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我的背好疼!

在和食物有關的疼痛當中,或許背痛是最出我們意料之外的,畢竟我們一直認為背痛是因為扛提重物、扭傷、背部受傷、睡軟床墊、骨質疏鬆,或是自行退化的椎間盤所導致――──沒有人認為背痛是飲食所引起,然而最新證據卻意外顯示:食物能決定你的背部是否有能力修護每日的創傷。

最不可思議的背痛

背痛十分常見,西方國家約有60%到80%的人曾經一度罹患嚴重的背痛,而20%到30%的人則是患有長期性的慢性背痛。

如果只是持續一兩天的下背痛,即使找不出傷處、健康檢查也得不出明確診斷,醫界通常會認定這是肌肉過度使用造成的。若背痛持續很久,通常是肇因於其中一個椎間盤。椎間盤是區隔脊椎骨的皮狀緩衝墊,每一個椎間盤都有一層硬殼包覆著中間的軟核,若硬殼退化了,內部的組織就會脫出,進而壓迫到神經根部甚至是脊髓本身,於是產生疼痛、麻木或是其他神經病徵。椎間盤破裂也會引起發炎、刺激神經,導致背部肌肉因此變得僵硬。在長期背痛患者之中,有 的人神經都已經受到壓迫或刺激。

椎間盤退化也會造成脊椎骨相互壓迫或是移位。以「脊椎狹窄症」來說,就是退化的椎間盤導致脊椎骨塌陷,而且因此而歪扭,導致脊髓下方原本提供給神經的狹小骨質通路變得更形狹窄。

有時背痛患者的神經並未受到壓迫或刺激,此時也許是因為神經從受傷椎間盤長了出來,就像根從泥土長出來一樣。一般說來,疼痛神經並不會穿透椎間盤的外殼,但是研究人員在檢驗手術樣本後發現,疼痛神經有時的確會生長在退化的椎間盤上,隨後椎間盤還會長出新生血管來進行修護過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影響脊椎,造成僵直性脊椎炎,第4章會詳述食物如何影響關節炎,包括脊椎在內。有時背痛是由於纖維肌痛(見第6章)或是之前手術的併發症所引起。


椎間盤外部有一層硬殼包覆著中間的軟核,如果外殼破裂,內核會推擠出來,當內部組織脫出脊椎時就會壓迫到神經。椎間盤的軟組織也會引起發炎反應,進而刺激到神經。

o 盡可能避免手術

當我還在念醫學院時,每一次當我必須為即將進行背痛手術的病人做術前檢查時,總是有點感到畏縮。移除椎間盤是一項高侵入性的手術,但這並非是我擔心的主因,問題在於,許多病人的疼痛在術後並未減輕,有時甚至還更加嚴重,有些人甚至在數週或數月後因為併發症而必須重新開刀。注意到此問題的人並非單只有我而已;雖然為脫出的椎間盤進行手術看似合理,有時還是唯一的方法,但研究報告卻揭露以下3點事實:

第一,對許多人來說,手術並無法減低他們的痛苦。眾多的醫學期刊文章指出,雖然在避免神經損害上手術有時的確有其必要性,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之下,卻並非必要,甚至反而可能使病情更為嚴重。

第二,研究員曾經採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以及核磁共振顯影來檢查沒有背痛症狀的健康民眾,結果發現20%的健康人,其實也有椎間盤突出或是其他「不正常」的現象。

第三,通常受損的椎間盤會自行康復,即使內部的組織已經脫出,經常會被椎間盤再次吸收回去。

最近一項針對1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決定手術率高低的並非是手術的必要性,而是骨科醫師和神經外科醫師在當國的供需狀況。其中美國的醫師供應率名列第一,瑞典是研究中唯一的例外――在瑞典,醫師是以每週工作的時數(40到48小時)來支薪,而非依手術次數來決定。

目前在美國,醫院進行下背痛的手術次數已呈現暴增的趨勢,外科醫師開始呼籲醫界多用較保守的療法,只有當神經症狀(編註:無力感、多汗、肌肉萎縮、抽搐、麻木、刺痛感等都是常見的神經症狀)長期無法改善或極為嚴重時,才考慮以手術治療。現在背痛的手術技巧已大幅改善,醫師的態度也比以往更為謹慎,雖然如此,背部開刀還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手術,不該草率決定。

兒童和背痛

兒童的背痛有可能是肇因於肌肉創傷、骨折、感染、腫瘤或是其他病症,因為有些情況需要緊急治療,患有背痛的兒童必須立刻請醫師評估治療。

有時候小孩會造成父母背痛。懷孕和產後的婦女經常會有背痛的症狀,而媽媽若生產時年紀較輕、體重過重,或懷孕前就患有背痛,產後背痛機率更高。男性和女性在當爸媽後常有背部痠痛的現象,其原因已經不再神祕。1995年一份研究消防員和警察的報告指出,他們的職業都非常危險,但有小孩的人得到背痛的機率幾乎是沒小孩的2倍。

o 背痛的新認知

每當你走路、起身、坐下、撿起東西或突然轉身時,椎間盤和脊椎骨都會承受到輕微的壓力,次數多達每天數百次。為了修補每日勞動所累積的傷害,脊椎必須有充沛的血液來輸送氧氣和營養素,並帶走細胞裡累積的廢物。負責供應脊椎血液的是腰椎動脈,身體的主動脈會將血液從心臟沿途一路從脊椎運送至腿部,而腰椎動脈即為主動脈的分支。動脈輸送氧氣和營養素,靜脈則帶走細胞廢物。不幸的是,在人體所有動脈中,腹部動脈最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逐漸變大,最後堵塞住血流。

多活動!別臥床休息!

在治療背痛的諸多方法中,臥床休息一兩天是最傳統也看似最無害的建議,然而,最新研究也改變了這種觀念。英國在1995年有一項研究,醫師要求20位急性背痛(疼痛只持續1週以下)發作的病人臥床48小時,第二組受試者則必須在早上9點到晚上9點之間完全「避免」臥床。結果發現,兩組病人在1週內都有顯著的改善。就急性背痛來說,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但活動組和臥床組比較起來,前者有較多人在7天內就能完全康復。其他類似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果:對大部分人來說,臥床休息反而會減緩復原的速度―身體若能持續活動,病人才能藉此保持背部的靈活度和血液循環的流暢度。

挪威奧斯陸的一組研究員決定為463位病患進行一項和臥床休息完全相反的療法,這些病人的背痛當時都嚴重到必須停止工作至少8週。醫師鼓勵病人多保持身體活動並避免臥床,希望藉以增進病患背部的血液循環而加快背部修護的速度。病人必須自我警惕,不要為了保護背部就不敢活動。醫師告訴病人:「愈不敢動對背部愈不利!」這裡必須先說明,原本8週不能工作的病人通常有60%的人休息了6個月後仍無法工作;但研究員發現,病人若能保持身體活動,6個月後仍不能工作的人數可以降為30%。此外,也有研究證實,有氧運動能改善脊椎狹小症,可見傳統臥床不動的療法現在已被運動取代。

在你決定要開始運動時,記得要先獲得醫師的許可。雖然運動對健康有極大的益處,你還是必須先確定自己的心臟、關節和背部能夠負荷運動所帶來的壓力。

正當許多醫師開始對傳統慢性背痛的療法感到絕望時,我們卻發現,身體會以許多方式來自行修護。雖然身體自癒的方式並非十全十美,但若醫師能夠提醒自己勿囑咐病人臥床,且避免為病人進行無謂的手術,大部分病人其實都能自己逐漸康復。的確,醫界在檢視背痛的根本原因之後,更樂觀的新療法正逐漸成形。

芬蘭赫爾辛基的一組研究員曾針對死因和背痛無關的人進行解剖調查。調查員非常仔細檢查這些人的脊椎和通往脊椎的動脈狀態,令人訝異的是,為數極多的動脈都呈現堵塞的狀態。一般說來,有背痛病史的人,下背部的動脈有兩條是阻塞的,或至少有一條動脈雖未堵塞,卻也已經變窄,而那些沒有背痛毛病的人,他們的動脈會比較暢通。

更早的研究顯示,有些兒童在10歲時就已經出現腹部動脈粥狀硬化,有些人則是在20歲時動脈就出現高度的粥狀硬化,這機率可能還高達10%,其中,斑塊最易形成的部位就在其中一條腰椎動脈的開口處。

動脈阻塞的後果可想而知:在斑塊形成之前,每當心臟跳動一次,脊椎骨和椎間盤就能獲得滋養,但現在營養供給卻逐漸被切斷了,此時飢不擇食的脊椎骨和椎間盤只好從鄰近的小血管吸取氧氣和養分。研究員相信,這就是造成椎間盤退化的原因。一旦椎間盤退化,當你抬起一箱書或過度激烈活動時,因為少了一個堅固靈活的椎間盤支撐,脊椎骨就會開始移位;椎間盤也可能會破裂,造成內核組織脫出,此時周遭的神經就會受到壓迫。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導致組織內累積廢物,因而刺激到敏感的神經末梢。

於是研究員開始思考:背痛是否源於動脈問題,而非背部肌肉或脊椎?同樣地,既然動脈阻塞發生在心臟或腦部會造成心臟病或中風,那如果阻塞是發生在腰椎動脈呢?是否會造成椎間盤退化,進而引起背痛?

果然,芬蘭的研究人員發現,長期背痛的人,他們的腰椎動脈發生阻塞的機率比沒有背痛的人要高出許多,而且阻塞情形愈是嚴重,椎間盤退化的情形也愈厲害。

這項新發現幫助脊椎研究員解開了一個困惑他們許久的謎團:背痛患者的動脈為何常會出現類似心臟患者的病徵?背痛患者很可能有吸菸的習慣、常生活在壓力之下,也出現其他血液循環不良的症狀,例如胸痛和小腿痛。很明顯的,吸菸和壓力造成動脈阻塞;胸痛和腿痛則代表阻塞已經形成。

這就是食物登場的時候了。動脈阻塞並非無可避免,健康的食物和其他生活習慣因子能夠防止動脈發生阻塞。這道理不但適用於通往心臟的動脈,位於腹部的大動脈也是一樣的情形。

身體某部位一旦出現動脈阻塞,通常在其他部位也會發生;心臟動脈阻塞的人很可能腿部動脈也發生阻塞現象。中年時期出現性功能障礙的男性,有 的機率在2年內會心臟病發或中風,因為勃起困難代表血流不順,這是動脈系統發生堵塞的徵兆。

如果背痛是腰椎動脈阻塞造成的,那麼首要之務便是避免堵塞形成。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採取一些類似防止心臟動脈阻塞的步驟:低脂和零膽固醇的飲食、規律運動、避免吸菸,以及調適壓力。這些步驟在第2章討論胸痛的部分,將更進一步說明。

研究飲食內容的差異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下面這個特別的現象:居住在美國的年長日裔女性,她們發生背痛的機率比同年紀的白人女性要低很多。這是因為日本飲食中有較豐富的穀類(尤其是米飯)、蔬菜和豆類產品,而動物性產品則明顯較少――維持部分傳統日式飲食的女性的飲食內容和典型美式餐飲比起來,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量少得很多。一份針對645位居住在夏威夷、平均年齡74歲的女性調查顯示,日裔美國婦女得到背痛的機率只有白人的一半。當然,一份最佳的飲食不只能暢通血管,同時還有助於防止體重問題、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等,而這些疾病全都和背痛有關,現在我們即將進一步討論這部分。

背痛處方箋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理解:食物可以維持血管暢通,進而避免椎間盤和脊椎骨退化。這個研究方向卻開啟了另一個非常棒的可能性―我們知道,在大部分的病例之中,我們能夠「逆轉」動脈硬化和「改善」血流暢通度。狄恩.歐寧胥醫師和其他研究員已經證實了心臟動脈硬化是可以逆轉的;也有研究顯示腿部的動脈硬化亦然。

雖然目前研究員尚未調查背部動脈硬化是否也可以逆轉,但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這是有可能辦到的… 閱讀完整內容
這樣吃,全身疼痛都消失(暢銷珍藏版):暢通氣血、平衡荷爾蒙

本文摘錄自‎

這樣吃,全身疼痛都消失(暢銷珍藏版):暢通氣血、平衡荷爾蒙

尼爾‧柏納德(Neal D. Barnard)

由 柿子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