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勁精密董總輪班守機台糾錯的幹勁
高通、蘋果、台積電都看見了
從最簡單的消費性電子IC測試起家,鴻勁靠著台廠的獨有工程實力與反應速度,一路打進AI晶片測試核心,成為台灣半導體設備新霸主。 撰文‧王子承 以公司市值來看,台灣半導體設備龍頭其實已經換人。去年十月才登錄興櫃的鴻勁精密,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市值就超越本來盤踞首位的上市大廠致茂,如今二五○○億元的市值更可擠進台灣前五十大企業。法人因此預測,隨著公司有機會於今年第四季轉上市,這家目前近六成股權集中在經營團隊手中的明星股,未來不排除火速納入台灣五○指數成分股。

▲鴻勁精密副總經理趙振明(左起)、董事長謝旼達、資深副總經理翁德奎、總經理張簡榮力,合力拚出興櫃股王。攝影組
鴨子划水 多年專攻分選機 上半年營收年增135% 以橫空出世之姿,剽悍晉升國內資本市場要角,鴻勁成為今年以來台股市場的最大驚歎號之一;不過半導體資深業者解析,「其實這間公司在半導體設備業界已經耕耘很久,只是︙︙,很低調。」 鴻勁專攻IC測試環節中的分選、溫控(ATC)設備,據公司資料,鴻勁在全球分選機市場估計約有三成以上市占率。外資機構AletheiaCapital在七月二十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解密,鴻勁大客戶包括輝達、AMD以及蘋果、高通、聯發科、博通、AWS等業者,不僅去年營收達一四○億元,每股賺近三十三元,今年上半年營收更年增一三五%、達一二八億元,今年第一季毛利率也持續衝高,站上五九%。 雖然在七月發布的公開說明書中,鴻勁載明的公司成立時間是二○一五年,但事實上,就像業界人士所說,鴻勁的發展歷程遠遠不僅於此。據了解,台北工專機械設計科畢業的鴻勁董事長謝旼達,早自一九九○年代即投入半導體設備領域,待過多家設備廠,在創業前,他則是台灣暹勁的機械設計部門團隊成員。 一名鴻勁客戶回憶,由於格外看好半導體設備未來前景,一九九九年,謝旼達決定自行創業,先是成立「鴻勁科技」,並在二○一五年成立了如今貴為興櫃股王的「鴻勁精密」。 決定自行創業的謝旼達,考量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測試機台已被愛德萬、泰瑞達兩家外商瓜分,最終選定相對仍有機會一拚的分選機市場。 很快的,謝旼達找來擅長寫遊戲軟體的張簡榮力,以及擁有多年封測廠實務經驗的翁德奎,三位當時年齡都在三十六到三十八歲的創業夥伴,各自負責硬體、軟體、業務,就這麼開始攜手打天下。而這個鐵三角團隊也一路延續至今,張簡榮力仍居鴻勁總經理,翁德奎則為資深副總。 不過,儘管團隊早就在測試行業打滾許久,但畢竟公司剛成立,在缺乏實戰口碑之下,國外業者不敢貿然下單,鴻勁只能先從本土IC設計業者、本土測廠的消費性IC訂單下手,範圍多鎖定當年流行的呼叫器、無線電話,甚至是「電子雞」等低階晶片。業界人士表示,消費型產品的晶片相對低階,「測試一顆晶片用不到兩、三秒,毛利率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也曾苦熬待變 打入韓高階晶片封測市場 成關鍵一役 在此階段,公司苦熬待變,但也一步步打穩基本功,並且伺機嘗試往海外、高階測試市場發展,取得國際業者訂單。回頭來看,在一○年左右成功打入韓國高階晶片封測設備市場,絕對是鴻勁斬獲如今成就的關鍵一役。 同業指出,由於IC測試設備的容錯空間極低,除非有足夠的理由,否則客戶絕不會輕易更換設備供應商;鴻勁當年之所以能切入韓國封測廠,除了謝旼達在前公司本來就有部分韓國業務,可為鴻勁提供「基本入場門票」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們夠拚。」 一名鴻勁供應商回憶,當年,韓國測試廠有壓低成本誘因,再加上韓國封測業者往往只有日商設備可選擇,只是日廠的反應速度、配合度都不盡理想,也不願意替韓廠客製化設備,因此,韓國封測廠也急欲尋求第二供應來源。 此外,「當時鴻勁有特別支持某位韓國代理業務自行創業,而這位代理業務,也成功為鴻勁介紹了許多客戶。」 但即使有著如此天時,鴻勁當年仍須卯足全力。業者舉例:「當時如果機台出了狀況,鴻勁可以立刻調動二十位以上工程師全員到齊會診;相較之下,日本業者總是慢半拍。」靠著代理商全力支援,以及鴻勁投入大量人力配合下,也逐漸讓鴻勁在韓國封測產業建立口碑。 尤其,當時部分韓國封測廠的上游客戶是全球晶片龍頭高通,鴻勁的名號,也因此進入一線大廠的視線範圍,在國際市場的能見度逐步放大,後續除了打進美系GPU業者AT(後被IAMD合併),也在一二年成功打入中國通訊龍頭大廠的基地台晶片測試設備;不過,更關鍵的一場勝利發生在一四年,這一回他們攻下的,是用在蘋果第五代iPhone裡的A7晶片測試設備生意。 雖然在一四年成功吃下蘋果商機,但某離職員工透露,在此之前,「鴻勁至少已先被這筆訂單磨了三到五年。」他解釋,所謂分選機,簡單說,就是在測試過程中「把沒問題的晶片放一邊、把有問題的晶片放在另一邊」,而高階晶片的容錯空間「不是萬分之幾」,「而是,絕對不容許任何一顆晶片放錯邊。」 但設備出錯的原因百百款,「可能是程式有問題,也可能是人員操作失誤。要糾錯,只能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緊盯機台運作,等到下一次錯誤發生,才能進一步判斷原因。」 業者的描述,就是當年鴻勁挑戰高階晶片測試設備的真實場景。據轉述,當年,謝旼達、張簡榮力、翁德奎這組鐵三角組合,就曾輪班緊守在設備機台旁,死命等待「下一次出錯」,「這一等,就等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啊!」內部人員透露。 類似的挑戰不斷上演,但也因為鴻勁團隊展現拚勁,最終順利挑戰成功,獲得「護國神山」台積電導入,打入蘋果以及其他手機晶片廠供應鏈。另方面,當年為了基地台測試而建立的溫控設備開發能力,如今,更成為鴻勁掌握AI商機的另一關鍵。 一名分析師指出,由於基地台會發熱,所以鴻勁早在十多年前就開發出同業都沒有的溫控機台,成為公司日後領跑AI晶片測試設備市場的原因。

▲在去年的台灣半導體展上,鴻勁展出可應用在FT(後段)、SLT(系統級)測試的分選機、溫控設備。攝影·吳東岳
比同業有口碑 站穩GPU市場 也搭上晶片自製潮 回到當下,鴻勁除了早已打入AMD,為其供應分選機、溫控機之外,也在輝達的AI晶片測試市場上取得更大的市占率。業界人士指出,「過去輝達很多測試是在晶圓端(CP)執行,但隨晶片製程進展,現在更容易遇到燒針、溫控問題,所以後段測試(FT)需求變大了。」鴻勁也藉此抓住機會。 分析師觀察,鴻勁不管在交期、成本以及工程支援上,都比日本、美國同業更具口碑,因此從輝達H系列晶片開始,就拿到愈來愈多的分選、溫控設備訂單。再者,由於鴻勁早已在GPU市場取得成績,現在也能跟上科技大廠自製晶片熱潮,打入ASI(客製化晶C片)市場;公司在今年六月的法說會上就樂觀預期,ASIC將成為公司明年重要成長動能,「屆時營收占比一定會超過GPU。」 目前鴻勁在高階AI晶片(GPU、ASIC)市場取得超過七到八成市占。一名鴻勁客戶指出,愛德萬分選機產品少、價格高,中國同業長川也只做中低階機台,在高階產品線上,鴻勁幾乎是橫掃市場,而當鴻勁市占愈來愈高,封測廠更不會輕易冒險更換供應商。 一名長年關注鴻勁的法人則觀察,隨著晶片使用先進製程、異質整合比重提高,「潛在涵意就是測試時間變長、對鴻勁中長期發展有利,代表客戶需要買更多鴻勁的設備,測試類型變多、機台單價也會提高。」
搶進水冷散熱板 上半年貢獻兩成營收 需求將倍增 此外,鴻勁另一營運亮點是從溫控設備上,衍生出另一項高成長產品──幫晶片散熱的水冷板,簡單說,水冷板與機台的關係,就像是「墨水匣」與「印表機」,今年上半年,公司來自水冷板的營收已經達二二%。 法人指出,「鴻勁做的高毛利水冷板是一個好生意,隨著未來晶片愈大,客製化的水冷板就需要更多,用量絕對會是倍數增加。」不過法人也提醒,今年鴻勁勢必能交出很好的成績單,但在今年基期可能較高的情況下,明年恐怕就不會有如此大的爆發力。 從三十年前的「電子雞晶片」測試出發,鴻勁一路變成橫掃AI晶片、手機晶片的台灣測試設備龍頭,憑藉的底氣,除了工程團隊的技術實力,還有台灣產業經營者的拚搏與務實。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鴻勁精密從電子雞拚到半導體設備龍頭
今周刊
2025/7月 第149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