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X心理學:陪你走過人生撞牆期

心理師與占星師同樣在處理「人的狀態」與「人生困惑」。心理諮商著重協助當事人認識自我,發掘改變契機;占星則透過星盤解讀,幫助當事人覺察自身特質及其與世界連結時引發的影響。

撰文/蔡翊楦


圖片/ Freepik

為什麼人衰的時候總想求神問卜?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打翻咖啡、喝水嗆到;出門發現沒帶手機;衝到公車站,目送公車開走;進辦公室發現電腦死當;想吃的餐廳沒開;主管遷怒對你咆哮;終於下班回家卻踩到黃金⋯⋯。

如果這種做什麼都不順的情境成為日常的風景,我相信,在心情糟到極點的狀態下,你一定會想問問老天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

這時,尋求神明的幫助、尋求各種算命術數的協助,很自然地成為最直覺的解決之道。與其說是迷信或想改變什麼,不如說是想搞懂自己到底究竟發生什麼事?若能找到問題的源頭,甚至讓它不再發生,不但得以緩解焦慮不安,也能減少自我懷疑的情緒。

畢竟,這世界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生活的不安感也越來越多。

心理學與占星學:兩條通往自我理解的路

心理學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能解讀人們的行為模式,透過理解帶來安撫的效益。而占星學1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它能為混沌的人生帶來秩序感,從中找到解釋和方向。

◆心理師與占星師:皆在處理「人的狀態」與「人生困惑」

心理諮商工作著重在協助當事人找到自我,並從中挖掘可能的改變機會,進而達到更好的未來發展。占星師則透過星盤的解讀,協助當事人覺知自我特質,以及與世界連結時引發的影響。

尤其是受到榮格概念影響的心理占星學,更關注於個人特性的探索。

「心理占星師大都認為本命盤是人類精神領域的『地圖』(map)。而且,這張地圖首先描述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和感知結構,其次才是外在世界發生的事件。」2

「占星學與心理學是兩種不同的理解生命以及個人內在活動的途徑。」3

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兩者,都在試圖回答—「我是誰」、「我該去哪裡」的困惑。

◆心理學強調行為動機的解釋,占星學則著重內在輪廓的描繪

人類多半想要知道自己為何這樣想?他人為何那樣做?

因此,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衍生出許多理論來解釋人們的行為動機,例如依附理論、認知模式、氣質差異等,期能透過一個論點來理解人我異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認識自己,進而重新建構自我,是一個具科學性、系統性的方式。

但若不採用傳統的宿命觀點進行詮釋,而選擇以現代占星師的方式來解讀命盤,彙整代表自我認同的太陽星座、代表情緒表現的月亮星座、及代表人格面具的上升星座等概念而勾勒出的相貌,卻可能更為立體與鮮明。

◆星盤像一本「自我」使用說明書

舉例來說,一個沒有自信、渴望獲得他人肯定和讚許的當事人,時常在人際關係中渴望自己獲得他人的大力讚賞,若未達成這樣的效果,就會陷入自我貶抑的狀態,不斷地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在占星師協助詮釋星盤後,發現自己是一個「太陽落在獅子座」,且「月亮落在處女座」的人,因而在行為模式上,會出現「自我認同感需藉他人的肯定來強化」,同時「內在自我常呈現完美主義或過度要求」的狀態。

這種宛如開啟內在地圖的解讀方式,得以讓人在面對低潮時,對自我多一份理解與體諒。尤其在難以解釋的困境中,賦予自己一種安心感,進而減輕焦慮並緩和自責。

人生發展階段的共通性

占星學的運用方式除了前述的本命星盤解讀外,還有探索「行運」的部分。對命(本命)與運(運勢)相互牽連的狀況進行探求,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理。

許多心理學家曾針對生涯發展提出觀點,皆談及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須面對各異的困難議題,而這些與占星學所談的行運發展不謀而合。

◆土星回歸與三十而立:從壓力中蛻變

在占星學中,土星象徵「磨難」與「限制」的能量,挑戰與壓力會在其所處宮位(意指某個生命領域)發生。「回歸」則代表從出生時的星座開始算起,走完12個星座、回到原點的時間點,也就是黃道12宮走完一圈的概念。

2年半走一個星座的土星,走完12個星座得花上約29年左右。因此,當事人在處於28至30歲的年紀時,因為已歷經12個生命領域的學習,在即將開展新的一圈時,會出現明顯的壓力感。正向發展的話會因責任感和穩定度提升,得以進一步確認生涯方向並逐步前進。若逃避不想面對,則可能產生無法長大、無法負責的卡關狀態。

孔子曾提及「三十而立」,認定30歲和成熟與否有緊密的相關性。在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處於青年早期(20至40歲,但30歲為核心點)階段時,對親密與孤立的發展有所探究。Super在生涯發展理論中,談及30歲因職涯瓶頸而引發自我懷疑。

上述論點對「成年責任」的描繪,皆與土星回歸的論點相符。

◆天王星對沖與中年危機:人生的急轉彎

在占星學中,天王星象徵「創新」、「改革」與「不穩定」的能量,改變或突破的情況會在其所處宮位發生。因為不穩定度高,容易產生突發且劇烈的改變,逼迫個體面對意料之外的震撼彈。

天王星停留在一個星座的時間大約7年左右,走完半圈(6個星座)約莫需要42年。因此,當事人在40至42歲左右時,會因為行運的天王星與本命的天王星產生對立的力量(占星學的「對沖」意指兩股力量處於拔河狀態),產生突如其來的拉扯與改變。

突然被房東收回房子、突然被資遣、突然因伴侶(或自己)不想繼續而離婚、突然離職去創業、突然想放下一切重新做選擇,或突然以不同以往的模式過日子⋯⋯,都是在此行運中可能會產生的激烈改變。

正向發展會因突破和更新的力量,產生自我覺醒與重塑的轉折,甚至因此找到並活出真我風采。但若逃避或不想反思,則可能演變成逃離、混亂或迷失的狀態,無法讓危機成為轉化的可能助力。

孔子曾提及「四十不惑」,認為人在40歲時因人生經歷而開始有判斷力,不再迷惑。Eri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人處於中年期(40至65歲)階段時,會對自我產生具生產力或停滯不前的懷疑。Super也在生涯發展理論中,提出40歲後需重新定位自我職涯重心,否則將陷入焦慮和迷惘的危機。

榮格甚至形容中年是「生命的午後」,認為人們在此時開始轉向探索內在,成為「個體化歷程」的開端。

除了天王星的行運,占星學亦提及土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運在中年時的影響,這種強烈的自我轉變需求,讓人重新撰寫人生劇本。這也與上述所談及的「中年危機」相呼應。

◆人生撞牆期—節奏變化的掌握

在人生發展的歷程中,各個階段的挑戰不一。無論是心理學或占星學的論述,都讓我們看見「這一切其實是個過程」。若能在混亂中建立對於自我狀態的理解與次序感,就能避免過度自責或倉促行事,也勢必能減少無謂的心理負擔。

占星學的價值—不是準確度,而是怎麼用

占星學的價值並不只在於給現世明牌的生存法則,而是藉著占星學進入中國哲人所說「明心見性」,與西方哲人所說「了解自我」的精神殿堂。4

無論是解析本命或行運,占星學所提供的是一種「看懂」的方法。看懂自己、看懂別人、看懂這世界的節奏起伏。甚至能夠在這樣的探索歷程中,引發對話的可能性,提醒你:「你還可以怎麼思考自己?」

人們在接觸占星學時,總是渴求獲得準確度,或急切地想找到問題的解答。然而,準不準確?問題怎麼解套?這些答案本來就取決在自己。

星盤是一種工具,如何閱讀這個說明書?如何詮釋和看見它所想傳達的?才是關鍵所在。

當我們能意識到這些經歷,都是人生某個階段的挑戰;當我們能夠知道現在只是生命旅程的一個轉折;我們就能對自己寬容一點。不用再以焦慮的態度面對困擾,不用再以「衰」的眼光認定自己。

透過這樣的理解,就有機會回歸到認識自己與照顧自己的路徑上,安心地接住自己的混亂。就算現在卡關,也只是人生旅程的轉場,而你正走在成長的路上。

蔡翊楦
自由接案的諮商心理師,身兼「想破頭音樂創作團體」的女主唱與作詞人,熱愛占星學、創作與運動。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5/7月 第571期

本文摘錄自‎

〈腦科學密碼〉占星X心理學:陪你走過人生撞牆期

張老師月刊

2025/7月 第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