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以多樣、繽紛的外貌為人所熟悉,但其間的親緣關係恐怕遠比我們看到的複雜。(攝影/Tierney on AdobeStock)
曾是價值媲美黃金的「黑金」胡椒見證全球貿易史 真正意義上的胡椒,來自胡椒科中的胡椒屬。胡椒科是一個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家族,約有8屬、超過2,000個已知物種,主要集中於南亞、東南亞及中南美洲。 胡椒屬植物的典型特徵包括:多為藤本或亞灌木,葉片互生且形態多樣,花序為穗狀,小花無花瓣,果實為核果狀漿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黑胡椒(Piper nigrum L.),是大眾最熟悉的胡椒科植物,其歷史也是一部香料與貿易交織的世界史。 作為最早被人類栽培與交易的香料之一,黑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早在公元前已有文獻紀錄其作為貴重物資的地位。胡椒的植株,可見其特有的心形至橢圓形葉片及垂掛狀的穗狀果實。照片中果實尚未成熟,呈現綠色列。在古羅馬時代,胡椒被譽為「黑金」,價格可媲美黃金,並作為軍隊薪餉、貢品或納稅的標準物資。羅馬人甚至有「胡椒比人命還貴」的誇張說法,可見其珍貴程度。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商人壟斷了胡椒的運輸與貿易,使其成為歐亞商道中的關鍵香料,也促成了歐洲對直航印度的渴望。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da Gama)成功繞行非洲抵達印度,正式揭開歐洲對香料之路的海權競爭。此後,荷蘭、英國等國也陸續參與,並將胡椒帶至東南亞島嶼殖民地廣泛種植。 現今,越南為全球最大的黑胡椒出口國,年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三成以上。其他主要產國包括印度、印尼、斯里蘭卡與巴西。隨著氣候變遷與消費趨勢的變動,胡椒的產區分布也持續調整,例如中國雲南、非洲烏干達等地亦有新興栽培案例。 從早期作為奢侈品的胡椒到現代全球貿易商品,黑胡椒的擴散歷程不僅反映了植物的適應能力與經濟潛力,也映照出人類文明中對風味、貿易與控制權的追求。

▲市集裡販售各色胡椒與其他香料的景色,直至現今仍然常見,這樣的情景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與世界的貿易發展史有緊密關聯。(攝影╱dikoz on AdobeStock)
風味相近卻沒有親緣關係 胡椒木、山胡椒都不是胡椒 除了真正的胡椒,市面上還常見一些名稱中帶有胡椒的植物。這些植物或因辛辣香氣,或因料理用途相近而被冠上胡椒之名,但在植物分類上卻與胡椒風馬牛不相及。 市面上常見的紅胡椒多由巴西胡椒木(Schinus terebinthifolia Raddi)所替代,該植物屬於漆樹科(Anacardiaceae),果實外觀與胡椒類似,味道亦有辛香,因此常被作為紅胡椒的替代品。另一常見的混淆例為臺灣原生植物山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oon),其果實帶有檸檬與香茅調性的芳香,常用於精油、藥材與佐料中。 雖然這些植物在外觀上可能相似,例如都具備顆粒狀果實,甚至在乾燥後呈現相近色澤,但在分類學上卻毫無親緣關係。這些名為「胡椒」的植物實則分屬不同科屬,其化學成分、用途與生態習性亦各自不同。 這種俗名與分類不符的現象在市場與料理界十分常見,雖便於傳遞風味印象,卻也容易造成混淆,反映出語言與科學分類系統之間的落差。 這些植物雖然名字裡有「胡椒」,實際上不僅與黑胡椒無親緣關係,其所含化學成分、用途與生態習性也完全不同。這種情況正是俗名容易混淆的結果。在市場與餐廳中,使用「胡椒」一詞能迅速傳達某種風味印象,但也容易造成分類錯誤與科學認知的誤會。從科學角度看,「胡椒」一詞成為一個語義模糊的通用名詞,反映的是人類對味覺經驗的分類邏輯,而非植物本身的系統發展…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