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機會找上你
世界上本來應該沒有《人脈變現》這本書的。如果不是背景互異的一群人之間,發生了奇特曲折的事件,這世上就不會有這本書。且容我仔細解釋。假設出版社或書評人(或作者希望打動的任何人)問起本書的由來,我們大可提出許多原因,來證明自己很有資格寫這本書,但這只是本書誕生緣由的一小部分,而且還不是最有趣的部分。實際的情形充滿人性化的精采歷程——而且更貼近本書的宗旨,更能凸顯網絡的精髓。
洛克伍德一向對「網絡理論」很感興趣,而社會學家、數學家與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的發現,似乎很能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早期他在加拿大《汽車買賣》雜誌(Auto Trader)工作過,期間有機會見識到買賣雙方所形成的奇妙網絡。後來他轉行投入創投業,運用先前學到的網絡理論。他大力投資那些可能因網絡原理而獲利的公司,果然賺了不少錢。
我(柯克)則是來自另一個領域。曾擔任「企業策略顧問」二十年,運用經濟分析幫助企業提升獲利能力,超越競爭對手。後來與人合創LEK公司,於一九八○年代成為成長最快速的「策略精品店」(strategy boutique),分公司遍及美國、歐洲與亞洲。我也寫書談商業策略,尤其主張「明星事業」(在高成長的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公司)的觀念,並指出最有價值的事業幾乎都屬於「明星事業」。在一九九○年代與二十一世紀初期,我運用先前擔任企業顧問賺的錢,去投資一系列明星事業,成果豐碩。也廣泛閱讀與網絡相關的書籍,直覺認為這是企業成功的另一項重要因素;網絡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的事業一飛沖天,有些人雖有同樣的才智與資歷,卻沒有什麼成就。
所以洛克伍德與我有很好的理由,一起寫書探討網絡。但這些「正規」的解釋有個問題,就是忽略了本書在面世之前所發生的許多偶然事件與人際互動;當中最明顯的忽略就是,洛克伍德與我本來根本不認識!如果兩人沒有相遇,就絕對沒有機會合著這本書。
那這兩個人是怎麼碰在一塊的?每當被問到發生了什麼事,只能用兩個字回答,但這兩個字背後蘊藏著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這些事全部湊在一起的機率微乎其微。那兩個字就是「必發」(Betfair)。這間公司在二○○○年克難成立,之後卻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彩交易業者」,市值大約二十億美元。
先從我這邊說起,二○○○年,我朋友的朋友馬維克(Robert Markwick)打電話給我。我與馬維克並不認識,馬維克的朋友布雷克(Jeremy Black)有個弟弟安德魯(Andrew),希望建立線上博彩交易站讓賭客對賭,想籌措創業初期的資金。就這樣,我透過第四手得知「必發」這家新公司,但並不認識與該公司關係最密切的那三個人。後來之所以會決定投資必發,很大一部分是倚重賽馬記者威佛(Patrick Weaver)的建議,我和他是在加州聖塔安妮塔(Santa Anita)跑馬場附近的派對偶然認識的。如果我沒有與威佛偶遇、威佛沒有大力推薦必發,我可能就不會拿出錢來投資這間公司。
另一方面,洛克伍德則是經朋友介紹,投資另一家博彩交易公司「Flutter」,同樣是由曾在加州當過管理顧問的兩個人,於二○○○年創立的公司。其中一人喬許(Josh)在澳洲雪梨工作時認識了賴文(Tim Levene),賴文後來也加入在倫敦新成立的Flutter。接著,賴文將這家公司的故事告訴金融界的老友凱茲(Jason Katz)。凱茲認識洛克伍德,也知道他對投資網路線上事業有興趣,便向他介紹Flutter。洛克伍德覺得Flutter有機會因網絡效應獲利,於是決定投資,就像多年前的《汽車買賣》雜誌一樣。
就這樣,二○○一年初,我與洛克伍德各自成為同業的股東,公司都在倫敦。兩人互不認識,但當兩人分別同意出任必發與Flutter的董事時,已在不知不覺中,向認識彼此的路跨近一步。這兩家公司是競爭對手,互不聲通消息。但後來有人提議兩家合併。經過冗長的協商、歷經幾回差點破局,最後成功合併。洛克伍德加入擴大後的必發董事會。
閱讀完整內容
這就是為什麼,二○○一年春天一個悶熱的日子,在倫敦西南帕森斯園地區(Parsons Green)一個擁擠的小地方(必發戲稱為「會議室」),我們兩人終於認識了。而且兩人體認到,必發成功的主因就是集結了賭客的網絡。隨著必發的網絡變得比任何競爭對手都還大(尤其是Flutter加入之後),大咖賭客自然靠攏過來;因為在大型博彩交易站裡,找到與別人對賭的機率,比在小型交易站大很多。當愈來愈多賭客加入必發,它的規模漸漸比任何博彩交易站大上二、三十倍,必發便成為我們所謂的「超級連結者」(superconnector)。
那麼,這本書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構想是洛克伍德向我提出的。我平常就會將新書的構想寄給許多朋友與認識的人,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他將洛克伍德也列入郵寄名單,洛克伍德一聽,便突然想到一個概念:「這些構想都不錯,但如果能探討小世界與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一定會更有意思。」我很喜歡這個建議,便邀請洛克伍德合作寫書。
當然,之所以能充滿信心著手寫這本書,還是因為兩人經驗結合在一起。洛克伍德對這個主題很有把握,我則是寫過許多關於企業、構想與職業方面的書,成績斐然。但若沒有牛津的出版經紀人哈洛威(Sally Holloway)強迫我與洛克伍德寫一份較正式的提案,因而吸引紐約三大出版商參與投標,此刻也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而我之所以會與哈洛威接洽,純粹是聽了一位老同事的建議。
所以,兩位作者的認識與這本書的源起,都與一連串的人脈有關,唯有在回顧時才能清楚地看出這一長串的人際關係。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連結,兩人便不會同在必發工作、不會相識,也不會寫這本書。書中會介紹數十則故事以及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兩人的經驗雖然獨特,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又是稀鬆平常。換句話說,看似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其實是常態!如果你回顧生命中的一些關鍵點,很可能會發現,那些事原本都不應該發生。寫這本書的經驗很奇妙。有時候覺得似乎一邊寫、一邊在探索非常特殊的領域——這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的運作提出很精闢的剖析;套用某位專家的說法:「網絡科學是二十一世紀的科學。」但有時候,又覺得這本書似乎只是在擷取老阿嬤的智慧精華,每個家庭的廚房裡都可以免費聽到的那種。由於大家對這個領域太熟悉了,我們所擁有的人脈關係、我們所屬的群體等,任何人都有他的看法。老阿嬤人生經驗豐富,多少累積了一些智慧;但老阿嬤通常不是科學通,而這本書探索的事物確實有其奧妙之處,包括日常生活中一些我們自以為明白、但其實可能最不清楚的事情。然而,似乎沒有一位我們認識的老阿嬤,能將之訴諸文字。
舉例來說,本書的一項重要發現是:友善的點頭之交、或關係很遠的人可能帶給我們重要的知識、機會與創新,讓生活變得更加精采與充實——但個中道理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又如我們倚賴最深、關係最密切的個人或團體可能反而造成我們的阻礙,原因同樣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但若將這幾點合併探討,往往能開啟新的觀點,幫助我們重新了解社會與職業流動的來龍去脈。
本書的另一項發現更讓人驚訝:構成社會基礎的個人或團體網絡主要是由「超級連結者」所形塑——這些個人與企業雖只占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連結,為我們搭起橋梁,通往相距遙遠、行事迥異的社會角落,使世界變得更小,讓大家更能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元。在企業界,超級連結者更是愈來愈重要的關鍵力量,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各領域的科學家,包括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電腦專家等等,對於網絡的運作機制有了突破性的了解。本書主旨在於解釋這些學者的發現,從人性、社會、務實的角度分析,幫助你思考如何形塑自己的網絡,以及面對不同的網絡時,應如何取捨。
但當我們更加深入探討網絡學,發現網絡其實適用於現代社會各種不同的重要層面,包含創新、貧窮、觀念與社會本質之間的交互關係等。拜高科技之賜,現代人的連結程度愈來愈高,網絡的效應也就變得更加明顯。
所以,本書涵蓋許多科學範疇,但也直接與你的個人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回顧任何一個轉捩點,你可能和我們一樣,發現有一連串的人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本書要探討這些人脈連結如何發揮作用,如何增加我們個人生活或事業成功的機率。
當然,我們的人生是由一些重要事件所組成的。這世界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它的無法預料,而形塑的力量就是網絡。一旦你能了解這個道理,明白這世界雖不可預料,但自有一種美麗與秩序,便可能讓自己擁有更多成功與快樂的機會。
網絡的運作有一套固定與特殊的模式,只是我們未必能了解或欣賞。而且,在網絡效應之下通常只創造出少數的大贏家。因此,我們若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更多機會,最好儘早學會掌握網絡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