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喘 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
主動脈瓣就像心臟的大門口,一旦門打不開,血液就沒辦法順利的供應全身所需。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隨著年紀增長,盛行率也逐年上升,7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4%會有中度以上的主動脈瓣狹窄問題,患者會覺得體力下降、活動喘吁吁,病因主要是瓣膜的退化,如同機械零件用久了會逐漸衰退。
文/林書毅
微創導管置換手術 解決氣喘困擾
主動脈瓣就像心臟的大門口,一旦門打不開,血液就沒辦法順利的供應全身所需。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隨著年紀增長,盛行率也逐年上升,7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4%會有中度以上的主動脈瓣狹窄問題,患者會覺得體力下降、活動喘吁吁,病因主要是瓣膜的退化,如同機械零件用久了會逐漸衰退。
目前的治療方式唯有開胸進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或是採微創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早期因為仍屬自費,因此黃奶奶曾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氣球擴張術(BAV)」緩解不適症狀,但此術式效果持久度有限,近日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決「不動就喘、一動更喘」的困擾。
團隊在術前會針對病人進行各項詳細的評估,包含高層次電腦斷層以評估病人整體的血管結構是否適合術式的進行,評估的重點包含:周邊血管的大小以及有無病變、腹主動脈的彎曲度以及內徑、主動脈弓的鈣化程度、主動脈根部的立體結構等。
由於每個人的血管結構和共病都不相同,心臟內科與心臟血管外科、麻醉科會舉行團隊會議,術前住院會再進行一次訪視與麻醉評估。
手術當天,黃奶奶採用的是不插管的全身麻醉,消毒完成之後心臟內外團隊開始進行超音波引導的鼠蹊部穿刺,之後全程在經食道超音波的輔助之下順利完成瓣膜的置放,過程不到2個小時,術後使用血管內止血器直接微創式地閉合血管傷口,因此患者回到加護病房之後身上只留下二側鼠蹊部的針孔。
手術結束後當天,黃奶奶已經可以正常進食,次日轉至普通病房並下床活動,出院前進行的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原本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心臟產生的高度壓力差,在術後已完全恢復正常。
臨床上發現,民眾普遍對外科手術的恐懼心理比較強烈,也有不少病人因為擔心開刀風險高,而延誤治療。以黃奶奶的例子來說,年齡不會是手術的門檻,與醫師充分溝通,尋求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改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