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台燿「仕紳家族」經營學

不裁員、不拚量 從太陽眼鏡做到問鼎AI鏈


台燿從太陽眼鏡起家,走過半世紀轉型為銅箔基板業者,如今靠著深耕高速技術,有望切入AI供應鏈,迎來新一波成長契機。

撰文‧王子承、陳亭均

從生產太陽眼鏡片的玻璃廠,如今變身為AI關鍵組件一分子,五十一歲的台燿科技以保守穩健的節奏,在快速變動的AI世界,找到自己的立足定位。

AI風潮帶動銅箔基板(CCL)需求暴漲,除了市場龍頭台光電股價一飛沖天,老二台燿也憑著深耕高速材料超過二十年的功力,受到資本市場關注,股價從今年最低一一六元最高漲到二四四元。法人看好台燿有望在下半年切進美系雲端業者AWS供應鏈,正式搭上市場現在最熱的ASI(客製化晶片)熱潮。

相較於台光電強勢雄踞產業龍頭,台燿近幾年在高速CCL市場則屈居老二地位,但一名CCL業者觀察,「台燿技術能力頗強且扎實,是一家很有潛力的公司。」


▲圖為台燿中國江蘇常熟廠於2005年開業,董事長辛忠衡上台致詞。目前台燿常熟廠的銅箔基板月產能約75萬張。

創辦人政商學三棲
公司以生產太陽眼鏡起家賺第一桶金


事實上,這家擁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老公司,最早是從太陽眼鏡的玻璃鏡片製造起家,歷經多次轉型才走上銅箔基板之路。帶領台燿走出這條不一樣之路的「辛家」大股東,是橫跨政壇與實業的台南百年家族,除了跨足CCL,也活躍於台南民生工業與公共事業中。

台燿創辦人辛文炳出身台南望族,父親辛西淮是台南在地的著名仕紳,在日治時代曾任憲兵隊通譯、議員,並創辦台南興南客運,他的同父異母妹妹辛永清,是知名台裔日本廚師,另一位妹妹辛永秀則是在日發展的聲樂家。

辛文炳本身更是政商學三棲,除了曾任台南市長、立法委員,並參與創辦南台工專(後改制成為南臺科大)外,他在一九七四年和日本UNION硝子工業技術合作創立台灣聯邦玻璃(簡稱台灣聯玻),就是台燿的前身。一開始公司專攻太陽眼鏡玻璃鏡片,在當時,台南的眼鏡產業鼎盛,而台南更一度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太陽眼鏡聚落,台灣聯玻也賺得盆滿缽滿。

但隨著價格更便宜的塑料鏡片崛起,台灣聯玻業績開始大幅下滑,讓公司不得不思考轉型。九六年,辛文炳的長子辛忠道接任公司董事長,旋即於隔年拍板跨足電子材料,投入當時正在蓬勃起飛的銅箔基板領域,二○○○年時,公司正式更名為台燿科技,同時改由辛文炳三子辛忠衡擔任董事長。

一名台燿資深員工指出,當時辛家的想法是,「這批員工跟了我這麼久,必須繼續照顧他們生活,轉進CCL,不需要裁員。」

燿從玻璃產業轉進電子業,等於重新創業,立刻就面臨人才問題。一名資深CCL業者回憶,台燿直接從同業挖角,一次找來五位台光電經理,橫跨生產、維護、品保、行銷以及資訊部門,跨出台燿在CCL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台燿兩任董事長辛忠道、辛忠衡都是懂技術的人。」一位熟悉辛家兄弟的業內人士這樣說道,辛忠道畢業於台大經濟系,曾於瑞士、日本留學,目前是台南興南客運董事長;至於帶領台燿轉型的核心人物辛忠衡,則頂著台大電機系、美國Drexel大學電機博士的學歷,是當時接下轉型重任的不二人選。

辛家「讓的哲學」
弟突轉任副董 把位置給大哥做


台燿內部人士形容,辛忠衡的經營風格相當授權專業經理人,不會緊迫盯人,但對關鍵議題如研發技術深入關切、重要客戶也會親自掌握;在這位內部人士眼中,「辛家人做事,強調事業與家庭平衡,不是拚命加班的類型。」在高度競爭、爆肝的科技產業算是獨樹一幟。

辛家除了台燿、興南客運以外,也經營歐洲瓷器、酒杯代理商居禮名店,辛家親友觀察,「他們本身就是瓷器愛好加上曾從事玻璃業,所以成立居禮名店,是一個有氣質、優雅的家族。」事實上,只要認識辛家,也多以讀書人、家風謙和來形容辛家行事風格。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辛忠衡長期擔任台燿董事長,後來卻在一二年到一八年轉為副董,將董事長一職交給哥哥辛忠道,並非公司出現經營權之爭,而是身為弟弟的他認為,應該把位置給大哥做,「其實那時候辛忠衡在台燿裡面還是做一樣的工作,這就是辛家『讓的哲學』。」

這種讓的精神也反映在台燿上櫃時。一名資深法人也指出,○三年台燿準備上櫃,正值資本市場景氣不佳,一度調低公開申購價格;不久後市場好轉,承銷商就問辛忠衡是否要調高價格,但當時辛忠衡回應:「我已經答應這個價格,犧牲一點無妨。」

台燿的傳承已經進入第三代,辛忠衡長子辛燿吉進入台燿擔任策略長,他與叔伯輩一樣習醫、曾在美國擔任小兒科醫師,也在家族的召喚下,回台燿任職,身形微胖的他,目前除了擔任策略長,也因旅美經驗,親自負責許多國際型客戶。

辛家的文人作風深深影響台燿的經營策略。由於銅箔基板是典型景氣循環股,市況翻轉時,對經營者壓力極大,恐怕老闆都會睡不著覺。像是○八年金融海嘯時,台光電、台燿股價都一度跌到五元以下,營運陷入低迷許久。


奉行「量小質精」
打下網路交換器、5G基地台根基


因此,台燿為了降低景氣劇烈波動的衝擊,奉行量小質精的市場路線,避開必須配合客戶要求、持續投資擴產衝量的市場,一位了解台燿的業者觀察,「台燿不會跟同業去拚量,因為拚量就得一直擴廠。」

台燿繞開需要和對手台光電、聯茂比價格、比量的消費性電子市場,二十年來聚焦投入深耕高速材料市場,在網路交換器、5G基地台等「量少利潤高」的產品打下不錯根基,擁有不低的市占,就算前幾年接連遇到大客戶華為被制裁,以及產品出問題而被Google更換等兩大利空,台燿還是能迅速重整腳步,如今業績也重回成長曲線。

但也因為作風保守,讓台燿錯過第一波AI爆發潮。一名台燿交換器客戶直言:「台燿不但缺玻纖布,M8系列產品也很晚才出,整個趕不上市場。」另名台燿供應商也觀察,「現在景氣循環太快,這種經營方式趕不太上產品更新速度。」

不過,隨著新任總經理胡桂琴去年上任,業界看好台燿專業團隊更趨於穩定後,已有加速趕上的跡象。一名法人觀察,雖然台光電火力全開積極搶單,但在四百G、八百G以及一.六T的交換器市場,台燿還是防衛得當,成功守住市占,「當然一部分原因也是這邊量小,較不會有產能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台燿也不是只守不攻,研發多年、想往高階市場靠攏的M8材料,也開始逐步導入客戶,一名業界人士表示,「台燿這一年產品有不錯的提升、配方有明顯改善。」

一名外資法人觀察,放眼二線CCL廠商(聯茂、台燿、生益)裡,台燿是進度最快、最有機會放量M8材料的公司,「預期台燿在今年底有機會以第二供應商的角色,打入AWS供應鏈,拿到一○%市占。」一旦台燿有了打進AWS的實績,就等於拿下跟其他雲端業者洽談的入場券,屆時業績可望更上一層樓。

該名法人也分析,龍頭台光電現在已經將研發重心轉往下一代M9材料,台燿有機會承接部分M8市場缺口。

從太陽眼鏡到CCL,走過半世紀的台燿靠著深耕二十年的高值化技術,在紅海競爭的PCB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不過AI浪潮正在翻轉供應鏈,速度往往是決勝的關鍵,未來台燿是否能繼續保有優勢、御風而行,考驗著這個台南百年仕紳之家的智慧。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7月 第1490期

本文摘錄自‎

揭開台燿「仕紳家族」經營學

今周刊

2025/7月 第14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