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推升國防需求,帶動全球太空科技新局,美國中西部躍升為新太空產業重鎮。臺灣企業憑藉半導體、資通訊與製造優勢,從「代工夥伴」邁向「創新整合者」,搶攻全球供應鏈,迎向太空產業新機遇。 文■芝加哥台灣貿易中心 圖■達志影像 
▲美國中西部近年在波音、奇異航空、灣流等大型企業擴張帶動下,加上地方政府積極招商與政策扶植,逐步孕育出多元且完整的航太產業生態系。
近年來,地緣政治局勢持續動盪,從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到印中邊境摩擦,各國紛紛提高國防預算,帶動全球軍用飛機與無人機市場快速成長。在科技創新與全球資本推動下,航太產業也迎來新一波轉型浪潮。其中以衛星製造、發射服務與數據應用為核心的商業太空市場正迅速崛起。大量新創企業積極投入,逐步塑造出「新太空2.0」(NewSpace2.0)新格局,改寫全球太空產業版圖,也為美國中西部等地的航太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太空產業的發展,高度仰賴AI、智慧材料、物聯網、5G通訊、虛擬實境與雲端運算等前瞻科技。這些技術不僅推動企業研發更輕量化、模組化的太空載具與衛星系統,大幅降低進入門檻,也逐步挑戰傳統大型航太企業的市場主導地位。在全球安全情勢日益緊繃的背景下,太空科技於通訊、偵測與戰場即時資訊傳輸等領域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吸引國防與商業資金加速湧入,成為推動新太空產業擴張的核心驅動力。
新太空產業腹地 美國中西部產官學製造聯盟 儘管過去並非航太重鎮,美國中西部近年在波音、奇異航空、灣流等大型企業擴張帶動下,加上地方政府積極招商與政策扶植,逐步孕育出多元且完整的航太產業生態系。 各州競相推出獎勵措施吸引投資。例如:密蘇里與密西根州相繼設立新創獎勵與研發平臺,有效吸引業者進駐。聖路易斯匯聚Stereotaxis、Maxar等企業,發展高階地理資訊、遠距醫療與軍通訊等應用,帶動產業升級。印第安納與俄亥俄州則透過創業加速器、地方創投與國防部、NASA合作,建構從原型設計到量產驗證的支援體系。 中西部的優勢在於深厚的製造底蘊與科技整合能力。波音與奇異航空持續升級當地設施,並與新創合作導入AI技術,推動製程數位化與預測性維修,形成更開放、靈活的合作生態,為新太空技術應用提供實驗場域。 區域學研能量亦為發展後盾。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密西根大學與普渡大學在航太工程、材料與資通訊等領域具全球領先地位。UIUC擁有完善創業資源與技術轉移機制,已孵育百家以上新創;密西根大學則參與全美唯一的國家級自主空中移動與感測中心(CAAMS),推進無人機與AI航空發展;普渡大學則與Rolls-Royce合作,打造涵蓋渦輪、混合動力與先進製造的產學研聯盟。 其中,聖路易斯的先進製造創新中心更串聯「產業×學研×人才」,打造創新樞紐,加速材料與製程的技術轉化,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與國際能見度。

▲大量新創企業積極投入,逐步塑造出「新太空2.0」(NewSpace2.0)新格局,改寫全球太空產業版圖,也為美國中西部等地的航太發展注入新動能。
產業資金湧入中西部 打造新太空製造重鎮 波音斥資18億美元擴建密蘇里州設施,整合防禦系統、全球服務與航空業務,帶動逾368家在地供應商產業鏈升級。聖路易地區更吸引超過50億美元航太投資,由波音、灣流與West Star Aviation領軍,預計5至10年間創造逾千個職缺。為整合資源,當地成立「聖路易區域航太與航空工作小組(St. Louis Regional Aerospace and Aviation Task Force)」,串聯五大機場、航太企業與人才培訓機構,加強投資吸引力、促進就業並建構完善的人才供應鏈。 波音在密蘇里與伊利諾州的年度採購總額已達7億6,500億美元。奇異也投入1,450萬美元升級自動化設施,並推動碳中和製程。波音自2020年起已達成製造與營運淨零碳排,透過擴大再生能源使用、節能措施與碳權抵換等手段持續邁向永續發展。奇異更計劃於2025年前在美國投資近10億美元,聚焦創新材料、數位製造與淨零轉型。灣流與WestStarAviation亦加碼擴建中西部製造據點,強化區域供應網絡。 各州亦積極推出創新政策。密西根州設立「無人系統辦公室」及「國防與航太創新辦公室」,並舉辦「Unmanned Triple Challenge」競賽,推動無人機、無人船與自駕技術整合應用。密蘇里州則聚集逾百家新創企業,涵蓋材料、生產組裝與維修訓練,聖路易地區已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智慧航太中心。 科技融合也帶動新興應用崛起。AI、大數據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等技術逐步導入航太製造流程,促進智慧製造、自動檢測與遠端資料處理系統,提升效率、降低人力依賴。先進空中移動(AAM)與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等未來飛航模式前景可期,而中西部因擁有廣大土地與空域優勢,有望成為技術測試與商業部署的關鍵據點。
新太空機遇下 臺灣產業的戰略進場路徑 新太空產業崛起,為臺灣企業提供明確的切入契機。臺灣在半導體、資通訊、感測模組與精密製造等領域具有高度競爭力,特別是在5GSoC、高階PCB、智慧通訊元件與嵌入式控制系統等方面,技術實力與新太空應用高度契合。臺灣企業於產品小型化、高可靠性設計與快速量產上具優勢,可望成為美國新太空供應鏈重要合作夥伴。 目前,已有多家臺灣新創與學研機構投入衛星元件、地面接收設備與太空材料等開發工作,逐步建立具潛力的太空產業鏈。例如:成功大學與中央大學聯手開發奈米衛星元件,並攜手工研院推動高效能衛星通訊模組;國家太空中心(TASA)與太空科技創新育成中心亦積極促進產學合作,參與任務開發與技術驗證。 對臺灣業者而言,與美國中西部新太空企業攜手合作,不僅有助於拓展國際能見度,更能深度參與高附加價值的設計整合與數據應用,提升技術掌握度與市場適應力,進而在全球太空科技供應鏈中取得關鍵位置。 因應中西部航太產業的快速發展,建議臺灣企業可採以下策略,透過技術優勢、策略聯盟與永續布局,有機會在新太空時代中站穩全球舞臺。 •聚焦新興通訊與數據模組:打造可快速整合之開源解決方案,強化技術差異化。 •與當地新創、研發機構建立策略聯盟:參與SBIR、NASASTTR等聯邦創新計畫,累積市場與技術認證經驗。 •探索複合材料、熱控系統與小型電源等利基產品:結合在地航太製造商優勢,加速落地應用。 •建立地面端數據分析與加值平臺:開發政府與企業級應用場景,搶攻服務價值鏈上游。 •積極參與國際航太展與技術論壇:提升品牌能見度,拓展國際合作機會。 •導入ESG思維:發展低能耗設計與永續供應鏈,因應國際採購與規範趨勢。

▲科技融合驅動應用創新,AI、大數據與數位孿生等技術逐步導入航太製造,提升效率、降低人力依賴。
臺灣布局新太空 從製造夥伴走向創新整合者 新太空產業崛起,正標誌著全球航太產業重心與生態系的深度轉變。美國中西部憑藉政策支持、創新聚落與技術整合優勢,正快速崛起為新太空發展重鎮。對臺灣企業而言,若能善用在資通訊與精密製造技術強項,並積極建立在地策略合作,不僅可望切入供應鏈,更有潛力躍升為系統整合者與全球標準制定的參與者,實現從「MIT製造」邁向「MIT創新」的關鍵轉型。 然而,機會亦伴隨風險。美國對於國防與太空產業的安全審查日趨嚴格,須特別留意包括ITAR在內的技術轉移限制。同時,「Buy American」條款強調本土製造要求,對臺灣企業參與供應鏈形成挑戰。建議採取在地化策略,如與當地企業合資、設立子公司,於美國本土生產關鍵零組件,不僅有助於符合法規要求,更能提升競標機會,順利融入國防與太空產業體系…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美國中西部崛起 打造太空產業重鎮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7月 第67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