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究竟在想什麼?


01 不接受建議的父母,不代表就是「頑固」

「在國外拜師學做甜點的兒子要回國繼承家裡的店了。」

某家西點店老闆滿臉笑容這麼告訴我。我不但認識老闆,也認識他的兒子,得知這件事時,我就像為自己的事一樣開心。

沒想到,幾星期後再次造訪那間店,只看到老闆一臉鬱鬱寡歡,卻沒看到應該在店裡的兒子。

「咦?令郎呢?」我這麼問,老闆才不好意思地說:「他在廚房做他自己的事啦。」說完,老闆才把兒子叫出來。兒子一出來,老闆自己卻躲到裡面去,任誰一看就知道兩人鬧僵了。

雖然這麼做或許太多管閒事,但我還是詢問老闆兒子「發生什麼事了」。原來父子倆對西點店的經營方向有不同意見,而起了衝突。兒子的想法是「為了爭取年輕女性客群,想引進最新技術,製作精緻西點,並且增加點心品項」;然而老闆卻認為「我們家的店之所以能經營這麼久,就是因為不模仿任何人,口味維持不變。跟隨流行做那些到處都有的西點,反而會讓常客無法接受。此外,製作精緻西點太耗費成本與人力,所以維持至今的品項照舊就好」,堅持不肯退讓。

我不知道誰的意見才正確,所以對西點店未來的方向無從置喙。但當老闆兒子說:「老爸比以前更頑固了,真拿他沒辦法!這是他上了年紀的關係嗎?真希望他不要那麼固執,應該聽聽我的意見才對!」我聽完之後也告訴他:「你這麼說有點過份了,令尊白手起家創立了這間店,你應該也多聽取他的意見才行。」

我知道很多親子關係之所以出現裂痕,都是因為子女抱持強烈的偏見,認為「父母上了年紀之後,就應該要聽子女的話」的緣故。

雖然俗話說:「老來從子。」但老闆守護這間店至今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多年來一定累積了許多經營的經驗與訣竅。光用一句「頑固」就抹煞這一切,未免太過蠻橫,特別在商場上,這樣輕率的思考也確實很危險。

舉個例子,要是老闆兒子被投資者或上司說「你的計畫在執行面上有困難,太耗費成本與人力」,他一定會重新考慮吧。現在只因說這些話的人是父親,就瞬間失去冷靜的判斷力,一味認定「老爸就是頑固不靈、老古板」,真教人難以置信。

總而言之,與父母意見對立時,應該先冷靜詢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意見,盡可能經過邏輯思考後,再下判斷會比較妥當。

02 只要過得快樂,生活不一定要有明確目標

每個人都希望父母能一直保持健康活力、上了年紀依然能神采奕奕吧。但是,如果這種想法最後卻變成要父母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或者建議他們必須找點開心事來做的話,是否又有點過頭了呢?

事實上,最近為了「我父親沒有興趣嗜好,幾乎整天都在家發呆,頂多偶爾外出散散步,真是傷腦筋」、「家母從早到晚都在家和撿來的貓咪玩,我想讓她找點生活目標,究竟該怎麼做才好」等這些事來找我商量的人增加了不少。

或許因為電視新聞或報章雜誌常報導一些參加義工活動,活出有意義人生的銀髮族故事,讓人開始產生「希望我家爸媽也能效法」的念頭。但是每個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樂趣不盡相同,讓爸媽自己決定他們想做的事就好。子女干涉太多,只會變成多管閒事。

雖說每天發呆有提高失智症的風險,不值得鼓勵,但人類就算沒有特定的生活目標,日子還是過得下去。更何況這兩位父母已經有散步或照顧貓狗等的興趣,只要他們感到心滿意足,其他人也無須過於挑剔。並不是每個人上了年紀後,都得過著為誰付出或熱衷興趣嗜好的日子。

當然,我不是不明白子女關心父母的心情。但是,過度插手反而會弄巧成拙。回想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被父母叨念「快去念書」也會覺得厭煩吧。那時候我們心裡是不是也想過「我的成績還過得去,為什麼要被罵?」反觀現在父母就和當時的我們一樣,或許也認為「目前日子過得心滿意足,為什麼硬要逼我找出『生活目標』?」

話說回來,父母和小時候的我們不一樣,已經是擁有成熟人格的大人了,既然他們沒有特別想法,子女也就不必過度操心… 閱讀完整內容
與父母相處不內傷:擺脫憤怒與內疚,與年邁爸媽和平共處的70個實用法則

本文摘錄自‎

與父母相處不內傷:擺脫憤怒與內疚,與年邁爸媽和平共處

保坂隆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