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族」學收斂 問鼎日本首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曾是超強勢政策控救通膨、穩外交成上任後兩挑戰


在日本經濟積弱不振、自民黨風雨飄搖之際,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史上首位女總裁。這位素以保守、頑固著稱的「準首相」,能否聯合跨黨力量,帶領日本走出困境?

撰文‧馬揚異

「我要所有人都開始工作,像匹馬一樣工作,我個人會忘掉『工作生活平衡』這件事,為了日本與自民黨工作、工作、工作。」十月四日,身穿寶藍色套裝、一頭俐落短髮的高市早苗,在選後記者會上語氣堅定地說。

現任日本首相暨前自民黨總裁石破茂九月宣布辭職後,自民黨十月初舉行總裁選舉,經過兩輪投票,由今年六十四歲、擔任奈良縣眾議員長達三十年的高市早苗,擊敗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當選。


▲高市早苗當選,象徵自民黨回歸安倍時期的右派路線,有望在未來國會選舉贏回右派選民支持。達志

不被看好
卻擊敗政四代小泉進次郎


儘管並未掌握參眾兩院的過半席次,但自民黨目前仍為國會最大黨,自民黨首位女黨魁高市早苗有極高機率在十月中的「首相指名選舉」中,進一步成為史上第一位日本女首相。

其實,選前的高市早苗,當選呼聲遠不及社會形象清新的小泉進次郎。選舉結果揭曉當下,就連擔任選務委員的外務大臣岩屋毅,也被拍到難掩驚訝的神情。

高市不被看好的原因,是她極端保守、甚至有些僵固的政治立場。至今她仍強烈反對婦女婚後保留原本姓氏、不支持女性天皇,更年年赴靖國神社參拜,強硬態度連許多偏保守的同僚都不敢恭維。

然而,本屆總裁選舉,高市不僅囊括所有保守派議員票,甚至還吸引部分自由派議員倒戈,再加上原本就占優勢的地方黨員票,讓高市在第三度參選總裁大位,終於如願以償。

國策院副院長郭育仁分析,高市勝出固然與她近來積極經營黨內人脈、且意識形態傾向中間路線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她扎實的政策主張與內閣經歷,讓黨內跨派閥人士相信,她有能力因應國內經濟困境,與動盪的國際政局。

在日本長期由家族世襲、男性主導的政治文化下,高市在自民黨深陷困境之際崛起,確實意義深刻。

高市早苗出身政治素人家庭,父親是豐田集團銷售員,母親是警察,家境並不優渥。升大學那年,她同時考上日本頂尖私校慶應義塾大學與早稻田大學,但父母為了把學費留給弟弟,只肯讓她就讀鄰近老家奈良的國立神戶大學;無法住校的她,每天得花六小時通勤。

在家裡受壓抑的高市,很早就展現叛逆性格。學生時代,她曾參加重金屬樂團擔任鼓手、也是騎過重機在路上馳騁的「暴走族」。一切的特立獨行,彷彿都是她日後政治生涯的預演。

從政起點
受松下幸之助啟發投入選戰


大學主修企業經營的她,景仰著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因此畢業後,即使獲得多家企業錄取,她仍選擇進入甫成立不久、日後培育出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等多位政治精英的「松下政經塾」進修。

剛進入松下政經塾的高市,只想學習松下的經營之道,但二十四歲那年,松下在一次當面交談時對她預言,日本局勢將在九○年代遭逢巨變。這場談話讓高市下定決心要在自己屆滿三十歲的九○年代,投入議員選舉。

「我希望透過立法體系,幫助日本在變局中站穩腳步。」她曾在訪問中回憶當年的決定。

一九九○年,松下的預言成真,日本經濟泡沫化、陷入「失落的二十年」。九三年,高市經過前一年的參議員選舉失敗後,隔年捲土重來,當選眾議員進軍國會,三年後加入自民黨,展開一段超過三十年的政治長跑。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在同一年當選眾議員,他和高市因為「同級生」的情誼,再加上同為堅定的保守右派,一路緊密合作;二○○六年,安倍首度當選首相,就延攬高市入閣,擔任負責特定政務的特命擔當大臣。

二次安倍政權時,高市則兩度扛下總務大臣(類似內政部長)重任,至今仍保有單一任期最長總務大臣的紀錄。因此時至今日,高市仍被普遍視為「安倍經濟學」的繼承人,競選總裁期間,她也堅持奉行安倍量化寬鬆、把經濟成長擺第一順位的政策方針。

二○年安倍辭任首相後,以安倍繼承人自居的高市,就曾起心動念挑戰總裁大位;但因缺乏黨內人和與派閥奧援,先後在二一年與二四年敗給岸田文雄與石破茂。


▲高市(右)奉行「安倍經濟學」,主張透過量化寬鬆、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選後首個交易日,日經指數暴漲4.75%,勁揚逾2,000點。左為安倍晉三。達志

強人性格
寫完政策不經討論就公布


長期撰寫政治評論的日本專家陳威臣指出,高市過去曾在安倍、岸田內閣擔任負責政策法案研究、草擬,角色猶如自民黨「政策智囊」的政務調查會會長,但據傳「她當會長的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把政策寫出來,不讓幕僚幫忙。寫完之後,還常常不跟岸田文雄討論,自己拿出來公布。」

這段經歷,一方面說明高市是名「政策控」,有極高的議題組織、法案掌握能力;卻也反映她堅持己見、甚至剛愎自用的強人性格。

但吃過兩次敗仗的她,在今年總裁選舉,明顯收斂過往的「暴走族」姿態,勤跑黨員行程、出席黨內派閥餐會,也避免對靖國神社這類爭議話題高談闊論,刻意展現政策能力優勢,終於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

綜觀近期選舉民調,日本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第一是通貨膨脹,第二是經濟成長。簡單來說,「能不能搞好經濟」,依舊是選民評價政府表現的重點。

陳威臣分析,根據表定時程,未來兩到三年內,日本不會再舉行全國性選舉,也就是說,高市若順利接任首相,將有充裕時間解決當前日本的民生問題。

然而,高市的經濟政策在專家眼中並不樂觀。

郭育仁指出,不同於小泉以「解決通膨」為號召,受安倍影響的高市,估計會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恐怕讓日本通膨進一步惡化。

他說明,十幾年前的「安倍三箭」,用意是要解決日本通貨緊縮的痼疾;然而當前日本社會物價高漲,與二次安倍政權情況明顯不同,「『安倍經濟學』其實不太適用」,若高市把經濟政策當作一種「信仰」來操作,將造成極大風險。

郭育仁認為,未來高市內閣的經濟政策能否有所突破,關鍵在於她是否能拋開自民黨內保守、自由的路線之爭,邀請這次倒戈的自由派議員入閣、採納自由派意見,否則勢必難以解決通膨問題。

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陳永峰也指出,目前參眾兩院席次均未過半的自民黨,若要避免今年以來石破茂少數內閣的窘境,勢必要串聯在野黨組成聯合內閣;目前與自民黨共組執政聯盟的公明黨,可能因高市路線右傾而選擇退出,但這也意味著高市更有機會號召國民民主黨、維新會等右派政黨議員入閣。

外交考驗
川普訪日、亞太峰會成看點


除了棘手的國內政經局勢,高市一旦出任首相,也有幾項接踵而來的外交考驗等著她拆解。

首先,是美國總統川普將於十月底展開的亞洲行,其中重要一站,就是到日本會晤新首相。

郭育仁解讀,川普這趟出訪,目的顯然是要「收割」先前貿易談判果實,趁明年期中選舉前,要求各國提出具體的對美投資時程;但高市競選時,一度脫口說出「美日貿易協議不排除重新協商」,恐引來美方壓力。

不過在選後記者會上,高市態度明顯放軟,改口稱「不會推翻先前達成的協議」,能否及時修補與川普政府的關係,有待觀察。

此外,今年APEC峰會也將於十月底在韓國舉行,高市預計將與韓國總統李在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等國家元首會面。過去高市頻繁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諸多的反中言論,也讓中韓媒體在高市當選後紛紛擔心,雙邊關係將會因此倒退。

立場固執偏激的高市,在上任後如何調整姿態、維持區域穩定,將是一大考驗。

但不同於與中韓的緊張關係,高市與台灣的關係密切,過去曾多次跟著安倍重申「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今年更先後會晤總統賴清德、外交部長林佳龍,未來應大致奉行安倍提出的印太戰略,整體國策不會有太大改變。

昔日的政壇暴走族,因為學會踩煞車、走中道而順利登上總裁大位。然而在選後幹勁十足喊出「工作、工作、工作」的她,如何帶領席次未過半的自民黨爭取在野黨支持,是這位堅定保守派必須學習的功課。

前駐日代表謝長廷談高市早苗:

能力非常好、有中心思想


過去我擔任駐日代表期間,就跟高市早苗接觸過,當時她是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經濟安全保障擔當),我參加一些自民黨的座談會見到她,對她的印象是能力非常好、講話很有力量,也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譬如有一次我聽她做經濟安全相關的演講,她對於紅色供應鏈的了解很透徹,針對共產黨在企業組織裡面的運作,可以提出很多具體數字。相信未來她如果出任首相,也會延續過去對經濟安全的重視,將紅色供應鏈減少、保障日本經濟與國家安全奉為最高原則。


▲高市(左)曾以眾議員身分訪台,與前駐日代表謝長廷(右)會面,反映她長期友台的立場。謝長廷提供

這次自民黨總裁選舉,許多人預期小泉會當選,但最後黨內派系有共識,要在第二輪票選中,投給第一輪「黨員票比較多」的候選人,許多議員的投票轉向,才讓高市勝出。這象徵著自民黨試圖消除過去由派系掌握、與基層脫節的質疑;她的女性、非政二代身分,也有可能翻轉自民黨保守的形象。

不過高市若出任首相,也要面臨國會的挑戰。一來是自民黨內部始終沒有很團結,二來是目前自民黨在國會席次沒有過半數,過去石破茂內閣除了跟公明黨組成執政聯盟,也需要跟維新會議員合作,才能順利運作。因此,未來高市能否團結黨內、跟在野黨合作,不淪為短命內閣,會是最大的挑戰。

(整理:馬揚異)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10月 第1503期

本文摘錄自‎

「暴走族」學收斂 問鼎日本首位女首相

今周刊

2025/10月 第1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