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西方「務實派」和與哈米尼關係密切、堅持不願向西方低頭「伊斯蘭革命衛隊」間的對立與鬥爭,「肯定會因最高領袖接班問題而上演」。 文/陳亦偉(中央社編譯組長) 圖/美聯社 
▲以伊戰事12天結束,各方都宣告勝利。圖為德黑蘭一座遭以色列襲擊的建築物上懸掛伊朗國旗。
以色列與伊朗12天戰事畫下句點,伊朗失去多名高階軍隊指揮官、重要科學家,堪稱受創甚深。這場戰事可能加速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交棒進程,而究竟要迎合西方而放棄核子研發、還是堅定決心造出核武,將是伊朗很快就要面臨的抉擇。
以色列動武美國介入 加速伊朗最高領袖交棒 以色列6月13日以消除伊核威脅為由,空襲伊朗,伊朗還擊。美國於伊朗當地時間6月22日凌晨轟炸福爾多(Fordo)、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三處伊朗核設施,創下美國首度對伊朗採取直接軍事攻擊。6月25日以伊戰事結束,美、以宣稱達成剪除伊朗研發核武目的,伊朗宣稱成功抵禦美以攻擊,三方各自宣告「勝利」。 路透社引述五名了解內情的伊朗內部人士披露,由於年齡及長年健康問題,86歲的哈米尼兩年前規劃交棒,任命三人委員會從高級神職人員物色接班人。自從以色列6月攻擊伊朗並威脅要暗殺哈米尼後,交棒規劃已加速運作。 這五名人士透露,接班的兩位主要人選分別是哈米尼56歲的兒子穆吉塔巴(Mojtaba),以及1979年發動革命推翻巴勒維王室、肇建目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之孫哈山.何梅尼(Hassan Khomeini)。 消息人士說,哈山是主張放寬社會和政治限制的改革派親密盟友,因血統與出身,在高階神職人員和革命衛隊中頗獲敬重。知情人士指出,這次伊朗與以、美衝突讓哈山出線成為可能,因為相較穆吉塔巴,哈山在伊朗國內外都代表更具和解性的選擇;相比之下,穆吉塔巴則謹遵父親的強硬路線政策。
雖有普選、三權分立 宗教領袖才是最高當局 伊朗雖有行政(總統)、立法、司法的政府結構,但與西方三權分立最大不同在於還有最高領袖,後者才是伊朗的國家、宗教與政軍最高當局。最高領袖一職是在伊朗革命後創設並入憲,賦予這位宗教領袖至高無上權力,可以指導民選總統和國會運作,公民普選出的總統只是伊朗第二把交椅。 負責選出最高領袖的是伊斯蘭專家會議(Assembly of Experts),是一個由88名神職人員組成的委員會。這些神職人員雖是經由全國選舉產生,但候選者必須先經一個與最高領袖關係密切的強硬派審查機構審核通過,才有候選資格。最後,專家會議成員從外部具備深厚宗教知識和領導能力的什葉派教義權威人士中,選出最高領袖。
開戰反而團結伊朗 製造核武與否存乎一心 《華盛頓郵報》引述加州「海軍研究學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中東事務專家奧斯托瓦(Afshon Ostovar)指出,主張透過外交手段推動伊朗目標(尋求解除制裁)的親西方「務實派」,和與哈米尼關係密切、堅持不願向西方低頭「伊斯蘭革命衛隊」間的對立與鬥爭,「肯定會因最高領袖接班問題而上演」。兩派的角力會形塑伊朗日後政治局勢,甚至決定伊朗會否最終研發出核武。當前支持哈米尼的人認為,哈米尼已被政府內親西方勢力逼到牆角。 在暨南大學教授兵棋推演的軍事與國際情勢專家邱世卿認為,以色列與伊朗國土不相鄰且間隔千里,雙方交戰就是空襲與飛彈互轟。對等報復螺旋升溫到最後,伊朗因沒有核武而注定是輸家。美國總統川普很可能是為避免局面失控而選擇有限度介入,且事先通知伊朗,讓美、以、伊三方都有下台階,進而平息事端。 邱世卿指出,這場戰爭原本以色列期盼的最大成果是顛覆伊朗神職政權,然而因錯估伊朗內部的不滿程度,動手後非但沒有推翻對方,反讓伊朗民眾團結在伊朗國旗下,至少在短期內,伊朗得以鞏固政權。然而伊朗失去防空和雷達系統、多位軍隊指揮官、重要的科學家以及包括核子在內多處工業設施,凸顯伊朗政府目前的安全體系以及革命衛隊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 川普政府在空襲伊核後宣稱,已讓伊朗的核子能力倒退數十年,無能力研發核武。但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專訪時表示,伊朗仍可能在「短短數個月內」就能重新開始濃縮鈾。伊朗核計畫受創程度形成各說各話。 邱世卿指出,伊朗本身產鈾又經過多年研究,如今要不要製造核武早已是存乎一心,而非外部勢力所能消除。這次美、以的轟炸有可能適得其反,讓伊朗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造出核武裝置…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擁核VS棄核 戰後的伊朗處十字路口
全球中央
2025/8月 第20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