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心喜愛的工作,很重要嗎?
在這個時代,人們對工作的標準,似乎已不再只是可以忍受就好,也不再願意僅為五斗米折腰。相反的,我們希望能找到使命感、歸屬感,並發揮創造力。這是多麼不容易的標準啊!然而,我們卻不覺得選擇「自己所愛」的工作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們當然可以認同這樣的期望,但同時也該認清,不應該將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它也並非能夠輕易實現。我們很清楚,如果想實現目標,必須投入大量的思考、時間和想像力,才能拆解其錯綜複雜的過程。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是否熱愛自己的工作?」這個問題聽起來既可笑又怪異。人們努力耕地或放牧,在漆黑的礦坑裡勞動,或是清理貴族的夜壺──人生充滿苦痛,農奴和佃農的極少數享受、滿足感,都在工作時間之外:可能是隔年的豐年祭,或是現年六歲的長子結婚那天。
相對應的概念則是,假如我們存到了足夠的錢,就不需要再工作。古羅馬受過教育的階級(其態度影響了好幾個世紀的歐洲主流思維)認為,所有受薪的工作都很羞辱人。因此,他們的語文裡代表「商業、生意」的字是「negotium」,字面上的意思是「無法享受的活動」。在他們心中,所謂的休閒活動,例如打獵或舉辦晚宴,才是生活唯一的快樂泉源。
金錢/自我,全都要!
到了中世紀末尾,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開始有一些人為了金錢和理想而工作。其中一位成功實踐這不尋常理想之人,便是威尼斯畫家提香(Titian)。
提香在工作時沉浸於藝術創造的快樂──他描繪光線灑落在衣袖上的樣態,試圖捕捉朋友微笑背後的神祕情感;與此同時,他又非常關心自己拿到的報酬。在協商作畫的合約時,他表現得十分精明。為了提升產量(以及利潤),他建立了類似工廠的系統,每個步驟都由技術純熟的助手協助進行,例如他雇用了五位來自維洛納(Verona)的年輕人,專門繪製畫作裡的幃帳。
他首先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工作不僅可以是熱愛的事,還應該是一種穩定的收入來源」。這個顛覆性的概念最終傳遍了整個世紀,如今更躍升主流,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了人們對未來的藍圖,也為無數人帶來了希望和挫敗;這其中或許包含了住在美國巴爾的摩的會計師,或是倫敦萊姆豪斯地區的遊戲設計師。
提香為現代人的心理加入了一個複雜的因子。在過去,你要不以業餘者的身分創作,單純追求成就感而非金錢;又或者只為金錢而工作,不在乎自己究竟享受與否。但隨著這種新興工作理念崛起,上述兩者都變得難以接受。
如今,我們開始要求「金錢」和「內在」的兩種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本質上來說,一份「好工作」意味著能探尋靈魂最深層的自我,並且創造出足以支撐物質需求的價值。這種雙重要求讓現代生活變得艱辛異常:我們必須同時追求兩種極端複雜的目標,而這兩者有時又相去甚遠。我們不僅得滿足靈魂,還必須確保生計無虞。
耐人尋味的是,結合心靈和物質追求的高標準,不僅僅存在工作層面;在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在人類歷史的很大一部分中,「應當愛自己的伴侶(而不只是彼此忍耐)」這件事其實很稀奇。婚姻的本質是務實的:結合相鄰的領地、找到擅長擠牛奶的人,或是可能生出健康後代的人……浪漫的愛情如鳳毛麟角──或許只能發生在十五歲的夏天,或是在生了第七個孩子後來一點婚外情。
然而,一七五○年,發生了奇特的轉變。人們開始對另一個特別的遠大理想產生興趣:立基於愛情的婚姻。婚姻不只是社會與經濟的結合,而應該建立在真正的欣賞與理解之上。愛情和婚姻不再是各自獨立的議題,而是結合成新的概念──激情的結合。
當代世界的許多重要願景,都是將往日分立的概念結合(金錢和自我實踐;愛情和婚姻)。這些概念固然立意良善,反映著民主的本質和樂觀主義,相信人們一定能加以實踐,屏棄所有古代的痛苦。不過,在追求的過程中,卻也難免遭逢災難,令我們失敗挫折,或是讓我們失去耐心,變得多疑又苦惱。我們用過於宏大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自己不夠好、沒有達標。
只要「跟隨直覺」……就好?
雪上加霜的是,即便設下了如此遠大的目標,我們卻時常告訴自己,要達成目標沒有那麼困難。我們以為,只要「跟隨直覺」就足夠了。只要「傾聽自己的感受」,就能找到正確的對象(結合激情和現實的生活);或是在大學畢業後,就可以自然而然感受到某個職業的召喚(結合穩定收入和內在實現)。我們過度依賴直覺,深信 「當機會來臨時,一定會有強烈的情緒衝動來指引自己做出正確選擇」。
對直覺的迷信會蒙蔽人們的雙眼,讓我們忽略了其實所有人都需要訓練和教育,才能進入一段健康的愛情,或找到適合的工作。奇怪的是,同時我們卻也理所當然地明白,如果想要精通數學或某種外語,必須經過數百小時的努力學習。我們很清楚,光憑直覺和運氣不可能讓化學成績變好──否則,世界對運氣不佳者也未免太過殘酷了。
然而,如果在多年的學校教育中融入生命的重要課題──例如怎麼健康地交往或如何找到符合興趣和天分的工作──卻會讓我們感到奇怪。我們或許會承認,這類的抉擇至關緊要、影響深遠,但在知識和教育領域的發展史中,卻不知怎地認為這些都無法透過教育來傳達。這些議題很重要,但我們卻盲目地相信,在天時地利人和之時,答案就會自然浮現在我們腦海中。
「人生學校」的目的即是要修正這種殘酷的既定看法,並且賦予人們正確的概念,幫助我們達成感情上和職涯上遠大(但實際上極度困難)的理想。
2 沒人教過我們怎麼「找工作」
在尋找一份充實而有意義的工作時,通常會遇到各種障礙。其中一些已經有過充分的探討,且有完善的機構和系統能幫助我們克服。
1.缺乏技能
許多高成就感的工作,都需要具備特定技能或專業知識。你或許得擁有在叢林中迫降飛機的能力,或是在關鍵的會議上用東亞的語言進行協商談判;你或許得對於內耳的解剖構造,或是水泥的延展性有著精確深入的知識。有許多學校、大學和科技大學應運而生,幫助我們解決了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人們已經變得越來越擅長克服技能上的不足。
2.缺乏相關機會的訊息
有時候,要知道好的職缺在哪裡也不容易。以前的人沒有輕易尋找職缺的好方法。例如,你或許是某個莊園最理想的管理員,不過卻因為一個再平凡不過卻無法改變的原因而無法勝任──你根本沒聽說這個職缺。你的個性和專業或許非常適合擔任某個紡織廠的廠長,卻因為不認識任何有力人士而無緣,只能繼續困守於前程黯淡的水閘管理員一職。這項致命性的因素,如今也已經被鎖定和破解。我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求職單位、獵頭公司和社群網站,讓人們能妥善掌握不同類型職缺的狀況。
3.缺乏明確目標
然而,尋找合適工作的最大障礙依然存在,而且並未受到如同前兩者的關注:要找到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工作非常困難。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最大的障礙,如果無法克服,那麼即使我們獲得良好的教育,即使市場提供了許多機會,都無法發揮作用。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問題上,人們投注的心力竟然出奇地微小。當然,我們稍加關注過,學校和大學都會建議學生和輔導員好好坐下來,花一、兩個小時好好討論,也會進行性向測驗,希望能幫助我們找到和個性相符的職涯路線。許多性向測驗都是以「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1 )為基礎,而這份問卷最初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設計的。
如果莫札特做了性格測驗……
這類測驗通常包含數百道多選題,大部分會要求受試者針對「在戶外工作」、「在零售業幫助客戶」等敘述,勾選「不感興趣」到「極度喜歡」的評分。測驗的立意良善,希望能辨識出我們的人格類型──一般來說有十六種,從ISTJ(內向型:擅長感知、思考和判斷)到ENFP(外向型:擅長直覺、感受和知覺)。接著,測驗會幫助我們找到能發揮這些人格特質的工作。
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類診斷型測驗都有相當重要且有趣的缺點。你可能已經覺得內容太過冗長(得花將近一個小時),但有鑑於這個議題的重要程度(如何找到好的職涯),這樣的內容其實還是顯得太過簡短。
除此之外,測驗固然可以幫我們注意到自己很有創意,但理性思考的分數較低,或是適合扮演團隊領導者的角色,適合與客戶應對等,卻無法聚焦在我們個人的能力上。我們最終面對的或許是過度寬廣的職涯選項:測驗結果可能告訴我們「你適合與動物相處的工作,或是與金融有相關的職涯」。
如果想知道我們現在所採用的方法有多麼不足,或許可以看看歷史上那些擁有極具成就感職業的人,思考一下當前的職涯測驗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假設莫札特(Mozart)做了十六型人格測驗,繳交答案後,他可能會得到以下的建議:
.你適合能發揮文字或設計方面想像力的職位。
.可能的領域包含藝術、表演、寫作、視覺設計、擴散思考、商業創意,以及調整現有思維、發想新的點子,和在沒有暨存規則的情境中工作。
.可能適合的職業:圖像設計、職訓顧問、婚禮規劃、公關人員。
這和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或《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可以說八竿子也打不著。如此荒謬的情境,向我們反映了這類的測驗完全無法幫助個人聚焦。如果想要自我實踐,那麼當代的測驗看起來是缺乏統整性和實質效益。
對於莫札特來說,真正有幫助的職涯建議必須更具體。他必須找到最理想的測驗,直擊人格特質的關鍵核心,以及自身的優勢和弱點,然後提出類似下方的引導:
「借鑑晚期巴洛克清唱劇的複雜性,將其簡化,並擴充情感表現的範圍。嘗試與風趣但具備哲學思維的作曲家合作。測驗結果顯示,你適合將諷刺或幽默的元素融入莊嚴盛大的場景。將你對死亡的懊悔和焦慮集中,創作一首安魂曲。總體目標:重新定位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方向。」
人格測驗的局限並不只出現在少數天才的例子。如果測驗僅僅對千分之一的人口無效,那不會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更令人不安卻又精準的看法是:有大量的優秀人才,因為在關鍵時刻缺乏良好的建議和引導,而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雖然是莫札特這類極端的案例引起我們的注意,但無法取得真正量身打造建議的問題,影響了我們每個人。或許有很多人都隱約感覺自己應該能夠做出真正改變世界的事情,卻無法準確說出「是什麼」或「該如何實現」。我們迫切需要更多元且精確的引導資源…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