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三讀通過還稅於民,將普發現金一萬,卻遭學者示警:你我繳的稅,恐還給沒繳稅的人。稅收為何會超徵?如何避免? 文—盧沛樺 攝影—黃明堂 七月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由於納入國民黨主張的普發現金一萬元,原定編列的特別預算四一○○億,順勢提高至五四五○億。 這筆錢是一次性發放,預計十月底前入帳,形式較像二○○八年的消費券,以及二○二○年的振興券。 但更令財主機關、財政專家擔心的另一部法案,還躺在立法院。由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王鴻薇等人提出增訂預算法第八十一條之一,明訂財政部稅收超徵,若較預算數超過三千億或達一二○%,就要優先把現金還給老百姓。一旦通過,就不是一次性普發現金,而是讓普發現金法制化。

▲普發現金的小確幸,其實是來自世代掠奪。
「超徵還稅於民是一個錯誤的思維,把錯誤的思維法制化,當然更可怕,」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批評。 東吳大學會計系助理教授石恩銘舉例,政府原本估收到八十元,實際收到九十元,但政府要花一百元,等於還要借十元,「超徵是估算的偏差,政府實際還是缺錢。 普發現金也不公平。「很多人有薪水,所以要繳稅。但退稅的時候,卻要分給沒繳稅的人,而且這些人未必是窮人,」石恩銘解釋。台灣真的有還稅於民的本錢嗎?答案是,沒有。因為中華民國債務還在膨脹。
特別預算浮濫編列成財政黑洞 我國長短期債務加上自償性債務未償餘額,已經高達七.二兆,較五年前成長近兩成。(見表1)
問題就在,原是為因應緊急情況、危及國安等情形編列的特別預算,近年幾乎成為常態。 根據陳國樑的研究,我國總預算加特別預算的舉債金額,二○二一年達到高峰,為四五九六億,二三年、二四年亦超過三五○○億,均高於往年。 多位學者都發出提醒,特別預算浮濫編列,已成為財政的一大毒瘤。「不管是普發現金、消費券,每花一塊錢,就要舉借新債一塊錢,這是債留子孫,是跨世代的掠奪,」陳國樑示警。
超徵稅金變執政黨小金庫? 為什麼明明有多的稅收,舉債還增加呢?《天下》追蹤過去四年,政府超徵一.八七兆,到底花去哪裡? 主要用途有三:一、留在國庫,滾進歲計賸餘;二、原本總預算和特別預算要舉債,改用超徵的錢,就不用舉債;三、增加還債。 而過去四年,這一.八七兆,優先減少舉債,其次才是還債。財政部解釋,每年稅收超徵,會先拿去政務支出,其次減少舉債。等到第四季,才會增加還債。(見表2)
對一般家庭而言,少借新債與還舊債效果相同;但從國家財政角度,效果卻不相同。 不只一位財政學者批評,超徵的錢不需要立法院同意,政府就可以用,雖然最後是減少舉債,但用途依舊不明,不利外界監督。尤其近年政府浮濫編列特別預算,超徵的稅金宛如執政黨的小金庫。 這也導致台灣政府還債不夠積極。過去四年僅二二年增加還債五四○億,略高於公共債務法規定的低標,其餘年份都只符合法定標準。 跟編列特別預算一樣,台灣稅收超徵也已成為常態。過去十五年,僅一二至一三年歐債危機、二○年新冠疫情短徵,其餘十二年都是超徵。(見表3)
這代表,財政部的稅收預估長年不準,疫情後更是急遽攀高,去年以五二八三億創下新高,超徵超過一成五。
稅收為何都估不準? 財政部幾乎所有稅收都估不準。過去四年,遺產及贈與稅較預算數超標最多,去年收到的贈與稅甚至是預算數的二.四倍。(見表4)
超徵金額的大宗還是來自營所稅、綜所稅和證交稅,約佔七到八成。 石恩銘觀察,財政部以稅官為主,擅長運用稅務資料如營所稅暫繳稅款、所得扣繳稅額、申報稅額等,並參考經濟成長率等預測指標,做稅收估測。但因為編預算是每年年中估、來年稅收,長達半年以上時間落差,加上所有稅務資料都是歷史資料,在預測上有失精準。 針對估不準的問題,財政部除成立「稅收估測專案小組」,找主計總處、國發會、學者共同開會,優化預測指標。同時,也納入外界建議的新模型進行估測,多元預估方法,提升稅收估測精準度。 不過,一名官員直言,我國稅收愈來愈大,偏差自然會變大,以營所稅為例,一九年才六千多億,去年已成長至一.一兆。財政部稅收估不準的結果,將使台灣難以打造良好、有國際競爭力的租稅環境。
國家競爭力溫水煮青蛙 因應少子高齡化,以及吸引國際企業,各國都在進行稅制改革,綜所稅應該仍是稅收主力,另外提高營業稅比例,降低營所稅佔比。 但近十年營所稅的貢獻節節上升,二二年營所稅佔總稅收三一.五%,遠高於個人綜所稅的二○.二%、營業稅的一六.八%,與國際情形悖離。(見表5)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在國際敬陪末座,但企業的租稅負擔率,如今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不相上下。
但問題不是稅率,我國營所稅二○%,比日本、義大利、荷蘭、法國、中國、馬來西亞、澳洲都低,美國減稅後稅率還有二一%,也比台灣高。(見表6)關鍵是,「我們其他稅收太少了,」石恩銘解釋,營業稅五%稅率太低、個人綜所稅排除太多所得,幾乎只剩薪資所得和股利所得課得到稅、沒有資本利得稅等,才讓我國稅收結構扭曲。
「還有一些高所得個人,不想繳綜所稅四○%,成立投資公司,申報營所稅,讓營所稅膨脹,」石恩銘推測。 他認為,營所稅佔比大,對投資、就業、經濟發展不利。「政府對企業課稅,企業可能把商品價格調高,轉嫁給消費者;可能壓低員工薪資,轉嫁給員工;也可能減少股利,轉嫁給股東,」石恩銘解釋。換言之,我國稅制也有翻修檢討的必要。 但稅收超徵,動輒以特別預算掩蓋所有問題,國家競爭力如溫水煮青蛙,慢慢流失。 與其修法大撒幣,立委諸公應該監督財政部把稅收預估做準,杜絕特別預算常態化的弊病,才是正辦。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普發現金合理嗎?6表看台灣財政真相
天下雜誌
2025/7月 第82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