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首家傳統車廠訂單,由裕隆製造
鴻海跨足電動車第六年,終於拿到傳統車廠訂單,將協助三菱進軍紐澳市場。這對鴻海有何意義?三菱在打什麼算盤? 文—楊孟軒、康瓊之 攝影—王建棟 鴻海與日本車廠合作的消息從去年開始傳得沸沸揚揚,終於有了結果。 投入電動車第六年,鴻海終於從三菱手中,拿下第一家傳統車廠客戶訂單。 三菱與鴻海旗下的鴻華先進五月七日宣布,將簽署合作備忘錄,採用由鴻華開發、裕隆製造的電動車,以OEM方式供應給三菱,預計明年下半年在大洋洲市場銷售。 雙方沒有公布採用的車型,不過根據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關潤在四月接受《東洋經濟週刊》採訪時的內容推測,這款車型很可能就是定位為跨界休旅(CUV)的Model B。 聽到「鴻海三菱配」的消息,一名熟悉鴻海的產業人士透露,三菱其實早在二○二三年、關潤上任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時,就開始和鴻海談電動車的合作。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宣示進軍電動車第六年,終於有指標客戶。與三菱合作的成果,將影響鴻海電動車的未來。
鴻海的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 三菱在二○一六年爆發油耗造假醜聞,經營困難之際接受日產出資,加入雷諾日產聯盟。三菱目前在日本勢力不如豐田、本田等一線車廠,銷售重心也轉移到東南亞。 三菱為何與鴻海合作,且賣進看起來不太大的大洋洲紐澳市場?這對首度拿下傳統車廠客戶的鴻海有何意義?對三菱又有何好處? 開啟雙方合作的契機,與澳洲今年七月將實施的新政策有關。 過去一年,三菱澳洲社長韋斯克特(Shaun Westcott)苦惱於「新車能源效率標準」(NVES)。 這項將於今年七月實施的新制,規範汽車品牌新車銷售的總碳排,高碳排的車款將會被罰款,反之油電混合、電動車等低碳排車會獲得抵免。 韋斯克特多次接受媒體採訪、向澳洲聯邦政府提交意見書,表示三菱支持減少車輛碳排,但導入電動車的策略過於倉促,澳洲的充電基礎設施也不足,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電動車會出問題。 韋斯克特如此大力倡議是有原因的,因為三菱在澳洲已經超過十年沒有銷售過電動車。新車能源效率標準將對三菱在澳洲的市場帶來衝擊,「這是艱難的嗎?這是挑戰嗎?我想是的,」他告訴澳洲汽車媒體《Drive》,「但我們不打算被毀滅。」 一名汽車廠高層分析,日本車廠都不看好純電車,「但三菱在澳洲、紐西蘭又急需電動車。」 於是一個意想不到名字出現了:鴻海。已有多款原型電動車的鴻海,將滿足三菱在紐澳市場急迫的電動車需求。 「我們計劃擴大與聯盟伙伴的合作,加強我們包括大洋洲地區在內的全球電動車陣容,並將加快實現碳中和的努力,」三菱在七日發布與鴻海合作的新聞稿中如此寫道。 而且紐澳對三菱而言,絕對不是小市場。根據三菱官方公布的地區銷售數量,紐澳是三菱的第五大市場,二○二四財務年度三菱在紐澳賣出約八.七萬輛車,只比日本本土少三萬輛。 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去年接受《日經》採訪時強調,三菱的第一大市場東協需求衰退,陷入苦戰,點名要靠北美和澳洲市場補回來。
快速便宜,救火傳統車廠 三菱的合作案,展現鴻海一直以來主打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的優勢:客戶能大幅減少投入的成本,並且縮短上市時間。 對於有急迫需求的三菱,鴻海有現成的Model B原型車,只需要經過修改符合市場需求與法規,例如紐澳屬於右駕,就能夠上市。比起自己重新設計一輛電動車,省下時間與成本。 日本豐田集團旗下的汽車零組件巨擘愛信(Aisin)台灣子公司慧國工業總經理江瑞坤分析,無論三菱、鴻海或是裕隆,都在做新嘗試。鴻海積極發展新事業,日系車廠謀求轉型,企圖擺脫中國車廠威脅,三方形成的合作聯盟,是一種互補策略。 裕隆三義廠有產能,而鴻海提供整車模組設計平台與關鍵電控技術,三菱則有品牌優勢與市場通路,「只要出得去,就是三贏;就算不如預期,三方也都是在本身既有的平台上再創價值,」江瑞坤直言。 與三菱合作,對鴻海而言是一種「練兵」,江瑞坤分析,台灣汽車市場規模小,又有進口車瓜分,鴻海一定要有外銷的能量,才能長久持續。作為傳統車廠老將,他樂觀看待鴻海拿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訂單。

▲裕隆三義廠製造過n7電動車,產線只需要做小幅修改,就能夠生產以ModelB為原型的車款。
不僅三菱,鴻海電動車事業今年下半開始陸續有新進展,納智捷在今年下半率先推出以Model B為原型的n5;Model C的北美版也將上市,預計會掛上和美國客戶聯手推出的新汽車品牌。 拿下三菱訂單,是鴻海造車之路的里程碑,但距離理想的商業模式還有一段距離。
長期目標:在地生產 鴻海在四月於日本東京舉辦的EV(電動車)戰略說明會上,關潤提到,鴻海的目標是「在地製造」,意即美國市場銷售的車在美國製造,日本市場銷售的車在日本製造。 但他也坦承,目前鴻海有實際生產能力的電動車工廠,只有在台灣,也就是裕隆的三義廠。「計劃在二○二七或二○二八年左右,當訂單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將生產移至市場當地。」 關潤在接受日媒採訪時坦言,鴻海沒有達到在二○二五電動車市佔率五%目標,但鴻海並沒有因為電動車需求放緩,就停止研發新的產品線,反而是優先擴充電動車的產品線,讓客戶能夠有充裕的選擇,「未來只要確定進入量產階段,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加大對產能的投資。」 「鴻海電動車事業的長期目標不只是五%。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四○%,」關潤進一步解釋,鴻海在iPhone代工、AI伺服器領域都有四成市佔率,既然其他領域做得到,EV應當也要做到。
下階段目標:整車設計服務 鴻海發言人巫俊毅解釋,鴻海電動車第一階段是證明會造車,這在去年納智捷n7上路後,粉碎了外界對鴻海是否會造車的疑問;第二階段目標是要受到傳統車廠青睞,在與三菱合作後也達成;接下來就是讓客戶使用鴻海的設計服務,「這是我們的第三階段目標,這一兩年可能會實現,」他透露。 鴻海電動車設計服務,不僅是硬體,也包含軟體,「如果你買燃油車,你買的當天是車子最新的時候;如果你買電動車,你買的當天是車子最舊的時候,」巫俊毅比喻。這也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台灣需要發展軟體實力。鴻海近年也積極投資車用軟體相關新創公司Sonatus、耐能、奧特酷智慧科技、富智捷等。 鴻海拿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前MIH執行長、摩比和協(M Mobility)董事長鄭顯聰認為對台灣車界是好事,但他也提醒,「客戶體驗才是未來決勝關鍵。」體驗的關鍵,正是軟體。 他點出,消費者買單的關鍵不只是馬力,還有創新的駕駛互動設計,從儀表板、抬頭顯示器(HUD),到中控台一體成形的大螢幕資訊娛樂系統,都是影響體驗的核心場域。過去以代工模式為主的鴻海轉型為CDMS,能從使用者情境出發,重構設計邏輯,走進駕駛的視角,就有望在賽局中脫穎而出。 一步一步,鴻海正努力證明,在電子製造服務的成功方程式,能夠複製到電動車產業。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鴻海三菱電動車 為何先打紐澳?
天下雜誌
2025/5月 第82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