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備帶著孩子踏入自然玩遊戲嗎?試著從發展來看看遊戲對於孩子的益處,對於他小小的身體有多少幫助? 如果我的孩子害怕走入自然,是正常的嗎?我要如何帶他克服呢?藉由了解、傾聽跟鼓勵,讓我們來一起上自然遊戲的第一堂課吧!
為什麼需要自然遊戲呢?
「如果你們的孩子生氣時,他們會作些什麼呢?」
有一次,我在一間位於釋迦園內的小學作親職教育講座時,詢問了參與的家長們,他們一臉疑惑的看著我。
「他們會跺腳或大吼大叫,讓你們很緊張嗎?」,在我居住的都市,或每一個我到訪的都市, 或多或少都因為居住在都市叢林,因而對於情緒的感受格外敏感,害怕被按門鈴的、打電話投訴的,這些都讓家庭的關係變得分外緊張。
在我稍加解釋後,聆聽著的媽媽們似乎懂得我的問題了。
「他們就自己跑出去,等到生氣完就自己回家了啊!」
「你們出去都作些什麼呢?」我問了在一旁的孩子們。
「我們就一直跑,或是去爬樹,然後就不生氣了。」
是啊!在自然的環境裡,孩子會有時間、空間好好經驗自己的情緒,相較於都市裡的孩子,鄉村裡的孩子看似資源較貧乏,但是仔細想想,他們卻擁有豐富大量的自然生態,讓他們可以有時間去面對憤怒、面對挫折。
除此之外,對孩子來說,為什麼自然遊戲是重要的呢?
現代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又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來看看對於孩子的影響吧!
地面
從嬰幼兒進入爬行階段,地面就開始承接我們的身體,與地面的接觸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覺統合,他們的大腦發出運動的訊息後,引領筋肉牽引著骨骼。接下來,皮膚將它們接受到的刺激傳導至孩子大腦,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的全身並不是只有在運動而已,而是與他們的大腦、感受器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跟現代化環境的居家地板、外面道路相對平坦的柏油、地磚比起來,當我們在不平整的自然環境中活動時,草地上長出的各種植物會搔癢著皮膚;如果是雨後的土地,孩子們會踩踏著淤泥軟陷的土壤,或是在積水的小土坑看著濺起的水花;在多雨的季節裡,小心自己腳下的土地;滿是青苔或泥濘處要避開,或小心行走,這時孩子的眼睛會看著地面的狀態,注意不要讓自己跌倒。
對於孩子來說,在自然環境中僅僅是行走這件事,便可以讓他們專注腳邊,這份謹慎小心,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同時也因為腳下狀態的不同,不時刺激自己的腳底板,讓這份刺激感傳染到全身。
水
剛剛在地面時談到了水,水又有哪些不同呢?我們想想小時候在水邊遊戲的經驗,那時候水中有很多小生物會引起我們的興趣,像是小蟹、小蝦、小魚或是小螺,當我們在遊戲時,水中的小石頭、葉子都可以成為遊戲的材料。而在水流中,孩子要學習如何保持身體平衡,例如水的沖擊,或溼滑的地面等等。相較於在家裡玩水可能會被罵,在外面的噴泉、親水區等也會有些限制,雖然在水源與安全性上需要更為費心,但是帶給孩子的刺激卻也更加豐
富多元。這些刺激代表什麼呢?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爬的地面、走的地面多半是平坦的,這樣的環境帶給孩子的感官刺激較少,也因為刺激變少,發展上自然也就變慢了。發現這種狀況時,與其去上很多的感覺統合課程來彌補,不如讓他們多多走入自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學習如何與身體相處,以這種方式了解自己的身體,遠比一週、一個月幾次的課程還要來的有效。
動動身體,在自然中的發展
孩子出生之後,身體是怎麼發展的呢?
新生兒呱呱墜地
孩子全身軟趴趴的在我們身上,頭蓋骨尚未合併,脖子無法直立挺起,視力也未發展完成,耳朵則是相較起來最接近成長後的狀態。這時候孩子全身還未達到統合,會有一些應付生存所需的本能行為,像是會不自主的抓住大人的手指,或是踢腿等。這個時候孩子的身體多半被包裹起來,甚至手腳都穿戴上手套、襪子,一方面避免他們無意間的探索而傷害到自己,一方面也是避免感冒, 這個階段需要我們細心呵護,因為他們還未能夠照顧自己的身體。
我們能夠讓孩子透過觸覺來感受不同的自然素材,像是柔軟羽毛、粗糙樹枝、平滑葉片、有點帶刺的松果類等等,刺激他們的感官發展,但因為這時期的身體抵抗力較差,需特別注意孩子口腔能觸及的範圍是否安全乾淨。
4到10 個月寶寶
孩子有較大的力量開始能控制自己的軀幹,慢慢學會了翻身、坐立、爬行,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去探索世界,藉由皮膚的碰觸或指掌的抓握來體驗眼前事物的不同,並且將伸手觸及的一切往嘴巴裡塞。相較於新生寶寶的狀態,他們可以自在感受到更多的外在刺激,但也因此產生更多潛在的危險,像是噎到、塞住鼻孔或耳朵,以及誤食的現象等,因此在給予這時期的孩子體驗時,需要更注意吞食之類的安全性問題。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也開始會有更多翻滾、高低落差的危險性出現,但是當他們開始有能力移動時,戶外環境的刺激就可以讓他們的發展有所不同。這些刺激不單單是在大小肌肉上的差異,對於他們的腦部發展同樣也能夠產生效果,畢竟人體就像是一個複雜的網絡系統,每一部分的環境刺激最後都會回歸到大腦,四肢發達頭腦就絕對不會簡單。
10 個月後的寶寶
當孩子逐漸站直、站穩、開始步行之後,帶著孩子到戶外可以探索跟發現的東西就變得更為豐富了。看看宮崎駿的電影,《龍貓》裡小梅看到小黑炭之後開始的冒險,這時候孩子處於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狀態,或許只認識狗狗、貓貓等疊字的生物,不知道眼前即將碰到的危險。
但同時,因為他們的動作發展已經比以前更為進步,現在的他們可以在坑坑窪窪的草地上奔跑,在濕滑的泥巴地上緩步移動,有時會因為穿戴尿布的屁股或比例還很大的頭部而不小心跌倒, 但是這些環境中累積的經驗也會讓他們學習到平衡。與平坦的磁磚、水泥地面不同,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他們,需要在移動中添加更多的謹慎,時刻專注地觀察前方路線與肢體的行動,即使不小心滑倒了、摔跤了,每一次的挫折與更謹慎的心情,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次成長。相較於人工地面, 自然環境通常會更柔軟的承接住這些還在練習的孩子,而他們也會逐漸知道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在一次次的體驗中,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三歲以後的孩子
三、四歲的孩子在身體發展上又有了更大的進步,大多已經戒掉白天的尿布,這時候孩子可以更自在的起立、蹲下而不需要攙扶,能跟成人有更多的互動,一起撿拾地上的橡果、大葉子、小石頭,一起在平緩的淺水中移動,或是一起手腳並用的爬上小草丘。這時候發展的認知能力,除了讓孩子可以更豐富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也同時伴隨著對事物的了解與面對未知的心情,或是對於事情過度延伸的推論,以至於讓自己陷入危險。
孩子也會因為了解危險而產生更多的擔心害怕,這時更需要大人陪伴他去嘗試,或是為他立下界線,幫助他分辨安全與危險的存在,這時孩子才能夠在野外的互動中找到安全感,並且在安全中自在的探索與遊戲。
五歲以後的孩子
到了五、六歲以後呢?孩子們的認知又有更大的進步,這時的孩子開始對於生活中的經驗有更多探究,「這是什麼樹? 」、「這是什麼花? 」、「這是什麼蟲?」、「為什麼蝌蚪會變成青蛙? 」、「我找到一隻蝸牛! 」等等。他們有太多太多的好奇,也擁有了在自然中不斷探索的潛力,他們可以遊戲一整天不感到疲憊,也會因為一個新發現的小遊戲而沉浸其中。
這時候的孩子,一朵花、一片葉、幾顆果子都可以是玩具,因為他們已經更會扮演,也更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這時規則性的遊戲可以慢慢出現,跟生活中相似的運動扮演遊戲也可以一一嘗試,像是用掉落在地上的芭樂、蓮霧以及樹枝來打棒球,簡單的自然物就能夠玩上很久很久。而模仿打擊這樣的動作,除了手部的運動之外,也能夠達到訓練眼睛追視的效果。
從遊戲中自然而然的刺激來訓練孩子發展,這遠比之後花大錢上感統課還要來的重要,同時也減少了孩子因無聊而緊盯著3C 產品玩遊戲的狀態。
台灣各地縣市政府都有兒童發展檢核表可以下載,建議可以查詢不同年紀孩子的發展狀態,然後想想書中介紹的自然遊戲中,那些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