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成為學習高手,你只需要參考運動員是如何奪冠的。我們的學生凱拉是體操高手,她也是學業優異的高材生,有GPA滿分4.0的完美成績,是允文允武的典範。你問她是怎麼奪冠的,她會告訴你兩個要素是關鍵:知道該做什麼,然後不斷練習。當然,有優秀的教練也很重要。我們就是來擔任教練的角色,指導你該做什麼。雖然我們不敢自稱優秀(我們很謙虛),但我們不僅多年來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也做過相關的研究,探索如何成為學習高手。跟著我們學習,你也能成為學習高手。你會確切知道該做什麼,我們會教你怎麼做,你只需要練習就好了。
多數學生剛上大學時,都有固定的讀書方式。畢竟,「讀書」不就是很直截了當的事嗎?你去上課、做筆記、買課本、閱讀、可能再讀一遍,接著複習筆記、製作學習卡,然後在考前一兩天背一背,這樣就準備好了,不是嗎?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做上述的所有事情,但很多人會這樣做,而且有些人還會採用更多的策略。但這些真的是最好的讀書方法嗎?研究結果說不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請先做好嚇一跳的心理準備。我們知道你可能已經有喜歡的讀書方法了。畢竟,父母與老師總是告訴你該怎麼讀書。但你的讀書習慣真的好嗎?請繼續讀下去,你會看到答案。我們會分享學習高手愛用的最有效學習法。
在接下來的八章中,我們會為各種學習挑戰提供解方。例如,如何運用學習卡最有效等等。我們的目標是列出學生常用的各種讀書方法,指出哪些方法效果不佳。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強調那些真正有效的方法,並詳細說明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
等等!「知道感」是什麼?
你以為你懂得如何讀書?我們來談談「知道感」(Let’s FoK about it)。這裡的「FoK about it」不是在罵髒話,而是在玩文字遊戲,一方面暗指「FUG-GETABOUT it」(算了吧),另一方面是在玩「談論學習」(Let’s talk about it)的雙關語。「知道感」(feeling of knowing,FoK)是一種感覺,它能決定你花多少心力學習,以及是否半途而廢。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怎麼學習,畢竟只要我們有實際採取行動去學習,多少都會看到一點效果。
話說回來,讀書的首要挑戰在於,清楚知道自己懂什麼、不懂什麼。認知科學家稱之為知道感。對於每一門課、每份作業或每個主題,你都會有一個知道感。有時那個知道感很強烈,你深信你真的懂那個課程內容。但很抱歉,你的知道感往往不是判斷你是否真的懂某事的可靠指標。在我們探討主要的學習迷思以前,先來看看你可能已經知道什麼。切記,在接觸新資訊以前,最好先確定你已經知道什麼。
以下是一份研究讀書習慣的調查問卷(Bartoszewski & Gurung, 2015)。
立即開始:評估你的讀書習慣
想一想你覺得最難的一門課程,並根據你學習該課程的方式來回答下列問題。用以下評分來標示你對每個問題的認同程度: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有點不同意=3,有點同意=4,非常同意=5。
一、請思考你閱讀時如何標記重點(畫線╱畫重點):
1. __我會在指定的閱讀內容中畫重點或畫線。 2. __我常在一頁中畫多處重點。 3. __我比較喜歡使用或研讀有人畫過重點的指定閱讀內容。 4. __我會在一週內複習我先前畫的重點。 5. __我覺得在指定的閱讀內容中畫重點很有用。
二、請思考你如何撰寫(不同長度的)內容摘要:
1. __完成指定閱讀後,我會寫下內容摘要。 2. __課後我會寫下課堂的重點摘要。 3. __我是在老師的要求下撰寫課堂摘要或閱讀摘要。 4. __我覺得為最近學到的內容寫摘要很有用。
三、請思考你如何運用關鍵字與心理圖像來聯想文字內容:
1. __我把關鍵字和心理圖像聯想在一起,藉此學習文字內容。 2. __考試時,我運用關鍵字與心理圖像的聯想來回答文字考題。 3. __我覺得用關鍵字與心理圖像的聯想來學習文字內容很有用。
四、請思考你在閱讀或聆聽時,試圖為文字內容形成心理圖像:
1. __我閱讀或聆聽時,會為文字內容形成心理圖像。 2. __考試時,我會回想閱讀或聆聽時所形成的心理圖像。 3. __我覺得在閱讀或聆聽時,為文字內容形成心理圖像很有幫助。
五、請思考你如何重讀已經讀過的文本內容:
1. __我會回頭重讀之前看不懂的內容。 2. __準備考試時,我會重讀指定的閱讀內容。 3. __考試時,我能夠回想起重讀過的內容。 4. __第二次閱讀後,我就能夠了解文本內容了。 5. __我覺得重讀內容很有幫助。
六、請思考你在同一讀書時段中,如何做不同類型的題目,或混合不同種類的學習內容:
1. __我會在同一讀書時段中做不同類型的題目。 2. __我會在同一讀書時段中混合不同種類的學習內容。 3. __我覺得在同一讀書時段中做不同類型的題目很有用。 4. __我覺得在同一讀書時段中學習不同種類的內容很有用。
七、請思考你如何解釋為什麼一個明確陳述的事實或概念是正確的:
1. __我會解釋為什麼一個直截了當的事實或概念是正確的。 2. __我認為解釋一個直截了當的事實或概念為何正確,有助於我學習那個內容。 3. __我覺得解釋一個直截了當的事實或概念為何正確很有用。
八、請思考你如何把新資訊和已知的資訊連在一起,或解釋你的解題步驟:
1. __我會把新資訊與已知資訊連在一起。 2. __我會解釋解題步驟。 3. __考試時,我能夠回想起我把新資訊與已知資訊連在一起。 4. __考試時,我能夠回想起我採用的解題步驟。 5. __我覺得解釋新資訊與已知資訊的連結很有用。 6. __我覺得解釋解題步驟很有用。 7. __我認為解釋新資訊與已知資訊的連結有助於我學習內容。 8. __我認為解釋解題步驟有助於我學習內容。
九、請思考你如何做自我測驗或模擬測試:
1. __我會在一週內自我測驗課堂所學。 2. __我會在一週內參加班級小考。 3. __如果有無限次機會,我會一直重考,直到考到理想分數為止。 4. __考試時,我通常能夠回想起我做自我測驗或模擬測驗的內容。 5. __我覺得自我測驗或模擬測驗很有用。 6. __我認為做自我測驗或模擬測驗,可以提高考試成績。 7. __我覺得每週的班級小考很有用。
十、請思考你如何把讀書分散到不同的時段:
1. __我會把讀書分散到不同的時段。 2. __因為我把讀書分散到好幾週進行,所以考試時,我覺得我已經準備好了。 3. __我認為把讀書分散到不同時段,有助於我學習課程內容。 4. __我認為把讀書分散到不同時段,可以提高考試成績。 5. __我每週至少花1小時讀一門課程。
評分說明:這份問卷共有十個部分。請為每個部分計算總分,這可以讓你了解你多常使用這十種讀書技巧。在後面的單元中,你會學到哪些技巧對你最有幫助,你可以據此調整使用方式。
想一想你覺得最難的一門課程,並根據你學習該課程的方式來回答下列問題。用以下評分來標示你對每個問題的認同程度: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有點不同意=3,有點同意=4,非常同意=5。
一、請思考你閱讀時如何標記重點(畫線╱畫重點):
二、請思考你如何撰寫(不同長度的)內容摘要:
三、請思考你如何運用關鍵字與心理圖像來聯想文字內容:
四、請思考你在閱讀或聆聽時,試圖為文字內容形成心理圖像:
五、請思考你如何重讀已經讀過的文本內容:
六、請思考你在同一讀書時段中,如何做不同類型的題目,或混合不同種類的學習內容:
七、請思考你如何解釋為什麼一個明確陳述的事實或概念是正確的:
八、請思考你如何把新資訊和已知的資訊連在一起,或解釋你的解題步驟:
九、請思考你如何做自我測驗或模擬測試:
十、請思考你如何把讀書分散到不同的時段:
評分說明:這份問卷共有十個部分。請為每個部分計算總分,這可以讓你了解你多常使用這十種讀書技巧。在後面的單元中,你會學到哪些技巧對你最有幫助,你可以據此調整使用方式。
你也有這些常見的學習迷思嗎?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指出許多迷思。關鍵是不要讓這些未經證實、甚至是錯誤的學習觀念,妨礙了你的學習。以下是一些最大的迷思(De Bruyckere等人, 2015):
你可能聽過許多以上的迷思,其中最讓教職員感到尷尬不安的是第一個迷思,那或許也是大家對學習的最常見誤解(Weinstein等人, 2018)。許多人認為,教學方式符合他們偏好的學習風格時,他們學得更好。例如,如果他們比較喜歡透過視覺或「實作」來學習,他們的老師就應該採用視覺教學或體驗式教學。然而,研究資料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帕什勒(Pashler)與同事(2008)綜合分析了這個議題的相關研究,他們的結論是,最佳教學法涵蓋多種風格,學習風格與教學風格的配對其實不重要。下次有人告訴你,他希望老師能用符合其學習風格的方式教學時,你可以分享這個見解。
學習風格的迷思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其他的迷思。我們最受不了的第二大迷思,是所謂的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又名cone of learning),如〈圖1.1〉所示。這個模型據說是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所(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Institute)在1960年代初期開發的,但具體的細節很難考證。雖然社群媒體上常有人分享這個概念,但它其實不準確,而且反映了大家對學習方式的重大誤解。這個圖表毫無事實依據,所以不必理會。

許多把學習金字塔當成指南的教師覺得有壓力,他們擔心講課太多會導致學習效果降低。但首先,請記得,講課可以很精彩,也可以很糟糕。任何技巧或技術都可能使用不當。我們相信你一定聽過一些枯燥乏味的講課,但我們也希望你遇過優秀的講師。事實上,學習金字塔中的任何技巧都可能運用得宜或運用不當。
儘管主動學習可能有效(Bernstein, 2018),但主動學習有多種形式,例如小組合作、討論解題。這些方式不見得總是有效,有時反而有礙學習。最重要的是,〈圖1.1〉裡的數字不是來自任何扎實的研究。仔細檢視後發現,那些數字只是粗略的估計與猜測(De Bruyckere等人, 2015)。所以,不用擔心,即使你沒有機會「教導他人」或「實作」,你的學習也不會受到影響,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教導他人」和「實作」確實有用。
你不必因為相信前述迷思而自責。事實上,一項研究探索了美國的教師培訓課程,結果顯示,59%的課程完全沒提到以強而有力的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為基礎的重要學習原則(Pomerance等人, 2016)。此外,關於學習的錯誤觀念非常普遍,一些研究者把它們視為都市傳說(De Bruyckere等人, 2015)。在社群媒體上,轉發一張包含錯誤觀念的資訊圖表,比教導學生了解學習的真相來得容易。況且,長度僅限140字的推文能說明多少事情?即使你確實讀了有關教育的研究,你可能還是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為了了解原因,請看〈表1.1〉有關學習有效與無效的摘要。


看到有趣的地方了嗎?即使你不擅長那種找出兩圖差異的遊戲,你應該也發現那兩欄列出的項目一樣。這是因為一項研究可能發現某種方法(例如小組學習)有效,但另一項研究卻得出不同的結果。這正是為什麼你應該對閱讀的內容保持批判態度,並對研究方法有基本的認識。有些類型的研究比較可靠。比方說,你看到「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這個詞時,應該多加注意,因為統合分析是把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綜合在一起,因此是最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圖1.2〉展示了科學證據的層級,最強的證據在最上層。

然而,評估研究並非本書的重點。我們已經為你篩選過研究了。我們在本書中提出學習建議時,你可以放心,這些建議都是根據最可靠的研究成果。
「後設認知」,學霸都在用的超能力
我們從許多研究得知,若要像學霸一樣學習,你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後設認知就是思考你的思考方式。當你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並試圖改變思考過程時,你就是在做後設認知。人們對日常活動有各種自動化的想法與反應。你學習時,會不自覺地使用多年來慣用的策略,不一定會檢視自己在做什麼。人類不見得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往往不太健康。雖然研究人們為什麼會對自己產生偏見、誇大或負面的看法是很有趣的領域,但這些都不是本書要討論的思考類型。有時我們的知道感也會膨脹,這才是我們關注的思考類型。
當你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並試圖改變思考過程時,你就是在做後設認知。
1979年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首次提出「後設認知」這個詞以來,後設認知一直是認知研究的重要焦點。由於後設認知涉及許多關鍵的功能(例如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問題解決者,以及準確判斷自己的學習程度),後設認知研究在認知和教育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當然,你讀本書不是為了學習後設認知研究,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資訊,可以參考鄧洛斯基和羅森(Rawson)(2019)的著作,該書涵蓋了閱讀、筆記、規劃等方面研究的綜合分析。
在後續的章節中,我們將探討三個與學習及讀書有關的後設認知部分。首先,你需要做好學習規劃。第二,你需要追蹤學習過程,注意自己知道什麼及不知道什麼。第三,你需要根據你對學習效果的評估來修改計畫。像高手一樣學習的主要認知策略,涉及這三個後設認知的元素。此外,知道哪些策略最有效,也是後設認知的一環,因為這涉及你對大腦運作與學習方式的了解…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