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小米、OPPO等非「蘋」陣營,大舉占領新戰場
生成式AI逐步落實到手機應用,吸引品牌廠、供應鏈搶攻AI手機大餅。接下來,又將引發哪些消費與產業變革? 文/陳品融 想像一下,當你打開手機,下一個指令就能幫你生成郵件、整理會議紀錄;看見喜歡物品的照片,輕輕圈選就能連結至說明及購買頁面;又或者,和外國人通電話時,能即時看到翻譯文字,再也沒有語言不通的困擾。 以手機AI助理解決上述難題的日常情境,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在進行式。主打在邊緣(Edge)就能進行AI運算的「AI手機」,正逐漸滲入消費者生活中。 近半年來,包括小米、VIVO、OPPO、Google、三星等,皆陸續推出新品。其中,AI手機更成為2月底甫結束的2024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最受矚目的年度主題。 就連遲遲未表態的蘋果(Apple),也在3月被《彭博》(Bloomberg)披露,正積極與Google、OpenAI進行協商,可望將AI模型導入下半年將發布的iPhone 16新機中。消息一出震驚市場,也象徵這場AI手機大戰已勢不可擋。 AI手機強調人機互動轉變 事實上,手機上有AI功能並不新鮮,比如圖像優化、即時去背等,早已行之有年。 AI手機不同之處,主要著重在晶片上得以運行AI模型的NPU(神經網路處理器)效能,如此可將運算轉移至終端裝置,或是依任務採用端雲混合(Hybrid)模式,無需全數仰賴雲端業者機房內具強大算力的AI伺服器,以達到低延遲、資料防護等效果。 若從應用面出發,最大差異則在人機互動的轉變。舉例來說,有別於過往人們需手動點開各種應用程式進行操作,未來可能只需丟給手機一句話,請它協助安排會議行程,它便能在單一介面上選定適合的會議地點、完成訂位、撰寫郵件邀約等工序。 加上科技大廠如今紛紛投入多模態模型開發,除了文字,包括語音、圖片、影音等資料,都可用來與機器進行問答,意味它對世界的認知將愈來愈細緻、也更富有人性。 「長遠來說,當你跟AI手機互動愈多,它會愈理解你。所以,每人的手機都將不同,變成更懂主人的貼心助理。」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廖彥宜說道。 除了消費者有感,這對手機供應鏈來說,更可說是難得一見的新氣象。 因為手機市場長年疲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調研機構IDC今年初發布報告,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年減3.2%,只剩11.7億台,創下十年新低紀錄。觀察供應鏈狀態,諸如緯創等台廠,近年紛紛淡出蘋果手機市場,轉攻高毛利的AI、電動車等新事業,也在在顯示手機昔日風采已不再。 但AI手機的誕生,正全面刺激產業發展。廖彥宜以三大產業類別分析,品牌廠如今紛紛投入自研可直接在手機運行的端側模型;平台商如Google,持續優化Gemini等雲端模型;而兩大手機晶片廠高通、聯發科,則致力推出效能更佳的AI晶片。 更進一步來說,這也促成全新的合作態勢。比方說,除了Google旗下的Pixel 8 Pro導入專為行動裝置設計的Gemini Nano模型之外,包括三星Galaxy S24系列、中國手機品牌Tecno,也都與Google展開合作。
▲三星於今年年初重磅推出Galaxy S24系列新機,主打搜尋圈、即時語音翻譯等功能,被視作是市面上最強的AI手機。達志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