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退職場討厭鬼:小圈圈老大

如同自戀狂領導者,這類人的自我中心與個人魅力十分危險。即使不處於任何正式的主管位置,他們聚集追隨者的能力也不容小覷。作為「非正式的」領導者或影響者,他們可能會讓一個運作良好的團隊分裂成各個派系。請注意——並非所有非正式的領導者都是自戀狂。

你可以透過他們的策略來辨識其是否為小圈圈老大,包括:

・公開與/或暗地裡質疑領導者權限與能力。他們難以被管理,因為他們總是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他們對其他員工撒下不滿的火種,讓這些人也質疑領導者的能力。有時他們甚至擁有足夠的資訊,讓管理者為自己的權限感到不安。

・在團隊中創造小圈圈(或派系),排擠或對部門的其他人做出不良舉動。一開始或許單純只是一群人喜歡一起吃午餐或休息,之後再逐漸演變成「群內(in-crowd)」與「群外(out-crowd)」。如果這讓你想到學校的自助餐廳,這就對了。

・找出他人的弱點並在社交上操控他人,讓他們替自己做事。

・為批評而批評,沒有其他有助改變的正面建議。他們總是對他人該如何做有意見,而非自己如何做才能變得更好。

・招募小圈圈成員。如果沒有追隨者,他們就沒多大的影響力,並會傾向變成萬事通(請見下一章)或八卦人士。

・跟更高位的人抱怨自己的管理者。如果主管給予批評式的回饋,他們就會去找指揮系統的更高層。

・如同自戀的領導者,建立同盟與敵人。他們是標準的牆頭草,會瞬間轉向能給予自己希望事物的人。

・毫無或只帶著輕微的自責說些傷人的話。他們缺乏同理心,因此在做出過分的事情時反而享受當下的權力。

珊曼莎與她的女巫小圈圈

珊曼莎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她的病人對她評價很好,但她對其主管艾莉來說,絕對是場噩夢,因為她對主管管理的評價總是充滿各種諷刺與批判。

珊曼莎透過訴說有趣的家庭故事來展現其個人魅力,並在員工中聚集了許多追隨者。不久,有四到五人加入了珊曼莎,他們每天會一起在休息室共進午餐。而對話逐漸轉變為談論其他員工,像是他們不喜歡誰、覺得誰沒能力,當然還有抱怨主管。如果有他們口中的人物走進休息室,就會瞬間安靜。但沒有人這麼笨,大家都知道你在說誰。

艾莉發現員工在電腦機台附近的酸言酸語後會豎起耳朵。只要是談論八卦,珊曼莎就一定在場。艾莉把珊曼莎叫進辦公室,並與她討論對團隊合作的期望,以及對所有員工的尊重。

珊曼莎將他人糟糕的表現拿來反擊。艾莉則將對話帶回她對珊曼莎的期望。然而,艾莉發現珊曼莎說的部門表現問題並沒有錯。

在該部門的主管職位有空缺後,珊曼莎提出申請。就技術專長而言,她是最具資格的。艾莉也忽略掉自己對珊曼莎工作上情緒不夠成熟的恐懼,讓她晉升。事情自此急轉直下。

珊曼莎以鐵腕的作風領導團隊。如果有人對小圈圈太友善,就會被排擠一段時間。她總是說自己「太忙」處理主要任務,而無暇做工作中的其他部分;她的同夥們則被期望替她完成工作。偏袒行為在排班和職責分配上非常明顯。艾莉不斷介入,糾正不公平的情況並回饋給珊曼莎,但珊曼莎卻置之不理。到這時,艾莉已經在部門內面臨嚴重的士氣問題,於是來到我辦公室求助。

艾莉承認讓珊曼莎晉升是個爛到不行的主意。她對珊曼莎與團隊成員互動的擔憂最終被證實,她也後悔沒相信自己的直覺。我們為珊曼莎建立了一個績效改善計畫(PIP),具體指出她該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溝通者與領導者。之後我們討論如何密切觀察該計畫,以找出改善或缺乏之處。我們也通知人力資源代表,以防珊曼莎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扭轉局面。如果她沒有辦法做出必要改善,下一步就是離職了。

PIP可不是什麼有趣的計畫。主管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一個員工身上,而員工也會討厭被監視。在PIP執行兩週後,艾莉告訴我自己察覺珊曼莎正在找別的工作,因為她經常請病假,而她的個人置物櫃突然變得很乾淨。

四週後,珊曼莎就接受了其他公司的主管職,畢竟她目前的經歷已經可以在履歷上添上一筆了。經過這次教訓,艾莉從現有的員工中指派了一名新的主管,而該員工有很棒的人際關係技巧及技術能力。

同事如何應付小圈圈老大

當你面對一個小圈圈老大時,不管是他們在嘗試招募你,還是你成為他們痛恨的對象,都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就你自己看到的去應對。小圈圈老大就像霸凌者,在充滿陰影的世界中運作,以獲得大多權力。而人們太過友善或膽怯,以至於說不出:「我看到你在做的,請停止」。在這裡改述威廉.尤瑞與羅傑.費雪所著經典《Getting to Yes》中〈What If They Use Dirty Tricks?〉段落中的話:「如果不是因為我太了解,我還以為你______________(可填入你看到或聽到的)」。這可套用在親身霸凌或侮辱上。

・給予直接的回饋。他們很具防衛性,但不代表你應該沉默,只要準備好即可。你可以應用一些容易使人接受的話語,讓人家有台階下,並巧妙避開反彈。像是「我相信你並不想……」、「我知道你會這麼做一定有原因……」、「我可能想錯了,但……」。即使他們沒有承認,也會注意到自己被抓到了。不用去期待道歉,或是認為道歉(如果對方有)就是改善。至少觀察他們在你週遭的行為是否有改變。

・遠離小圈圈。你可以使用一些在前一篇〈自戀的領導者〉當中有關待在核心層外圍的建議,保持友善,但勿過於親密。

・重新導回對話。當談話轉向八卦,你可以說希望講別的,或是改變主題。你可以談談書籍、貓的影片、寵物、小孩、旅行、電影、食物、音樂、新聞等任何無關員工的事物。如果你被牽扯進八卦裡,可要求他們去掉你的名字後再重新開聊。被聊八卦準沒好事。

・諮詢但不要去修正。即使小圈圈老大心態改變,他們一般不會知道如何修復自己毀壞的關係。如果你跟對方感情好,且擅長交際,就可以給予建議,告訴他們如何改善,畢竟你較了解具體情況。然而,即使他們求你,也不要試著幫他們修補關係。記住,小圈圈老大非常善於操控,而你絕對不會想參與其中。

・跟你的主管或人力資源部門報告一再重複的霸凌或侮辱行為。

主管如何應付小圈圈老大

・讓你所有的員工清楚了解你的期望。你可以將團隊內的互動(而非只有技能)期望寫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但最重要的在於,你必須監督他們嚴守這些準則。小圈圈老大需要精細一點的審查,以確保他們遵守這些實踐。若故態復萌則需快速認知,並堅持導正方向。未受約束的行為很可能變成新的日常。

・在小圈圈老大有機會晉升時需非常小心。有些人可在領導位置發光發熱,但僅限於那些有足夠的情緒成熟度,去改變自己與他人工作的方式,並展現公平待遇的人。請讓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在被列入晉升名單前就展現並維持這些技能。如果這個人有霸凌行為,就得在晉升時特別小心。

・若他們的防禦機制出現裂縫(好比他們感覺到需要證明自己的行為),可能是一個可教育的時機。當人愈想證明自己的行為,愈可能正與自己爭鬥,探討做的是否正確。或許有顆同理心的種子正在努力萌芽。如果你跟這個人關係不錯,可幫助他們連結道德準則。

・請注意非正式的領導力可能演變為霸凌。作為主管,你有義務介入。若你看到(或收到檢舉)近似霸凌或強迫的行為,請諮詢人力資源部門,尋求建議。

・請注意,小圈圈的形成可能源自於物理上分離的團體工作。當你管理一群不在同一地點的人時,會有一些特別的挑戰。你倒也不難想像,處於衛星上的人會覺得自己與「母船」較無連結。當一部分團隊在某個中心地點工作,而其他人皆遠距工作時,類似的情形就可能發生。請小心小圈圈老大激起「他們跟我們」之類的情緒。如果你看到該情形,請適時出聲,且不管各自位於哪個位置,請加強整體團隊的團結(使命、準則)。

跨層級主管(老闆的老闆)如何應付小圈圈老大

當小圈圈老大接近你的時候(而且他們的確可能如此),請小心行事。所有的員工都應該擁有在無法透過自己主管找到解決方案時,可接觸跨層級主管的權限。你一定會知道自己的那條線上是否有小圈圈老大。仔細聆聽他們的投訴,但除了與他們的主管對話了解詳情外,請不要答應任何事情。你應該照程序走,而非掠過主管。你與該直屬主管應一同制定計畫。切忌讓小圈圈老大持續在你的辦公室抱怨他們的主管,請將他們送回給該主管,或建議你們三人會面。

練習題:如果你覺得你可能是小圈圈老大

請針對以下問題回答是或否。若你回答是,請看以下問題的建議。

1.你是否曾在有晉升機會時被忽略,儘管你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技能與支持自己的員工?

請跟你的主管或人資代表談談晉升職位的需求資格。請務必詢問人際關係上需要的技能,而非單純技術上的技巧,並要求對你表現結果的誠實評估。

2.你是否經常批評管理者,並覺得自己更知道應該怎麼做?

身為小圈圈老大是行使權威的一種方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愛唱反調。你可以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讓團隊與部門變得更好,以展現健全的力量。在你帶來進步後,就會發現這一切是有意義的。你可主動透過有品質的努力來協助,或詢問該如何幫助主管解決優先問題。

3.你是否曾被告知(或注意到)自己是非正式的領導者,卻裝作對他人無影響力?

影響力是一種值得感謝且需有效運用的天賦。比起幫助自己,請多加思考如何才能幫助他人。你是否能指導、訓練,或以某種方式正面地影響你的環境?

4.你是否曾被告知自己霸凌,或因注意到自己想要傷害某些人,而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特質?

小圈圈老大的某些層面與霸凌(或被霸凌)類似。操縱、批評或迴避他人等都是霸凌的例子。刻意激怒他人也是。你應考慮去跟自己傷害過的人道歉。你可說「我對(你說過或做過的)感到很抱歉」,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為你的行為辯解。道歉中也不應該有「但我認為」等辯護字詞。如果你被詢問到這麼做的動機,可以不責怪他人的方式陳述情況(好比「因為我感受到壓力」,而非「因為你讓我覺得有壓力」,後者即是責備)。假設這是你想改善與他人互動的內容,我強烈建議你尋求諮詢的協助與支援。

5.你是否發現自己會將行為合理化,以說服自己與他人有做這些事的權利?

如果你試圖說服自己傷害他人無妨,或是捏造故事,將自己當作其中的受害者,來感覺較為好過,代表你雖沒有詢問自己的道德準則,但它其實正堅持導正方向。這是一種力量的信號,反映出一個人的痛苦,以及不那麼自豪的瞬間,並從中學習。你希望自己未來的行為如何不同? 閱讀完整內容
擊退職場討厭鬼的高情商攻略:當個情緒穩定的工作者,遠離職場內耗日常

本文摘錄自‎

擊退職場討厭鬼的高情商攻略:當個情緒穩定的工作者,遠離職場內耗

露易絲.卡納珊(Louise Carnachan)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