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喚醒你心中沉睡的巨人

引言 ———— 我的催眠啟航


在我念大學的時代,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前世今生》(Many Lives, Many Masters),作者是美國的精神科醫師魏斯(Brian L. Weiss),書中有許多精彩的前世故事,是他為病患做催眠,在回溯生命議題的源頭時,患者出現的前世記憶。作者認為這些催眠回溯出現的前世故事,是輪迴轉世的證據,在台灣掀起了對催眠的好奇。當時醫學系的同學有人在閱讀後,深信輪迴轉世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因為有充足的證據。但是在佛教家庭長大並且對於神祕事物好奇的我,對於這樣的推論存保留的態度,因為科學訓練告訴我,這些證據是不足的。

《前世今生》風行的那一陣子,電視台開始播放催眠舞台秀的節目。外國的催眠師透過翻譯,在舞台上催眠一群藝人與民眾,下指令讓他們做出很多有趣的表演,娛樂效果十足,締造了很棒的收視率,風潮延續了很長時間。在舞台上,催眠師下的指令再怎麼荒謬,那些被催眠的人也都只能照做,而且能夠做出平時做不到的事情,的確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當然也會讓人懷疑催眠的真實性,是否經過套招?

大學畢業時,有線電視興起,出現比較多元的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節目:「觀落陰」。在一個不怎麼樣的普通房間裡,排排坐了大約十個人,每個人雙眼都被金紙以及紅色的布條矇起來,周遭有人敲著木魚,口中有節奏地唸唸有詞。過了不久,有人身體晃動起來,旁邊的人就過去詢問他看到什麼,不少人回應他們看到了地府的景象,並且在裡面尋找逝去的親人,還真的有人遇見了親人,並且有了深情感人的對話與互動。雖然當時我對催眠沒有太多的了解,但看完節目的直覺是,「這就是催眠」!

催眠這件事就這樣在我的生命中隱隱約約出現,但一直沒有成為真正的焦點。直到2001年認真報名了催眠師認證課程,催眠才開始為我帶來重大的影響。

2001年,我剛完成精神科專科醫師訓練,並且升任主治醫師,開始找尋個人生涯的定位。恰巧看到高雄張老師的一個催眠課程報名簡章,費用新台幣五萬元,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但還算是負擔得起,就報了名,說實在的,當時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甚至期待。因為課程橫跨了好幾個包括星期五的週末,所以我事先請好假,讓自己能夠安心地學習。

課程開始前我收到說明,參加課程前三天,不得飲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以免影響催眠效果。對於當時每天需要喝三杯即溶咖啡提神的我,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既然花了這麼多錢,我就要求自己照著規定,暫時遠離這些對精神有影響的飲品。就在我一直迷迷糊糊、工作時要特別小心不要犯錯的狀態下,勉強度過了這三天。

上課的日子終於到來,對於這個新的學習我充滿了好奇,但並不知道這將為我專業以及個人生命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進入高雄張老師的地板教室,一位白人中年婦女坐在椅子上,旁邊坐著一位擔任翻譯的年輕帥哥,大約二十位同學各自找位置坐在椅墊上。在台上的中年婦女叫做夏琳.艾克曼(Charlene Ackerman),來自美國。她說自己曾經接受催眠的幫忙,解決了一些重要的生命議題,於是開始學習催眠,並且成為推廣催眠的講師。就我所知,她是當時台灣唯一的催眠講師,台灣人想學催眠只能找她,因此她對於台灣催眠的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1 ——— 催眠的定義


在深入認識催眠之前,或許對「催眠」這兩個字做一些簡單的澄清是有必要的。首先,「催眠」字面上的意思是催促著睡覺,這是不是中文翻譯錯了呢?實際上催眠的英文是Hypnosis,而這個字的字根來自於希臘神話睡神(Hypnos),他的雙胞胎兄弟是死神。相對於死神,睡神令人獲得休息,有助於緩解人生的壓力與痛苦。蘇格蘭的外科醫師詹姆士.布萊德(James Braid)是第一位使用英文稱催眠(hypnosis)、催眠術(hypnotism),以及催眠師(hypnotist)的人。他也清楚闡明催眠與希臘字根「hypnos」的睡眠無關,而是當一個人將注意力放在單一事物上會產生的;他更同意「單一信念」(mono-ideism)是描述催眠比較好的方式。但或許「hypnosis」帶來的神祕感讓它成為英文的通用名稱,所以我們的中文翻譯是正確的。

如果催眠不是睡覺,那麼究竟是什麼?

催眠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暗示(Suggestion),當催眠對象接受催眠師發出的暗示,並且照著做,這就是催眠。或許這是過度簡化的定義,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應該是最容易理解的說法。下面就用一個最常見的催眠引導做例子:
這一段錄音是為了幫助你體驗催眠
找到身心歸零放空的狀態
就讓自己好好地享受你的催眠初體驗
 
首先請為自己找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與空間
還有一個可以支撐全身重量的椅子或是床墊
讓自己舒服地坐下或是躺下
調整好身體的姿勢,準備進入催眠
 
在你進入催眠之前,我要提醒你的是
你不需要刻意地勉強自己做任何的事
只是讓會發生的事情,自然地發生
更重要的是,保持好奇的態度以及好玩的心情
讓你的意識跟潛意識有一個全新的合作體驗
 
首先,請你慢慢地閉上眼睛
在你閉上眼睛之後,做一個深呼吸
很好,就是這樣
然後吐氣讓自己放鬆下來
隨著每一次的呼吸,你可以讓自己感覺愈來愈放鬆
你可以放鬆額頭的肌肉
你可以放鬆眼睛周遭的肌肉
你可以放鬆耳朵周圍的肌肉
你可以讓臉部的肌肉慢慢地放鬆下來
 
你可以放鬆太陽穴的肌肉
你可以放鬆嘴脣嘴角下巴的肌肉
你可以放鬆下顎的肌肉
你可以讓整個臉都放鬆下來
 
你可以再一次為自己做一個深呼吸
感覺到新鮮的空氣進入你的身體
為身體灌注溫暖的能量
 
你可以讓這種放鬆的感覺延伸到你的耳朵、頭皮,以及後腦勺
放掉頭部承載的負擔
整個頭放鬆下來
你可以讓頭腦好好地休息
真正地放空
 
接著你可以放鬆脖子肩膀的肌肉,把在肩膀上的重量都放下
 
你可以繼續放鬆手臂、手肘、手腕、手掌、以及每一根手指頭
讓雙手完全放鬆下來
 
接著你可以放鬆胸口的肌肉
再一次為自己做一個深呼吸
隨著每一次的呼吸都可以幫助自己更加地放鬆
你可以繼續放鬆腹部的肌肉
感覺腹部裡腸胃放鬆下來的細微變化
 
你也可以讓背部的肌肉慢慢地放鬆下來
很仔細地感受放鬆的感覺延伸到你的腰
你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當你再一次做一個深呼吸
你可以讓能量灌注到你的丹田
也就是你下腹部的位置
吐氣時,讓能量釋放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繼續感受身體隨著呼吸自然地起伏
 
繼續放鬆你的大腿、膝蓋、小腿、腳踝、腳掌,以及每一根腳趾頭
你可以感受到你的雙腿、雙腳漸漸地放鬆下來
讓你的雙腿、雙腳真正地休息
很舒服很美好
 
讓你全身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的肌肉都完全地放鬆下來
為自己做幾個舒服的深呼吸
而當你很仔細地感覺
或許你會很驚訝地發現
你可以帶領自己到這麼舒服放鬆的體驗
 
當你全身都放鬆下來,你也準備好讓自己進入你想要的催眠
可以開始在心中探索,找到屬於自己平靜的內在空間
在這個專屬於你的空間裡,你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也不需要刻意想什麼
只是舒服地跟自己在一起
 
在這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也可以思考任何你想要的
也許你真正想做的是,只是讓自己放空歸零
 
將原本生活的擔子暫時放下
享受前所未有的寧靜
讓身心靈得到最充分的休息
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喜悅
 
或許你想要問:什麼是催眠?這是催眠嗎?我進入催眠了嗎?
每個人進入催眠都有專屬的體驗
或許是身體變輕了
或許是身體的某個部位感覺不見了
或許是心情變得輕鬆了
或許就只是靜靜地待在這裡
享受片刻的寧靜
 
當你繼續享受這前所未有的平靜舒適
讓原先的壓力煩惱釋放掉
找回你內心原本就有的平靜與力量
 
你可以帶著內在的平靜與力量慢慢地清醒過來
隨著每一次的呼吸,感覺到力量逐漸回到自己的身上
你會發現當你完全清醒過來的時候,就好像睡了一個舒服飽滿的覺
頭腦變得清晰,變得敏銳
充滿活力,充滿力量,完全清醒過來
而這一次經歷的美好催眠體驗
你會發現往後每一次你都可以更快、更容易、更深刻地感受催眠美好的經驗
再作幾個舒服的深呼吸,等你準備好就可以睜開眼睛,完全地清醒過來
充滿活力、充滿力量地清醒過來

我喜歡在上課的時候帶領同學們體驗這樣的催眠引導,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同學們可以感覺到身體的放鬆,心情的平靜,同時在催眠結束的時候感覺到精神變得非常得好。

很多催眠師喜歡把這樣的催眠反應當作自己催眠功力的展現,但是,如果仔細地想一想這個過程,可以發現催眠師是說了一些催眠引導的暗示,但實際上願意坐在椅子上,調整身體的姿勢,並且放鬆下來的,是被催眠的對象,能夠體驗到身心放鬆的,也是被催眠的對象。因此催眠的力量來自於被催眠的對象,而不是催眠師,催眠師的功用只是一個邀請,當被催眠的對象接受了這個邀請,並且做到了,那就符合催眠的定義。

學習催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體驗。成為一個催眠師,一方面要幫別人進行催眠,同時在上課的時候也會成為同學的催眠對象,因此這個體驗是雙向的:進行催眠,以及體驗催眠。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一定要成為一個催眠師,但是如果你想要運用催眠幫助自己,那麼體驗催眠就是必須的,否則催眠不過是認知上的知識,無法為你的生命帶來更深刻的影響。

如果你不怕麻煩,建議你為自己錄製一段催眠錄音,就可以播放給自己聽,體驗催眠。如果你想這麼做,請先仔細地閱讀上面這段催眠引導,如果有一些句子唸起來不是那麼順暢,請把它改成你習慣的說話方式,因為用自己習慣的說話方式會更有說服力。接著就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受干擾的時間,拿著自己的手機或是任何錄音裝置,開始跟著這一段催眠引導腳本錄音。錄音有一個很重要的訣竅,就是先讓自己放鬆下來,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用輕鬆舒服的方式,把上面的催眠引導腳本唸完。

然後,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來,或是躺下來,跟著自己的錄音體驗催眠。如果你可以跟著自己的錄音進入一個理想的催眠狀態,這就要恭喜你,你為自己做了第一次的自我催眠。當然也有可能你並不滿意第一版的錄音,或許速度太快或太慢,或許聲音過於僵硬,這個時候你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做一些調整,重新錄製,相信第二版一定會有進步。

如果你覺得自己錄製催眠錄音太麻煩,也沒有關係,我已經為你錄製好上面催眠引導的錄音,你可以掃描QRCode聆聽錄音檔,找個安靜沒有人打擾的時間與空間體驗你的催眠。

2 ——— 催眠現象


催眠最神奇的就是會產生很多催眠現象,而這些催眠現象對於沒有體驗過的人來說,可能是非常難以想像的,甚至會懷疑到底是不是真的?而第一次接觸催眠的人,最常見的疑問就是:「我有沒有被催眠?」坦白說這的確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能夠體驗的催眠現象都不盡相同,每個人對於催眠的期待也都不一樣。

雖然催眠體驗有這麼大的差異性,但有一些催眠狀態下的身心特徵是常見的:

1. 輕鬆感:這是最常見的反應,相信也是每一位初次體驗催眠的人最期待的。而大部分的催眠引導會提供非常多放鬆的暗示,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會感受到身心放鬆的感覺。

2. 想法變少:在體驗催眠之前,很可能腦海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或是擔心,但隨著催眠的進行,會突然發現頭腦裡面原本非常吵雜的聲音安靜下來了。

3. 漂浮、變輕的感覺:接收到大量身體放鬆或是身體重量釋放掉的暗示,很自然會有身體重量減輕,而有飄浮、輕盈的感覺。

4. 身體某部分消失了的分離感:有時候是催眠引導刻意暗示身體的分離感,但也常常在更深沉放鬆的狀態下,自然出現了部分身體跟自己分開的感覺。

5. 身體變重:也有某些人身體的重量不是變輕,反而是變重了。放鬆後身體的重量可以舒服地被椅子支撐著,更能夠感受到身體的重量,這樣不同的反應只能說是個別的差異。

6. 時間扭曲感:大部分體驗到舒服放鬆的人,主觀感受到的時間會比實際來得短,常常有「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的回應。當然,也有一些人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感受上比實際的時間長了許多。

7. 健忘、失憶:體驗到非常舒服的催眠時,理性頭腦的運作變緩了,注意力會聚焦在身心舒服的體驗,逐漸不在意催眠師的引導,自然就不會記得催眠師說了些什麼,或是在催眠的某些特殊時刻發生的事。

8. 記憶力增加:相對於上個反應,某些催眠引導會暗示回憶起過去的某些經驗,通常是美好的經驗,所以原先比較模糊的記憶會變得比較鮮明。

9. 視覺想像力提升:不少的催眠暗示,除了身體的放鬆,也會強調視覺上「看到」某些景象。這樣就容易出現清楚的視覺想像,甚至有些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畫面。

10. 聲音忽遠忽近:當進入比較深沉的催眠狀態,常常無法聽清楚催眠師說的話,聲音忽大忽小、忽遠忽近,而說話的內容也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以上是進入催眠狀態,常見的身心特徵,如果體驗愈多,就愈容易相信自己已經進入催眠。然而每個人對於催眠的期待不太一樣,所以即使體驗到相同的催眠反應,有人可能認為自己已經進入催眠,也有可能認為自己還沒有進入催眠。我的建議是暫且放下是否體驗到催眠的猜測,轉而注意接受催眠過程體驗到的狀態改變,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以及如何運用這個狀態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 閱讀完整內容
5分鐘催眠自療力:精神科醫師教你聚焦知覺、喚醒能量,顯化生命願望

本文摘錄自‎

5分鐘催眠自療力:精神科醫師教你聚焦知覺、喚醒能量,顯化生命願望

蔡東杰

由 天下生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