展,對台灣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這一次,我們的劣勢(汽車) 產業反而變成可以應用優勢的產業,幾乎沒有什麼缺點。儘管時間不會這麼快,但電動車確實給台灣一個很有願景的未來。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322期

本文摘錄自‎

電動車,台灣新創的難得大優勢!

數位時代

2021/第3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