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疼惜與尊重,成就兩千萬票房的劇場奇蹟
文/鄭郁萌 七月,一齣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在網路造成熱潮,不僅剛落幕的台北場全數爆滿、九月將演出的台中場一開賣,三分鐘就完售,許多人抱怨一票難求,兩站票房超過兩千萬元,堪稱現象級舞台劇。 但這部音樂劇,沒有明星、劇長超過三小時、背景是凋零的台灣牽亡歌團,超過七成的台詞是台語,卻吸引許多不諳台語的年輕人爭相進劇場,許多人都在問:「為什麼?」 故事是流浪躲債的三姊弟返鄉,遇到彌留的大伯公要他們唱牽亡才安心離世。失能家庭、自我認同、地方勢力,這些濃縮當代台灣的關鍵字全入戲。 戲裡,它照顧到很多族群:LGBTQ(性傾向少數族群)、為家庭犧牲的長姊、對外貌焦慮的宅女;戲外,這是一個從影視回望舞台的編劇、一個深耕十六年本土音樂劇的導演、一個尊重舞台的影視投資人,共同促成的劇場奇蹟。 從田野調查就困難重重…… 導演要求「瘋」打造存在感 「在台灣寫舞台劇很辛苦,可能花一整年寫一整齣,只賺了五萬元。」編劇詹傑直言舞台編劇界的嚴苛,他後來轉寫影視劇本,以《刺蝟男孩》拿下金鐘獎最佳編劇,近年有《花甲男孩轉大人》等作品,但他從沒放棄劇場,總是在影視劇本的空檔寫舞台劇。 「二○一九年我想寫一齣牽亡歌舞台劇,原本以為很簡單,殊不知是場災難。」他說,光田野調查就難,一個牽亡團從前一年三、四百場,現在三個月不到一場。 「我們看的第一場,林宗範老師把每個字念得很清楚,讓家屬都聽懂,」音樂總監康和祥回憶,他是基督徒,雖不能拿香,卻聽到落淚:「家屬一邊點頭一邊哭,好像把家人平常來不及、不敢說的話,都唱了出來。」 一同體驗牽亡的震撼,詹傑與康和祥兩人來回討論、創作一年多,導演曾慧誠只有一個要求:「拜託你們寫瘋一點,我接得住。」 曾慧誠是音樂科班出身,在大學時體驗到音樂劇的震撼,跑去紐約改學音樂劇,返台後創立躍演劇團。 「音樂劇演出門檻高,要唱、要演、要跳、排演時間也長;但觀賞門檻低:就算聽不懂英文,你還是能被《悲慘世界》感動。」他認為,默契必須長久累積,躍演是台灣少數擁有團員的音樂劇團,《勸世三姊妹》從前台演出到後台製作,都是長年的老搭檔。 也因此這部戲裡有許多「很瘋」的橋段、更有複雜的群歌群舞,角色沒戲時也得上場當紙紮人在一旁跳群舞,十四個演員,卻創造恍若三十個演員的存在感。
▲以台灣牽亡文化當背景的舞台劇《勸世三姊妹》,劇情接地氣,台詞中「唯有心中有最珍視的人,才能將哭靈唱好」更打中許多人。躍演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