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靜」能夠造成影響?

你在企業裡工作嗎?或者是在非營利組織裡為了籌錢而奮鬥?

你在政府機構裡與各種承包商互動?

你是販售商品或服務的企業家?

還是,你工作的內容跟科技、工程和科學相關?

你工作的內容是業務/行銷/專案管理/教學/醫藥/法律/人力資源或行政?
我們都該認清,無論身處任何專業領域,每一個人都需要學會影響他人的方法,這是難以逃避的事實。從首爾到西雅圖,每個城市都在在體現,當今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要求你能夠在面對不同情境或人的時候發揮影響力,而且不是偶一為之就好,每天都得多次地發揮你的影響力。雖然影響力有時指的是非常龐大的議題和機會,但也可以是關於一次微幅的改變帶來的小小進展。

研究者傑伊.康格(Jay Conger)曾經在《說服所需的藝術》(The Necessary Art of Persuasion)一書中提出,銷售好點子並讓別人買帳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事件本身註¹。影響力指的並不是讓別人用你的思維觀看事物的能力,而是如何從別人身上學習,並且在溝通之後,達到共識、找到解決方案的能力。這與內向者的性情非常相契,因為它需要耐心、策畫能力和毅力。如果我們一致認為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是比誰的音量大或是比誰在舞台上的位置更醒目,那麼我們將會錯失更透徹地傾聽、學習和給予回饋的機會。

或許我們的社會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現象了。我們這些超過一半人口數的外向者開始漸漸(有些人強調是「非常緩慢地」)了解,如果不傾聽內向者的聲音,外向特質帶給我們的智慧和貢獻程度可能會漸漸流失。自從我的上一本書《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The Introverted Leader: Building on Your Quiet Strength,這是第一本談論內向領導者的書)在二○○九年出版之後,許多書籍(包括蘇珊.坎恩〔Susan Cain〕於二○一二年出版的《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文章和媒體都以全新的、具顛覆性的觀點談論內向的成因,而這些討論隨處可見的現象,令我感到欣慰。

此外,雖然外向者永遠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內向者的真實感受,但他們開始從個體層次上發掘內向者與外向者之間的差異,像是那些拿筆給我,請我為他們也許永遠無法理解的兒子、另一半或兄弟姊妹在《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書上簽名的人。我們希望能藉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帶起更普遍地改變。

但或許安靜影響力最強而有力的作用,在於可以在工作場域轉變的當今情境中,幫助人成功。以下這些趨勢指出了為什麼現在正是適合發揮安靜影響力的時候:

一、逐漸扁平化的組織及販賣者/供給者/顧客之間漸趨複雜的交互關係都告訴你,不管你的職位和性格為何,你都必須將自己的意見有效地傳達出去。過去,你或許可以依賴你的老闆或是你老闆的老闆為你完成這件事;但如今你得自己建立起重要的關係連結,並且將關鍵的訊息傳遞出去。

二、走向全球化指的是你需要找到各式各樣的方法,去影響愈來愈多元、歧異度愈來愈高的同事和客戶。舉例來說,在亞洲,若你想試著影響別人,謹慎而低調的方式,會比西方人習慣的外向方式有效多了。你可以運用你的安靜影響力技巧,在相對傾向安靜的文化裡創造出不一樣的效果。

三、虛擬世界正在成形甚至已經出現了。在今日的社會,若是想要影響廣大的群眾,你幾乎不可能在沒有數位媒體工具的協助下順利達成。那些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格外謹慎的內向者,會在這場競賽中表現卓越。他們受社群媒體吸引,是因為它能夠讓他們有效運用自己的力量,並且能夠協助他們更有效地溝通。相較於忽視科技進展的人,注入許多心血學習並使用社群媒體的你及其他內向影響者,能更快速地為明日的改變做好準備。

四、高度競爭(無論是在商場或工作崗位上)讓企業更積極地尋找能帶來新氣象和創新方法的供應商和員工。現實狀況是,以外向者為中心,著重自我推銷能力和說服力的方式已經過時,不再受到喜愛。如今,你得具備幫助別人成長的能力才能脫穎而出,而傾聽的能力也比說話的技巧更被看重。

安靜影響力是你能夠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的本能,上面列舉的這些趨勢,能讓你有更多加強這些技巧的動力。這是你的時代,這本書是為你以及數百萬的內向者而寫,能幫助你們認識、開發並且發揚你們內在的影響力量。你們構成了世界上百分之五十的人口,你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組織和社群裡造成重大改變。我鼓勵你們去為自己成功展現力量的行為喝采,也鼓勵你們以不製造大量聲響就能造成改變的方式。

我相信隨著這些趨勢漸漸變得顯著,市場上的主流會改變,外向者也會想要從他們認識的內向者身上學習安靜影響的力量。許多外向者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影響力工具箱」裡備有的影響工具愈來愈多元,就可以成為影響效果更顯著、更有彈性且適應力更強的影響者。

我承認,我就是這類的外向者之一。我需要練習如何不透過製造大量聲響就能帶來影響力。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我大多時候都跟隨著奠基在錯誤之上的信仰,追尋A型人格(譯注:這裡是指一九五○年代的心理學理論的人格分類,A型人格指的是較為積極、急迫、好勝的性格特質;B型人格則是指缺乏前述行為表現的性格特質)的特質技巧,強調說話技能、找到舞台中心的技巧以及給出結論的能力。我是一名演講者、企業高階教練(executive coach),也是一個以鼓舞他人在生活中嘗試新方法、新事物的作家。當然,我想這指的是「對外」的「啟動」狀態。我調整的速度非常快,也為許多臨場不可預測的狀況做應變準備,並且通常都會找到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方法。隨著工作愈做愈久,我漸漸也成為了嘈雜、武斷的人──完全符合一般人對於「紐約客」所抱有的刻板印象。

然而,我小時候是安靜地看著人群成長的。我爸爸艾文.包瑞茲(Alvin Boretz)是一名電視和電影編劇,我們家人在餐桌上的對話,常常都圍繞著人、他們的動機和行為。爸爸因為工作所需,得去找出話語之中的細微差異,所以探究對話之中的含義對我的家人來說有著無窮盡的樂趣。那時候,我們這外向的一家四口時常一起安靜地坐在離家不遠的義式餐廳Cairo’s用餐,同時聽著周遭的人們談話。在回家路上,我們會分享彼此在餐廳時聽到的對話內容,大聲談論與猜測那些人的生活和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觀察的對象若是內向者,他們交談時所提供的訊息非常少,所以我們甚至會在其餘的時間空間裡,繼續猜測並討論他們生活中的種種。這些安靜、低調的家庭和我們家非常不一樣,因此特別引起我的好奇,我很想知道他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開始工作後我仍然持續地觀察內向者。我會盯著人群看,而能吸引我注意的依然是那些內向者──這些內向者有時得付出非常多心力才能走向領導的位置,就算他們的內在深處已經具備全部他們所需要的能力也不例外。所以我才寫了《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這本書,為的是指引這些非常有天份的人,告訴他們如何在挑起大梁的同時,也能做自己。

在那本書的出版前後我和無數的內向者互動,發現自己愈來愈受他們的故事和經驗所吸引。擁有愈多跟內向者交談、傾聽、教導及描繪他們的機會後,我就愈欣賞他們的敏感特質。我體會到,內向者的安靜語言和我與生俱來的外向個性是截然不同的,同時我也理解到,若是能夠結合這些內向者的特徵和行為,我就能成為更具有影響力的人。舉例來說,與其總是在最後一刻匆匆忙忙地趕赴電話會議(conference call),我可以提早抵達公司,坐在座位上花一些時間看看行道樹,同時想想當天該做的事情;或者應該把頻繁在臉書上發文的時間用來思考尚未完成的工作;或者與其努力和工作夥伴建立緊密的關係,也可以選擇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讓對方更清楚地知道我的立場與想法。

總的來說,當我往自己的性格中較不顯著的區塊探索時,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發生巨幅的變化。在選擇擁抱自己的內在能量時,我獲得更深刻的見解、更能沉浸於自己的創造力,並且變得更能夠集中注意力。心理學家榮格會說,這是因為我正透過挖掘自己性情中次要的面向來釋放潛能,而我其實只是感覺到自己受到那些我原先預備影響的內向者所影響。

因為受到安靜影響者及其對我造成的影響所啟發,我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成功的內向者如何帶來改變的問題上。他們究竟是如何挑戰現有的狀態、喚起新的思維方式或者激勵他人往前進呢?他們召喚哪些內在力量以造成改變?他們影響他人的時候,採取的步驟是什麼?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數以千計曾經和我互動過的人,加深了我對於「內向」的知識與理解,並且給予我回答這些問題的靈感。課堂的討論、演講中的提問以及在教練流程中浮現的問題,都幫助我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與更好的觀點。作家和記者的身分,讓我有幸認識許多內向者,並且為《富比世》(Forbes)、《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撰寫許多以職場上的內向者為主題的文章。透過走廊上的交談、電子郵件的往返聯繫和部落格的留言回應,也讓我更深入理解內向者對這世界的體驗與看法,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天賦力量去影響別人。

同時我也很榮幸地參與了一個活躍的安靜影響者社群。我特別請教了在各個領域或組織中的佼佼者,詢問他們影響他人的訣竅與方法。通常他們會給我書面的回答,然後我再以電訪方式獲得更精確的理解。以這般特有的內斂方式,他們向我分享了無數改變他人以及組織現狀的方法。因為重視隱私也是內向者的特質之一,許多安靜影響者要求我不要公開他們的姓名,因此我只以他們的名字稱呼,隱去其姓氏。至於同意讓我使用全名的人,我會在內文中直接附上。

在探尋、解答使我起心動念的問題──他們如何以他們的天賦──安靜力量造成影響、有所作為?過程中,我盡可能地捕捉能夠驅動我前進的故事。隨後,我將他們給予我的回饋去蕪存菁地畫分成六種力量,關於這些力量你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讀到,也希望你能從中找到自己獨有的安靜影響力。

註¹:Jay Conger, “The Necessary Art of Persuas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8, 85–95.

閱讀完整內容
用安靜改變世界

本文摘錄自‎

用安靜改變世界

珍妮芙‧凱威樂

由 臉譜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