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成為卓越:西蒙學習法好在哪裡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1916-2001)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頂尖的學術成就,並透過諸多的學術成果為全世界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於大多數學者,我們一般不會將其稱為科學家,而是某領域的專家,例如心理學家、管理學家。但對於西蒙,用科學家稱呼他則更貼切,因為他是20世紀科學界的奇才,也是個通才。他是世界上第1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管理學家,也是第1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同時也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西蒙涉獵的學術領域非常廣泛,包含經濟學、管理學、電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政治學、社會學、運籌學、心理學等領域。他是人工智慧、資訊處理、決策制定等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多個領域的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很多人認為,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做深」,了解不同的領域需要「做廣」,而深度和廣度不可兼得,一個人一生能把一個領域研究透徹,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已經很難得了,不可能成為不同領域的通才。但西蒙向世人證明,這種觀念其實只是人們的固有認知。
西蒙在很多科學領域都有建樹,各個領域的世界級大獎他也拿過不少,西蒙的獲獎情況如表1-1所示。
很多在某一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家學者終其一生都很難獲獎,西蒙卻能在經濟學、管理學和電腦科學等多個領域獲得最高榮譽。
為什麼西蒙可以在這麼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
西蒙並不是什麼過目不忘的「超人」,智商也沒有高到讓人望塵莫及。西蒙的卓越,主要得益於他的學習方法。西蒙曾說,只要方法得當,肯下功夫,具備一定的基礎,人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任何一門學問。
學習法是關於學習的方法,是掌握各類知識的方法,是「掌握萬法之法」。而西蒙學習法又是各種學習方法中被世人公認高效的。西蒙本人的卓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掌握西蒙學習法後,就有可能快速學會許多知識。
本書接下來的內容將會深度解析西蒙學習法的原理,並用理論連結實際,結合更多學習方法論,探討西蒙學習法的延伸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羅庚曾說:「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惟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重山,跨峻嶺。」其實學習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因為人在學習的時候,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想,但不學習的時候,什麼都要想。
西蒙和中國有非常深的淵源,算是個「中國通」。他先後10次到訪中國。除美國外,他在中國度過的時間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要長,加起來足足有一年。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西蒙有個中文名叫「司馬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張厚粲回憶,這個中文名是西蒙和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荊其誠先生一起取的。
荊其誠與西蒙私交甚好,曾多次邀請西蒙來中國。1983年,西蒙受邀來到北京大學講授認知心理學。後來,荊其誠和張厚粲根據其授課內容,形成著作《人類的認知》。
西蒙的英文名叫Herbert Alexander Simon。美國人的姓名結構一般是名字.名字.姓氏,姓氏在最後,名字在前面。Simon是西蒙的姓氏,Herbert和Alexander是西蒙的名字。
美國人的中間名一般只在家族內部使用,有點類似中國父母給孩子取的小名。美國人書寫自己的名字時一般只保留中間名的首字母,有人則習慣省略不寫。除生活中比較私人的交流外,外人一般不會稱呼對方的中間名,法院也不承認中間名是法定姓名,所以西蒙的英文名也可以稱為Herbert Simon。
西蒙的姓氏是Simon,中文的書面翻譯習慣將Simon翻譯成「西蒙」。但實際上,Simon的英文發音更接近「賽門」,「西蒙」更像是某個法語名的發音。荊其誠跟西蒙說,在古代,中國有不少姓「司馬」的名人,例如司馬光、司馬懿。Simon的發音「賽門」跟「司馬」有些類似,所以西蒙的中文名可以姓「司馬」。
中文姓名一般是2個字、3個字或4個字。姓用了複姓,名還可以取1個字或2個字。西蒙的名字是Herbert,讀音類似「赫伯特」。荊其誠覺得可以取「賀」字,一來與Herbert的首音發音相同,二來恭賀西蒙來到中國,三來「賀」字也有喜慶、祝頌的含義,是個寓意正面、人們喜聞樂見的好字。
西蒙對「司馬賀」這個中文名字很滿意,在中國時一直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向中國人介紹自己時,也喜歡自稱「司馬賀」。
1.2 學習祕訣:西蒙學習法的公式
如何使用西蒙學習法?
西蒙學習法=積極的學習動機×有效的學習方法×必要的時間投入。
西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對一連串的符號進行學習、儲存及以後提取和應用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只靠記憶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將所得到的資訊進行延伸創造。
學習需要動機和獎勵,人必須知道學習可能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也就是學習能幫助其行為得到某種改善,或給自己帶來某種報酬,讓自己獲得某種獎勵。這種改善、報酬或獎勵能夠強化人們學習的動機。
根據西蒙的觀點,我們來梳理一下有效學習公式中的三大要素。
1. 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需要透過內驅力來強化,就像燃油車需要汽油才能跑,電動車需要電才能跑。這種內驅力來自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當某種事物給人帶來的學習內驅力夠強時,人們就會積極學習;當缺乏學習的內驅力時,人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將會變得消極。
學習動機就是為學習提供能量的「燃料」。當然這種「燃料」不一定是外在的、物質的,也可能是內在的、精神的。例如,當人們做成某件事時,如果完成得很漂亮,人們會產生一種內在的滿足感,滿足感同樣可以讓人產生學習動力。
2. 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有很多,本書要講的是西蒙學習法,所以這裡將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內容替換為西蒙學習法的實施步驟。西蒙學習法具體來說要如何實施呢?簡單說,可以分成4個步驟:
(1)選擇學習領域
(2)設定學習目標
(3)拆分學習內容
(4)集中精力學習
本書接下來會圍繞這4個步驟展開詳細描述,這裡便不再展開。
將西蒙學習法的實施步驟代入有效學習公式,可以將有效學習公式做如下變換:
西蒙學習法=積極的學習動機×(選擇學習領域+設定學習目標+拆分學習內容+集中精力學習)×必要的時間投入
3. 必要的時間投入
學習必然需要時間的投入,需要大量實踐和練習、大量試錯和修正、大量回饋和調整,這樣才能建立起有效解決同類問題的程序。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講過一個「一萬小時定律」,大致意思是每個了不起的人都要經過大約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才能最終成功。莫札特練習了一萬個小時才成為傑出的音樂家,比爾.蓋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的程式設計才取得成功。
西蒙學習法中「積極的學習動機」、「有效的學習方法」、「必要的時間投入」三大要素的相關內容,會在本書接下來的不同章節中詳細介紹。
1.3 學習真相: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常聽人說,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於是有些人據此得出了學習無用論。
這是典型的錯誤推論。如果非要從世俗的角度評判,學習並非必然帶來成功,但不學習必然導致失敗。
為什麼會有「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種情況呢?
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可以解釋為知道不等於做到。從機率論中常態分布的角度,可以解釋為成功者只有少數。但實際上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解釋,那就是知道不等於學到,知道了道理,不等於學到了道理。知道道理,只是「以為自己學會了」,而不是「真的學會了」。
知道是什麼?
知道只是記住了資訊,而不是學到了知識。很多人有一個認知誤區,認為學習知識就是知道了原本不知道的某個資訊。這其實不是學習知識,只是單純地記憶資訊。學習不是記憶。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小學的時候經常能夠考試拿滿分,但是上了國中之後,考試拿滿分變得越來越難。有的家長認為是因為孩子上國中後變得越來越貪玩,不愛學習了。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階段的學習大多依靠記憶,只要記住一些資訊,考試時能夠回憶起來,就有可能拿滿分。例如國小語文的認字、認詞、背誦課文,國小數學的背誦乘法口訣表,國小英文的認字母、音標和一些簡單的單字等。
在國小階段,死記硬背可能是有效的。可是到了國中,考題考的已經不全是需要記憶的資訊,學生光是靠記憶漸漸無法解出考題,必須真的學會某種解題的程序,才能取得好成績。這一點在數學、物理、化學這類理科科目中尤其明顯。
這正是人們常說的學習需要理解。真正的學會,必然是理解之後的融會貫通。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筆者總結了一個學習的ABC原理:看到了A,學到了B,用出來變成了C,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成長。很多人不是這樣的,很多人是看到了A,記住了A,就只會用A,結果用的時候發現A沒有解決問題,就說A沒有用,這其實是不會學習的表現。
當我們看到A時,記住A需要記憶力;當我們記住A後,學到B需要總結、歸納、發散的能力;當我們學到B時,想要用出C,則需要對場景進行觀察、思考,同時對B不斷練習、復盤並不斷調整。
所以,學習能力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記憶力,而是能夠發散思維、舉一反三,並能在實際應用時靈活變通的能力。記憶和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記憶是靠「量」取勝的,而學習是靠「法」取勝的。
人能接收和記住的資訊是有限的,當然這不是因為人的腦容量有限。腦科學的研究認為,人的長時記憶儲存空間可以認為是無限的,所以不需要擔心腦子裡裝的東西多了,就無法再裝進更多的東西。
人能記住的資訊有限,是因為人的時間有限,持續就某一類問題記憶過多的資訊是無意義的。例如對於寫作來說,記住一些詩詞是必要的,但記住古往今來所有的古詩詞則不一定有必要;對於數學來說,為了方便計算,記住乘法口訣是必要的,但記住所有數字相乘後的計算結果則不一定有必要。
退一步講,就算有個人能把古往今來所有的古詩詞,甚至文學作品全部記住,能代表這個人學會寫作了嗎?當然不能。否則,人工智慧早就應該能持續不斷地寫出最優雅的詩詞歌賦了。
真正的學習需要什麼呢?
(1)資訊。必要的資訊是學習的基礎,雖然學習不等於記住資訊,但學習需要有必要的資訊。
(2)案例。純粹的資訊有時是抽象的,案例是資訊的具像化應用。有了案例,資訊就有了應用場景。
(3)練習。持續一段時間的練習是對所掌握資訊的鞏固和理解,有助於在大腦中建立起某種程序。
(4)回饋。經由回饋,人們獲得正確的認知或錯誤的驗證,於是能不斷修正,並在大腦中不斷重新建構程序。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