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管教、生活習慣篇

想要讓孩子培養出良好的禮貌舉止、生活習慣時,重點在於「有原則」。一旦沒有原則,就會欠缺說服力,也會降低信賴度。「爸媽心情好的時候就沒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挨罵。」如果父母總是依當下的情緒而表現出不同態度,千萬別以為孩子不會發現。

「明明上次可以,為什麼今天不行?」有些孩子可能還會像這樣出聲反駁。就算孩子沒有出聲反駁,如果為人父母的一方會因為心情好壞而做出不同發言,也會對親子間的信賴關係造成不良影響。即使有些父母原本只是出於管教之心,最後卻會越演越烈地口出惡言。孩子的心靈若因為言語暴力而受創,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你感覺到自己「快要情緒失控」時,建議先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如果你是因為自己工作忙了一整天,所以心情煩躁的話,不妨也老實告訴孩子,並把管教時間往後延。為人父母者並非完人,不妨設法讓自己擁有獨處的時間,等心情恢復平靜後,再來秉持原則管教孩子。


對於「時間」,孩子的在意程度遠不如大人。因此,即使被要求「快一點」、「動作快」,孩子也不懂得該如何快一點?什麼動作要快一點?「來換衣服吧!」、「來穿鞋子吧!」、「來扣扣看襯衫的鈕扣吧!」為了有助於孩子理解,建議像這樣用「來做……吧!」的說法,以言語說出「具體行動」。小學低年級前的孩子還有很多事情無法獨力完成,建議家長不妨協助孩子一起完成。

除了「快一點」之外,「不要胡鬧」、「不要拖拖拉拉」也是曖昧不明的發言。父母總以為只要這麼說,孩子就能夠理解,但「胡鬧」、「拖拖拉拉」這類字眼屬於只有發言者本人才知道具體畫面的「感覺用語」。因此,孩子聽了之後只會感到困惑,容易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而產生不安情緒,最後變得不論做什麼都會先觀察父母的臉色,並等待父母發號施令。

即便乖乖等待父母發號施令,等到的卻是內容含糊不明的「指令」或「要求」,漸漸地,孩子會開始覺得無所謂而不再自己思考。有些孩子甚至可能產生「反正不管我做什麼都會挨罵」的心態,導致做事容易放棄或索性為所欲為。

即便是親子,也不可能「心心相印」。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容易產生「不用說出口,孩子也會明白我的意思」、「只要簡單說一句,孩子就聽得懂意思」的想法,但這一切都是「假想」。何況孩子還沒有累積太多經驗值,所以父母更應該以具體的字眼來告訴孩子,希望他如何行動。


當孩子做錯事或有不當行為時,就是孩子的「成長機會」。這時不妨讓孩子思考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透過讓孩子深入思考「原因」,進而達到學習效果。

如果光是要求孩子道歉,有些個性不服輸的孩子會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學會「只要道歉就沒事」的方式。相反地,如果是個性溫順嚴謹的孩子,光是要求他道歉的舉動,可能會導致孩子認為「一切都是我害的」。若孩子抱著這樣的思維長大,未來在面對他人不合理的態度時,也只會默默承受。

因此,應該先丟出問句讓本人去思考自己哪裡做錯,等孩子可以接受事實後,再要求道歉。如果孩子表現出想要辯解的態度,也一定要聆聽孩子怎麼說。

假設孩子的不當行為是說朋友的壞話時,有些父母會以「如果換成是你被說同樣的壞話,你也會不開心吧?」的說法,讓孩子學習以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不過,對小學低年級前的孩子來說,想要學會掌握他人心情還是一件難事。與其要求孩子學習掌握他人的心情,不如先聆聽孩子認為自己的發言、行為哪裡失當,在掌握孩子的看法後,若發現有誤,再予以糾正即可。

此外,強迫孩子反省的舉動也是一種「控制欲」的表現。對於習慣控制對方的人來說,子女是最容易使其服從的對象。請小心不要讓自己的「控制欲」變本加厲,容易導致親子關係變成主僕關係,有時還可能釀成虐待事件。

孩子擁有旺盛的好奇心,他們會不以為意地做出讓大人嚇一大跳的舉動。如果這個舉動伴隨危險性,就必須立刻予以制止。如果沒有伴隨危險性,不妨詢問孩子到底想做什麼,試著掌握「本人的意圖」。這麼做不僅可以讓孩子練習如何傳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孩子也會因為「父母願意聽我的想法」而得到自我肯定。

如果只是單方面地否定孩子的舉動,或強壓灌輸父母的想法,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認同,而使得「自我肯定感」降低。在不被人認同且無法擁有自信之下,孩子會變得不愛提出主張,最後演變成只會在背地裡攻擊他人。出社會後引起職權騷擾問題的人當中,很多都是屬於這類型的孩子。

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也有「發表主張的機會」。「你想做什麼?」、「你想怎麼做?」像這樣詢問本人的意圖後,只要是不會發生危險的事情,不妨就讓孩子去嘗試,也可藉此累積經驗。舉例來說,看見孩子左右腳穿著不同的襪子時,父母往往會認為孩子穿錯襪子。不過,說不定孩子其實是在享受不協調搭配的樂趣呢!

建議先等孩子換好襪子,千萬不要急著否定本人的意圖,而是以「左右腳穿一樣的襪子比較好看耶」等正面說法來誘導孩子會更加有效。請不要以「不要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類說法來否定孩子,避免扼殺寶貴的好奇心和創意。


孩子不見得聽一次就能夠理解父母說的話。如果是幼兒,就更不用說了,有時可能說再多遍,孩子還是聽不懂。遇到這種狀況時,當然有必要反覆說給孩子聽,但如果有「具體的大致範圍」,孩子就會比較懂得拿捏分寸。

舉例來說,希望孩子乖乖等待時,如果只是告訴孩子「等一下!」、「乖乖待著!」之類的話語,孩子會不知道該等到什麼時候才好,反而會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跑來確認:「好了嗎?」

「我忙著煮飯的時候,請你乖乖等一下喔!」相較之下,如果這麼告訴孩子,孩子就會知道「我只要等到大人煮完飯就好」而安下心。如果孩子已到了看得懂時鐘的年紀,也可以採用「差不多還要五分鐘才會完成,等一下喔!」的說法或使用計時器,告知大致的等待時間。

如果老是以「含糊字眼」指示或命令孩子,會使得孩子產生不安且不悅的情緒,最後養成「左耳進、右耳出」的消極態度。嚴重一點的話,還可能導致孩子失去與人溝通的能力。當孩子陷入自己無力改變的困境或痛苦之中時,就會啟動「防禦機制(壓抑、逃避)」,而不願意面對現實世界。

不論任何事,只要具體說個一百遍,孩子自然就能做到大部分的要求。如果希望孩子在煮飯時間可以等待二十分鐘,只要持續每天說一遍,相信過了三個月後,什麼都不用說,孩子也會自動乖乖等待。開始時請多一點耐心,不厭其煩地持續說給孩子聽。


孩子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學會各種不同事物。孩子做不到的事情,當然會比做得到的事情來得多。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或許會責怪孩子說:「為什麼你就是學不會?」、「你怎麼會做不到?」不過,孩子其實有可能只是還不知道方法而已。

首先,可以問孩子:「你覺得要怎麼做才學得會呢?」、「你覺得什麼地方很難?」若得知孩子有搞不懂或覺得困難的地方,就請耐心指導孩子該怎麼做,直到孩子學會為止。

有時孩子其實已經知道該怎麼做,卻不願意去做。舉例來說,明明已經告訴過孩子「必須遵守約定」,孩子卻不遵守約定。遇到這種狀況時,父母有必要糾正孩子,但還是不要以「為什麼你沒有遵守約定?」的「否定句」來質問發生過的事,而是針對未來,以「你覺得以後要怎麼做,你才會遵守約定呢?」的「肯定說法」來詢問孩子。

「為什麼你就是學不會?」這樣的問話方式帶有問題出在本人身上的意味,等於是在否定人格。請以「你覺得要怎麼做才學得會呢?」的問法,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改善「行動」。

有些父母會提出對孩子而言,難度太高的要求,還會施壓說:「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或是「我上次教過你,你又忘了啊!」然而,對於孩子不可能獨力順利完成的事,父母需從旁協助指導,讓孩子以「小步伐」的節奏,做符合其能力的事情,才是真正能夠促使孩子成長的做法… 閱讀完整內容
親子關係,從改變說話方式開始 8種常見的教養難題、92個減少衝突的實用句型

本文摘錄自‎

親子關係,從改變說話方式開始 8種常見的教養難題、92個減少衝突的

大野萌子Moeko Ono

由 采實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