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閒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該行為不但能降低風險(按:避免在敏感話題說錯話,而冒犯他人等)、享受對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少煩惱和麻煩的狀況下建立連結,並確保與陌生人的初次互動,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閒聊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更有趣的對話、更真實的人際關係,以及更少誤會的生活之門。
本書教你如何在聊天中「生存」,除了探討如何接納這種特殊的互動模式,並將它發揮極致,讓你成為熱愛閒聊的人,也談及人與人之間更深層的態度和核心理念,讓你在社交場合中真正獲得力量和啟發。
此外,我整理小聊的所有原則,這些原則能幫助你掌握對話的能量與流暢度,開啟對他人的好奇心,並在對話中展現最真實、獨特且坦率的自己,也會詳細討論我們到底要說什麼、什麼時候說、如何說,以及當事情不順利時該怎麼辦。
你現在可能不太喜歡閒聊或任何形式的社交。儘管如此,我希望你在讀完本書後,能享受閒聊,並將會話視為一種藝術!

1 尷尬癌,比想像還普遍
人們討厭閒聊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因為尷尬、不舒服以及極度不自在。
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壞消息是,尷尬是與他人愉快、輕鬆交談的障礙。但好消息是,它是一種心理障礙,絕對可以克服。
大多數人都可以與周遭人有更深入的連結,並與現有的人際有更深層、豐富的關係。我們也許意識到,自己渴望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渴望自由、舒適的與他人產生連結,但門檻似乎太高。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我們要改變的第一個重大心態,就是知道如何面對尷尬,以及了解尷尬是什麼,並知道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溝通。如果不願意花精力社交,直到不再感到尷尬為止,才打算跟他人互動,那麼你會等很久!
換句話說,擅長小聊的訣竅之一,其實是改變自己對尷尬的思考方式。
日本心理學家泰.田代(Ty Tashiro)對尷尬現象非常感興趣,因此寫了一本書《尷尬》(Awkward)。他說尷尬是一種高活躍動態,以不舒服和迷失方向為特徵,事實上感到害羞或不自在,很正常,只是這些感覺往往干擾你與他人真誠的溝通。」
通常,尷尬源自於我們認為的正常社交出現偏差,然後我們在情緒上反應過度,使得這個偏差變得更嚴重。如果因為害羞和不自在而選擇逃避他人,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若我們越不願意嘗試社交、與人練習對話,就越容易覺得尷尬,結果就是,越難把自己表現出來。
田代解釋,尷尬的人在社交場合中,總是帶著高度敏感度和自我意識,但這樣可能會導致焦慮和多慮。解決之道不在於學習如何擺脫這些再正常不過的感受,而是練習培養一些同理心和理解力,這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其他可能在社交溝通上掙扎的人。
社交焦慮通常伴隨著很多負面假設、偏見和信念。妨礙社交的原因,不在其他人身上,而是這些假設和偏見。你是否認同下面幾點:
• 善於聊天的人,能自然而然的交談。
• 只有我覺得社交很困難、很尷尬。
• 閒聊很困難又令人尷尬,所以最好避免。
• 聊天會妨礙「真正的對話」。
• 自己的社交技巧不可能改善或提升。
• 閒聊是無聊、不愉快和不必要的,如果可以,我會選擇不聊。
• 閒聊是膚淺、沒有智慧、毫無意義的。
•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閒聊變得愉快,它是必要之惡。
真的是這樣嗎?以班恩為例,他很厭惡閒聊,能避就避。他討厭和陌生人談話到一半,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麼,也討厭沉默。那種感覺就像被丟進水池裡,而你不知道怎麼游泳。所以,他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喜歡和擅長與人閒談。
然而,若他意識到,有點怪異和不舒服等感受其實不稀奇,就不會以如此僵化、消極的方式解讀那些沉默。更重要的是,他的核心信念和假設,是期望閒聊應該來得輕鬆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參加社交活動,就像某天一覺醒來,要馬上跑馬拉松一樣。更進一步來說,許多人討厭閒聊,就像是因為沒有做熱身運動,而在跑步時受傷,然後說:「跑步又無聊又愚蠢,我討厭它。」
如果沒有任何規畫或熱身,就可能會受傷。田代強調了刻意準備社交互動的重要性,並將其比喻為開發「社交演算法」。這可能與我們的過往觀念:閒聊是順其自然、不用準備相違背。
透過預測和規畫常見社交場景的反應,可以減少尷尬,並順利互動。這種前瞻性的方法可以讓人有自信、真誠的與他人接觸。事實上,只要掌握情況並為採取行動做好準備,通常就足以讓人感到更平靜、有掌控力。
田代提出的最後一項建議,也是違反直覺:「與其對人過於有禮、壓抑自己和墨守成規,我們其實應該大膽一點。」讓我們仔細看看他對抗社交尷尬的祕訣。
為社交場合做好心理準備
進入社交場合前,要做好心理準備。花時間在腦海中討論和模擬可能發生的情況,例如在餐廳點菜,這就是社交和會話的熱身,引導自己完成相關的步驟。
想想看,在某個情境下,你會遇到什麼狀況或他人的期待?你需要做出哪些行為,才能感到自在?接著做好相應的準備。舉例來說:「當我走進店內時,我最需要注意什麼?」或「當我走到收銀臺時,我需要做什麼?」
以這種方式排練,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尷尬,但請放心,該方法比你想像的容易。
你可以留意一下舞臺演員或新聞主持人,他們能看起來輕鬆自在,並控制自己的表達方式、姿勢和語調,這並非偶然──他們很可能事先花了至少二十分鐘替聲帶熱身、練習臉部表情和排練臺詞。
當然,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表演,而是要表現出即興的樣子,有時候需要做很多準備!
當你做好心理準備時,可能會同時做好情緒上的準備。給自己打氣,調整好心態。
田代在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中提到:
「我只是在進入這些情境之前,先做一點自我對話。我稱為心理準備,我會說:『嘿,你不認識任何人,你很緊張。但沒關係,你以前也遇到過這些情況,你可以做到的。』」
建立社交腳本
人不可預測,這也表示我們沒有辦法預測社交環境。不過,你可以找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最常見社交場合、時間和地點。然後透過建立腳本,準備在這些情況下使用。
舉例來說,思考自己平常一天中最有可能遇到的人,以及可能出現的互動方式,接著在腦海中預設一些事情,例如問候、介紹和開始談話。
以類似的方式,嘗試先發制人找出那些對自己而言,最具挑戰性的情境或動態。例如,如果你已經知道,與人告別是互動過程中,最令自己難受的部分,就得特別注意在這些時刻的用詞和舉止。如果認為工作中接觸新人最困難,試著想像這種互動的精確細節,並提前準備一個簡單的腳本。
當然,沒有人會逐字背誦腳本,那樣顯得很尷尬且不自然。重點在於將其視為順利互動的框架,藉此擺脫焦慮,讓自己看起來更自在、真實。
田代的最後一點建議,是主動且自信的接近他人。當我們焦慮時,往往會不經意讓自己處於被動心態。
諷刺的是,如果我們主動接近焦慮的根源,焦慮感就會消失很多。那是因為我們不再受外在力量的支配,而是積極參與動態的發展。如果有陌生人經過你的身邊,不妨立即抓緊機會打招呼:「嘿,我是新來的○○○,介意我加入你們嗎?」
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可怕,但你會發現,人們很歡迎並接受這個做法,而且緊張感通常都會在幾秒鐘內消退。
現在,回到我們前面的假設和核心理念清單,然後重寫:
• 人類天生就會與人往來,但這不表示你會自動這麼做,也不代表這麼做很輕鬆。
• 社交尷尬比想像中普遍。
• 社交尷尬不代表永遠無法接近他人、交朋友或在對話中建立關係。
• 閒聊不是代替「真正的對話」,而是為了建立更多的親近和連結。
• 無論起點在哪裡,每個人都可以改善他們的社交技巧。
• 聊天不是膚淺、不聰明或不相干,而是一種不可或缺且非常有價值的生活技能。
• 閒聊並不是小事,它可以是愉快且有意義的。
• 編寫腳本和為社交互動做準備,是一種積極的方式,可以讓你更擅長閒聊,同時控制焦慮。
2 讓對方知道你在聽
珍妮患有社交焦慮症。與人對話時,她總是很自卑,尤其身處團體或派對中。這個問題嚴重到讓珍妮意識到她必須做出改變。
她心想:「我要怎麼成為一個更好的溝通者?該如何提高社交技巧?怎麼做才能成為更有趣、討人喜歡的人?或者我該以任何方式改變外表,還是該準備幾個別人會覺得有趣的笑話?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表現出迷人或有魅力的樣子?」
這些想法很自然,當社交讓你感到緊張、焦慮或缺乏自信時,你可能也會問自己類似上述的問題。
然而,回顧珍妮的思緒流,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她想的所有一切,都是關於自己,像是該變得多有趣、迷人、風趣,應該說什麼,或者是怎麼說等。
事實上,自我意識和社交焦慮都與這種內向焦慮有很大的關係。問題是,當你開始過度關注自己時,你就不再密切注意外在世界,以及世上所有獨特、有趣的人。換句話說,如果只擔心自己社交上的表現,你的表現就會很糟糕!
轉換基本觀點,是要意識:「閒聊或任何形式的對話,都不是只有自己在對話裡」。雖然牽涉到自己,而你也扮演一個共同創造者的角色,但人們聚集在一起,並不是為了聽你的笑話,然後決定它們是否好笑,或是根據你看起來有多聰明或多迷人來評分。
一旦我們了解到社交互動不是要讓自己獨占鰲頭,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自由的做一些更重要的事,如注意其他人,對他們產生好奇、提出問題,也可以成為一個有興趣、尊重他人、專心聆聽的人,而這麼做可以減少焦慮。
重點不是「我」,是「他」
在行銷方面,個人化溝通是指根據收集到的個別客戶或潛在客戶資料,為他們量身打造互動、訊息和體驗的過程。這種方法,旨在提升客戶整體體驗,並加深公司與個人之間的連結。
但這跟更擅長閒聊有什麼關係?
好的行銷人員都是溝通專家,他們的技巧在於了解溝通是否有效,完全取決於溝通對象。即便你的訊息再有趣、正確、聰明或有娛樂性,如果傳達方式無法讓對方接受,就無法發揮作用,也就是溝通失敗。
說得更直白一點,沒有正確的聊天方式,沒有通用的笑話、趣事或問題;真正重要的是,了解對眼前的人來說,什麼才有效。
社交技巧高超的人明白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喜好、興趣、行為和特點,來調整說話方式。
就像朋友送你的禮物,表示他們對你的了解和關心一樣,個人化溝通方式,也表示你不僅認同對方的獨特性,也尊重對方的獨特性。
同理,在閒談中,個人化是指引導話題,讓談話內容與你或談話對象有關。閒聊看起來很一般,但從良好互動來看,會發現即使是最膚淺的話題,也可以根據相關人士的需求量身訂做。
膚淺不一定指沒有人情味或瑣碎,而是可以快速、輕鬆的對話,且充滿溫暖、連結和親切。輕鬆對談,並不代表只能乏味的討論當地新聞或天氣,透過個人化對談,因為涉及分享彼此的想法、回憶和感受,一樣能創造出情感的紐帶。
個人化閒聊,對於建立融洽的關係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至關重要。它串聯更有意義的交流,超越表面的互動,最終促進更強大的人際關係。將話題個人化比喻成一座橋梁,你們從最初的尷尬、陌生,帶往更舒適、熟悉的狀態。那我們要如何從個人化閒聊開始,讓對話內容跟彼此更有關聯?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