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盛自砍50年鞋革家業,奪全球職棒市占王
日本職棒都用它做的球!台灣皮革魯蛇的全壘打之路
文●章凱閎 攝影●程思迪
▲「不轉型,就等死!」連盛皮革十年來二度轉型,現為台灣唯一棒球皮革廠。第3代黃詩修(左)與兒子黃銘偉(右)聯手拿下日、美、韓職棒大單,全球市占高達近4成。
連盛皮革
成立:1976年(二戰後即開始鞋革生意)
董事長:黃詩修
主要商品:硬式棒球專用球皮
成績單:2021年營收逾2億元
地位:全球職棒賽事用球市占第1、日本職棒唯一使用球皮
這是一個起步比人晚、資歷比人淺,半路出家卻超越所有先行者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連盛皮革第三代董事長黃詩修。十多年前,他放棄家族逾五十年的鞋革生意,打掉重練,誓言用一張牛皮,製出全球最好的棒球皮。
老皮革廠,彷彿一名熱血球員,步上登峰造極之路。從業餘棒球皮做起,一路闖進日本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甲子園),最後,打進日本職棒。如今,連盛出廠的棒球皮革,在全球職棒用球市占率近四成,位居第一,美、日、韓皆可見其蹤跡。日本職棒賽事用的每一顆球,更都出自他手。
這家二戰後發跡的七十年老台廠是如何突圍重生,打下棒球皮革的大業?
鞋革光環褪色,被迫轉型 挑敵人少的領域拚隱形冠軍
抵達位於高雄邊陲的湖內區,連盛皮革廠房坐落在一片平房、農地之中,周邊工廠屈指可數。但,若時光回溯半世紀,這裡可是不同光景。
台灣製鞋業制霸全球,過去也曾催生輝煌的鞋革產業鏈。全盛時期,國內有上百間鞋革廠,每年供應全球六成品牌的鞋類皮革,而二戰之後創立的連盛皮革,正是其一。
但九○年代後,規模較大的鞋革廠紛紛西進中國,壓低成本以求生存;留在國內的中小型廠,訂單逐漸被蠶食鯨吞。
黃詩修回憶,二○○○年後,一年曾有十個月是淡季,生產線長年閒置,「每次出國開會就是去給客戶砍價、給人蹂躪⋯⋯。」
眼見同業廠房接連倒閉,從四、五十間關到剩下個位數,連盛生意也落到逼近虧損,黃詩修認清現實:「不轉型,就等死。」
二○一○年,他決定棄守耕耘三代的鞋革家業,從零開始,轉做棒球專用球皮生意。
一方面,當時全台唯一一間棒球皮革廠,公司經營人因年事已高,正打算退休關廠。他觀察,這門小眾生意,在鞋革產業一落千丈時,訂單卻完全不受影響。
同時,他仔細研究,發現棒球皮革業界,全球僅有不到五家廠商。過去在皮革產業慘敗的經驗告訴他,「在台灣做傳產要活下來,就要在一個領域做到隱形冠軍。」
於是,他認清失敗、重新定義自己,決定承接前人的機台,攻占這敵人最少的市場。
但, 投入不久, 他便理解,這門生意競爭者寥寥無幾的原因。
賭上祖產不留後路 捨棄舊產線,專攻高難度新技術
一位鞋革業者透露,其實國內一直有人想做棒球皮革,但幾乎無人成功,原因是製作棒球皮需要一項罕見的皮革鞣製技術「鋁鞣」,其難度極高,且棒球皮是純白色,產線無法與涉及染色的鞋革製程並行,「就是一翻兩瞪眼,你只能擇一,不能兼顧。」
對鞋革大廠來說,棒球皮革規模並未大到值得另闢戰場;對小廠而言,則往往缺乏資金駕馭高難度的技術。
黃詩修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邊是沒有前景的鞋革生意,一邊是深不見底的轉型錢坑。天人交戰後,他決定「梭哈」黃家三代積累下來的祖產,總計兩億元,「 這一次轉型, 不成功, 便成仁,」 他走向看不見終點的試煉。
棒球皮之所以難做,原因是球要承受住球棒打擊,其球皮必須耐壓、耐磨、耐拉,職棒指定用球更須通過爆破測試,在時速一百七十公里的炮擊下,連續撞擊鋼板三十次,連球面的縫線孔洞也不能變形。
一張牛皮要轉化成一塊千錘百鍊的球皮,必須使用皮革產業內罕見的鋁鞣技術,目前全球也僅有棒球皮革的製程,非運用此法不可。
黃詩修為了建立製程SOP,從夏季到冬季,白天到入夜,甚至遇雨、寒流,都待在工廠裡測試機台參數,最高紀錄是曾經三天沒回家,直到倉庫堆滿失敗品才甘願。
連盛供應商、約泰實業總經理游正仁不諱言,每一次失敗的鞣製,都代表幾十萬、幾百萬元的血本無歸,「一塊五十美元的牛皮,變成只能賣一美元的廢料,連我們在旁邊看的人都會害怕。」親朋好友開始力勸黃詩修,別再燒錢。
同時間,連盛也因轉型巨變,廠區一百名員工一夕腰斬剩下五十人,一部分屆齡退休,但也有一部分是擔憂轉型未果而離開。
工廠變天,甚至連家庭生活也蒙上焦慮。黃詩修的女兒、連盛財務助理黃碗儀回憶,小時候,家裡向來衣食無缺,但媽媽有天卻告訴她,家裡付不出她的大學學費,必須申請就學貸款,「我才驚覺,原來家裡正在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儘管身旁不斷出現雜音,黃詩修卻說, 自己當時從未想過失敗,「這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當成功是唯一選項,他只能看著前方,專注眼下關卡。
磨合美津濃10年拿下大單 主打比賽用球,衝高毛利率
為了突破技術門檻,他不只從頭自修基礎化學,還找上成大化學系教授黃福永、副教授蕭世裕求學,「好像重讀一次大學,」從現代科學找方法。蕭世裕也說,教過這麼多學生,還不曾見過一個像黃詩修,年紀這麼大還能這麼執著於一門學問,不放棄。
他還多次赴日,登門拜訪日本最大體育用品製造商美津濃(Mizuno)日本總部,一一展示球皮樣品,三顧茅廬終於打動對方,讓美津濃從日本調派人員到台灣指導技術,「所有製程,黃董全部親自上陣,而不是靠下面的技術人員去學,最重的粗活, 他一個都沒錯過。」游正仁說。
肩負著三代家業的轉型使命,黃詩修比業界任何一位先行者更有突圍的驅動力。二○一三年,連盛出產的棒球皮革正式上市,從門檻低的業餘棒球訂單做起,因品質、穩定度優於同業,不到五年,它生產的棒球皮,全球市占率已達二五%。
但,好不容易站穩腳步,黃詩修卻不滿足於此。他決定二度轉型, 放棄量大的業餘球款訂單, 主攻比賽用球這口冷灶。
他解釋,過去產業慣性, 因皮革廠鞣製穩定度低,「工廠出售白皮革後, 是由品牌端評估皮革等級,分類製成不同級別的棒球。」但,皮革廠只能賣出業餘用球的皮革價格。
該公司卻土法煉鋼,改良鞣革製程,讓鋁鞣技術高度標準化,不論四季變化、日夜溫差,它做到每一張出廠的皮革都符合職棒頂規,甚至還能控制球皮的觸感。因技壓競爭者,他說服品牌端,賣出更好的利潤。現在,儘管產量是五年前的一半,營收卻能持平,換取高毛利率。
有同業分析,黃詩修的路線就像台積電,當產品良率高,就能降低成本,比同業更有競爭力。連盛出現後,連一家日本的棒球皮革廠也收起來不做了,改向連盛買皮,再轉賣給貿易商。
為了日職指定用球訂單,連盛更與美津濃磨合十年。
一位熟悉美津濃的台廠透露,因日職標準高,美津濃對合作供應商都設下嚴苛的考核期,從廠區、用料稽核,到成本控管,「竭盡所能挑毛病,把廠商釘得滿頭包,」原因是這些球交到每一位身價破億的球員手中,每一顆全壘打、每一次失投球,代價都很高。
但連盛用十年證明,一年春夏秋冬,球皮水準不打折,成為日職球皮的最大供應商。連美津濃在日本合作最久的皮革廠都曾越洋致電請教黃詩修,他究竟怎麼做到的?
雖然一度是產業內瀕臨淘汰的「魯蛇」,但這間老皮革廠的故事證明了,當勇敢承認失敗、重新找對市場,且不允許失敗的前行,明日,依然可能嘗到勝利果實。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日本職棒都用它做的球! 台灣皮革魯蛇的全壘打之路
商業周刊
2022/5月 第179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