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本期特別邀請「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與「泛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處長、前食品工業發展所資深研究員黃三龍博士,帶我們一覽蔬食飲食,如何在現代生活的飲食習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文字林玠芷/攝影吳尚鴻、謝佩穎 Q 蔬食和素食的差別 蔬食 強調植物性原型食物的飲食方式 盡量不食用動物性來源
素食 全/純素 蛋素:可食蛋製品 奶素:可食奶製品 奶蛋素:可食奶蛋製品 植物五辛素:可食五辛:蔥、蒜、韭、蕎及興渠 海鮮素或魚素:可食海鮮或魚類
Q 多吃蔬食是否會有蛋白質不足問題? A 無論何種飲食習慣,都需要均衡的營養和分量,若覺得蛋白質不足可以補充豆類或豆製品。植物肉也是蛋白質攝取的選項之一,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可烹飪成各式菜色,如打拋豬、厚切菲力等
Q 蔬食理念與傳統素食文化? A 蔬食的理念與風尚於全世界流行,除因多攝取五榖根莖和各式蔬菜、水果有益健康,意識面也涵蓋了環境永續與動物權等議題,臺灣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蔬食行列。除了原本就有許多人因宗教信仰選擇吃素,或祭祀飲食等需求,臺灣長年來也發展出許多素食食品,如素肉、素雞、素火腿和素鮑魚等。蔬食與素食的發展各有來歷,某種程度上可謂殊途同歸。

▲(左)植物肉可以碎肉或絞肉製成泰式打拋豬料理。(右)素雞是祭祀時常見替代原本三牲的供品之一。
Q 蔬食與環保的關聯? A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糧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約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可見飲食選擇對周遭環境也有重要影響。大部分植物性食物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遠比動物性食物低,甚至落差可達十倍以上。若有更多人選用季節蔬食與在地食材,還能減少更多包裝、運輸、儲存等成本,更能達到減碳的效果。
Q 素食食品是否有認證標章? A 國際標章如歐洲素食者認證、英國素食社會認證等,要求成品與原料除了蜂蜜、奶與蛋,不可含有任何動物性成分,亦無進行動物實驗;美國純素認證、義大利純素認證等,要求原料和成品不含有動物成分,且無進行動物實驗;臺灣則有CAS標章中的「素食製品」相關規範,申請檢驗通過後,可授權使用,食品外包裝也多會完整標示全素、蛋奶素等,民間亦有如「台灣素食推廣協會」推出之素食產品認證。近年活躍發展的植物肉多數會有潔淨標章*、無麩質認證或有機認證。 *Cleanlabel,檢驗符合八大不添加之潔淨標準原則。

▲(左)多使用在地蔬果,可減少運輸里程造成的碳排放。(右)「綠.蔬食評鑑指南」兩年舉辦一次,有不同星級標準。
Q 蔬/素食餐廳是否有可參考的推薦指南? A 如同典型餐廳有「必比登推薦」或「米其林指南」,蔬╲素食愛好者,可參考「臺灣米其林指南素食餐廳推薦」,以及有蔬食米其林之稱的「綠・蔬食評鑑指南*」─以一般人也能享受的蔬食為出發點,透過餐食專業代表,風味觀察家及永續理念推動者等專業人士,以一般食客身分支付餐點費用進行祕密評比,分為三星、二星、一星。 *前身為臺灣首次出現以蔬食為主題評鑑的「豐蔬食FVT評鑑指南」,於二○二一年初次舉辦,二○二三年開始交由綠色公益基金會主辦並改名。
Q 除了大型餐廳,還有哪些方便的蔬食選擇? A 除了蔬/素食餐廳,也可參考市面超商推出的蔬食系列,如7-ELEVEN的「天素地蔬」,常與米其林綠星餐廳合作推出特色蔬食;全家便利商店的「植覺生活」,擁有多元蔬食選擇;大賣場如家樂福、全聯等也有線上或實體蔬/素食食品推薦…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蔬食指南 日日蔬食 飲食的另一種方式
鄉間小路
2025/7月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