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卡內基旅程


1我的卡內基旅程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一九八六年初,我剛好人在美國。有一天,我和太太到一家小型量販超市買東西,還在路邊停車時,看到店員突然衝出門外大喊,「太空梭(挑戰者號)剛剛升空時爆炸了!」我們夫妻倆一聽都嚇一大跳。怎麼可能?

回家後,電視一整天都在重播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發射過程,緊接著就是爆炸後的驚人畫面。太空梭上的七位太空人都遇難了。比較特別的是,這次的任務中,包括首位平民太空人,一位年輕女士。「平民」太空人不是飛行員,不是科學家,而是像你我一樣的一般人、納稅人。

當天,美國前總統雷根的國情咨文演說也取消了。一時之間,好像全美國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隔天,我在《洛杉磯時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那是美國天主教大學校長所寫的,文中敘述他參與這次平民太空人決選的過程。

由於這是美國太空計畫首次有非太空人的平民參加,因此報名人數很多。經過初選、複選、決選後,最後選出十位候選人,終於進入決定性的最後決選。

而這最後的關鍵一票,要由這位校長從中選定一位,成為美國首位平民太空人。這段期間,各方推薦信如同雪片般飛來,包括國會議員。這位校長覺得壓力很大,也深感自己責任很重大。

在一場場的面談過程中,當校長問到某位女士的時候,他直截了當問她,「為什麼您認為我該選您為首位平民太空人?」這位女士聽完問題後,帶著笑容回答,「因為我的工作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原來她是一位中學老師。而她的從容態度與答案,也讓這位校長決定選「她」 ── 她,就是麥克奧麗菲。

我看完這篇文章後,真是百感交集。

麥克奧麗菲對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多麼有願景,多麼肯定自己的價值。

這位中學老師好有自信,她一點都不緊張。

她充滿熱誠,笑容滿面。

她很會溝通,表達能力很強。而且應答自然,又具說服力。

麥克奧麗菲的真誠讓這位校長認為,選她是正確的決定。這位校長也覺得自己完成一項重要使命,一種重要感油然而生。畢竟教育工作會影響好多孩子未來的一生。

最重要的是,我認為麥克奧麗菲在教學中,一定極為重視這些未來主人翁的性格發展,才會這樣回答問題。例如,對學生多一些關心,多付出一些愛。真的會影響學生的未來,進而影響到身邊的人。

是巧合,還是命運安排?

接著,你說是命運也好,是巧合也罷,我倒認為,好像也有一雙神秘的手在推動著我。

這一年,我選擇了卡內基訓練;或也可以說,卡內基訓練選擇了我。

我帶著一些恐懼,搭乘一班紅眼班機,飛往冰天雪地的紐約卡內基國際機構總部,膽大包天的與卡內基總裁談判,談一個我自己都不清楚前途如何的未來。

更巧合,或應該說不可思議的是,卡內基訓練要教導的就是麥克奧麗菲的特質:

• 建立自信
• 培養熱忱
• 培養溝通能力
• 加強人際互動
• 增強領導能力

以上這些驅動力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進而影響到他身邊很多人。這樣的培訓過程,特別是在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進行,影響力會更大。

來去美國,踏上未知的卡內基之旅

我當時就知道這一切嗎?當然不是。我只是概略的有那種感覺:覺得具備上述這些能力的人,在工作中更能得到同事們的支持與配合,甚至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快樂(多麼難得),甚至可以 ──

更有熱忱、親和力。那麼他的家庭生活會更為和睦,親子關係更好,教出來的小孩比較不會出大問題,小問題或許難免,但青少年時有過一些挫折,將來會更好。

樂在溝通,會溝通。與他人互動良好的人真是有福,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真的有證明)。

但是,這一切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九八七年初,我在美國開始了我的卡內基旅程。從學員、學長(GA,Graduate Assistant,卡內基訓練中類似助教的畢業學長制)開始。每週一次。結果帶給我的反而是迷惘與擔憂,因為我不知道回台後,這種充滿練習與互動模式的訓練,能不能被學員接受?

因為讓我驚訝的是,卡內基訓練的講師在教室裡很少講話。大部分時間都是學員上台分享;談過去這一週做了什麼;談下一週要做什麼。這與我過去受過的培訓完全不同。

至於講師要做的,是給學員讚美、肯定和引導,同時提供一些卡內基溝通與人際互動的原則、方法。

既然卡內基講師很少教什麼,台灣報名參加的學員,會不會覺得繳了學費沒上到課?因為沒聽到老師講課(Lectures)。

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了。於是我帶著這樣的心情,在一九八七年年底回到台北。

「台灣卡內基訓練」這艘太空梭也升空了。後來,它影響到好多好多人的未來。

2有「用」才「有用」的創新課程


記得我的第一班卡內基訓練課程,是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六日開始的。你看,至今還能清楚記得這個日子,一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才會永遠難忘。當時有三十五人參加。雖然我的心情有點緊張,但別無選擇,必須按照卡內基訓練的模式來教。那就是:講師少說教,只激勵同學的正向意願,用卡內基訓練的特殊方法肯定學員。

結果呢?參加的同學們不但能接受,而且有效、有趣,甚至第二、三班立即都報名額滿了(每班約四十人)。接著這幾班的同學都是由正在受訓中的第一班同學口碑相傳而來;因為每一期要上課十四個星期,每星期一次(通常是在晚上)。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講師上課不講課,學員怎麼學?

教了三十多年後,我好像悟出了一些心得。

我們都聽說過這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甚至有人說,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自己要變。

這樣說吧,「聽過」很多次有關自信的演講,「看過」很多本有關自信的書,就會「變得」更有自信?更關心別人?多半不會!

有一次我在北京,與一位暢銷作家同時接受訪問。她有一本關於教養的書賣了八百萬本;但願買書的八百萬讀者們,都能在為人父母的態度、行為上有所改變。但我想可能性不大。要想蛻變成為另一個樣子的人,機會就更渺茫了。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廣告,談的是「孩子十五歲前必讀的十本書」。這些書的封面都設計得很優雅,書名都與自信有關。你真覺得,孩子看了這些關於自信的書後,就會變得更有自信?

很難!

但我並不反對閱讀,更覺得聽演講很有意思。但那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啟發。

有一年,在我班上有位從事金融業工作的女士。課程才上到一半,她就覺得很開心,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有具體的改變,於是興奮地鼓勵先生參加下一班。她先生的回答是,「買幾本這類的書來看看就可以了。」她立即回答說:「你看了游泳的書就會游泳嗎?」真是一語中的。

還有一次,班上某位同學是全球前一百強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請注意,是前五百強企業中的前一百名。

當訓練一開始自我介紹的時候,這位人資主管表示,自己是美國常春藤名校畢業的MBA,這些領導溝通方面的相關課程都學過了。她也不知道,公司為什麼要指派她來參加卡內基訓練。

課程進行到中間階段,有次輪到她上台報告時,她感性的對其他人分享,最近她與前夫恢復聯絡了。到了「畢業講」(最後一次上課的分享,可邀請來賓參加),她不但請前夫來觀禮,還向全班同學介紹他,甚至告訴大家,他們正準備重歸於好。你可以想像,當時全班同學的掌聲如雷!

她的故事實凸顯了卡內基訓練的特質:它不是在傳達知識。這位女士的專業知識已經很豐富了。而是要同學「用」出來!

再微小的改變,也值得被讚美

卡內基是一個平台。它營造出一種正向的氛圍,激勵同學想要改變。每有改變,無論是多麼微小,講師都受過特殊訓練,立即給予真誠讚美,全班同學也會表達熱烈支持,結果讓他想要更進一步改變自己。同時課堂上的同學們多半也受到感染,相互激盪。

這樣的訓練方式就一定會成功嗎?但願會。其實,還需要好多方面的配合才行。

好比說,有位父親在教室向全班同學宣布,下星期要多多讚美他兒子。但是,回家後可能還是不好意思。這時候,卡內基訓練的另個一特色就會派上用場了。每星期他都會接到一位「學長」(後文會詳述)的電話問候,問你這週讚美了你的孩子嗎?學長會鼓勵他,並且分享自己的經驗,為他打氣。結果,這位父親終於做到了。下次上課時,學長要先帶頭示範,上台分享上週履行承諾的經過。然後換這位學員與其他的同學,輪流上台分享他實作的經驗。

這樣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蛻變的「奇蹟」會逐漸發生。

有些人在幾年後,覺得又需要充電了,於是回來當「畢業學長」。

有些人會熱心推薦親朋好友來參加。

有些人又來參加第二種、第三種課程。

投入青少年班,「早點開始」的契機

沒想到,卡內基訓練在台灣持續「轟轟烈烈」的發展下去,我們很快就擴展至全台各地,還包括金門高粱酒公司。而且每年出國參加全球卡內基大會,屢屢得獎,同事們都開心的與董事長卡內基夫人一起合照,看到他們的欣喜之情,我也感到很欣慰,覺得日子大概就這樣過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下班時,我在走廊上遇到一位女士。與她的幾分鐘談話,引發了另一波「海嘯」:青少年卡內基訓練。至今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

當時,這位女士站在教室外的走廊看布告欄上的資料。我經過她身旁時問了一句,「您對卡內基訓練有興趣嗎?」她沒有直接回答,但反問我一個問題:「你們為什麼不為青少年辦這樣的訓練呢?我們已經太晚了。」

我當然立即告知,一點也不晚,還說明了一些畢業同學的進步狀況。這位女士既沒同意,也沒反駁。然後,就離去了。

雖然只是短暫交談,但卻激盪出了一團創意火花。這些火花點燃了一個巨大的火炬,引領好多青少年活出自己的璀燦人生。

那是一個新里程碑的開始… 閱讀完整內容
活用卡內基訓練,帶出快樂成功的孩子: 黑幼龍說感動故事

本文摘錄自‎

活用卡內基訓練,帶出快樂成功的孩子: 黑幼龍說感動故事

黑幼龍

由 發光體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