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死」到「無聲辭職」日本職場文化大轉變

日本社會的「職場聚餐」文化根深蒂固,但如今,這類聚會「令人覺得工作時間延長」、「分不清工作與私生活的界線」,有違Z世代的價值觀。

文/戴雅真(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日本30歲以上族群以「工作優先」,但二十多歲年輕人有近半選擇「私生活優先」。(美聯社)

日本社會(步入少子女、超高齡化65歲以上人口達總人口比率20%以上),二十多歲的人口在1995年至2018年間減少約30%。

而即將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Z世代,成長階段的社會充滿不確定性,全球普遍貧富差距大;經歷COVID-19疫情期間的這一代也經歷「新常態」,像是沒辦法到校,採線上學習,甚至有國、高中生從開學到畢業,鮮少和同學坐在一間教室裡上課。

對努力當主管說NO 不再為升遷拚命工作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Z世代,被認為具有「追求穩定」、「重視效率」、「看重對自己有價值的事物」等特徵。Z世代也被認為特別注重「個人空間」,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挑工作時特別重視CP值,相較於高薪的辛苦工作,寧可選擇適當強度與報酬的工作。

在日本,這衍生出「無聲辭職」(Quiet Quitting)的工作態度。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打算離開公司,但也不再為了升遷拚命工作,而是只完成最低限度工作。日本在過去高經濟成長時期,無視家庭、長時間工作、全心全意為公司奉獻的態度曾被視為理所當然,也讓日本成為「過勞死」一詞的發源地。時至今日,Z世代勞動人口在心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

根據日本2023年一項調查,「未來不想當主管」的受訪者占絕大多數,成為社會主流意見;有72.2%表示,比起工作更重視私生活。雖然30歲以上族群依舊選擇「工作優先」,但二十多歲年輕人有46.9%選擇「私生活優先」,幾乎占一半。

在今年4月針對20至59歲在職人員的最新調查,44.5%受訪者認為自己正在「無聲辭職」。依年齡層區分,二十多歲的比例最高,達46.7%,可見「無聲辭職」的概念正在Z世代中傳播。

只想做被交代的工作 反感下班後聚餐文化

「無聲辭職」的特徵包括只做被交代的工作,拒絕為公司犧牲奉獻;儘量避免與同事之間複雜的人際互動;不接受上司或顧客的不合理要求;減少加班,重視使用有薪假的權利等。

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職場聚餐」文化,也受到Z世代排斥。在許多公司文化中,這類聚會帶有上下階級色彩,要注意倒酒、分菜等禮儀,且常被視為下屬的任務。雖然許多人仍認為「酒精是最有效的社交潤滑劑,在日本職場生活中,喝酒聚會幾乎不可或缺」;但隨著疫情時代到來,這類聚會不得不喊卡。

根據「東京商工調查」在2024年的調查,有舉辦忘年會(年末聚會)或新年會的企業僅59.6%,比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近20個百分點,顯示雖然防疫措施大多結束,聚餐活動仍未完全恢復,原因包括「員工感到反感」等。這類聚會「令人覺得工作時間延長」、「分不清工作與私生活的界線」,有違Z世代的價值觀。

汽車不是生活必需品 「情緒性消費」促進經濟

消費方面,由於Z世代處在資訊飽和的環境中,在網路上可以輕鬆查到使用評價與心得,加上如今的商品普遍品質高、差異性小,價格、功能性以及品牌本身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消費者在選擇時,第一印象就變得格外重要,更重視商品或服務背後的故事或價值觀,進而出現「情緒性消費(エモ消費)」。

エモい(情緒化的)一詞來自英文emotional,用來形容那些無法用言語形容、深深打動內心深處的特別情感,因為入選三省堂辭典編輯者選出的「2016年度新詞」而廣為人知。

「情緒性消費」的特色在於出自「快樂」、「期待」、「懷舊」、「共鳴感」等正面情感而帶來的消費行為,能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是最大特色。例如,到知名甜點店打卡上傳Instagram、慶祝「推し」(喜歡的偶像、藝人、動漫角色等)的生日、使用底片相機拍復古照、到古著店尋寶等。


▲舉辦活動支持自己的偶像,「推し市場」是日本重要的消費形式。(Metamorworks/Shutterstock.com)

熱衷「推し活」(以各種方式支持自己喜愛的對象,也就是「推し」的活動總稱)也是Z世代的一大特色。

消費經濟分析師渡邊廣明推估,日本「推し市場」金流規模達3兆5,000億日圓(約新台幣7,342億元)。雖然不是生活必需,但在促進經濟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的消費形式。

相較之下,2024年針對Z世代的調查顯示,住在東京都的年輕人超過五成自覺對買汽車的興趣減退,住在城市以外地區的也有超過三成。

汽車在Z世代心目中稱不上生活必需品,反倒寧可在給予心靈滿足的「推し」上頭花錢,當代年輕人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中央2025/7月 第199期

本文摘錄自‎

「過勞死」到「無聲辭職」日本職場文化大轉變

全球中央

2025/7月 第1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