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住關係》豪宅、三代宅逐步退出主流
文/馬自明、鄭郁萌 攝影/楊文財 更小的房子、更高的公設比。聽起來很反差,但,它可能成為未來房屋市場的主流之一。原因無他,壯世代對居住關係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以前,大家期待三代同堂的豪宅,但現在的壯世代尋求獨立,但不要孤獨,在想住哪裡之前,他們的居住關係會先思索:我要跟誰住?
選擇一》跟好朋友合建一起住
互助但不互擾、理念相投各自過日子 六十一歲的建築師姜樂靜,她選擇和另外五位好友,在南投草屯的山腰上,一起合建三棟房。 他們合建地點離高鐵車程不算遠,附近有市場,也能叫得到計程車跟Uber。每一棟房造價約一千萬元至一千六百萬元,有多扇落地窗,看出去是山與樹,無法看到鄰居室內,可是吆喝一聲,就可走到隔壁的好友家聚餐。 「我們看似各自過著日子,但知道需要的時候,好友一直都在,」姜樂靜說。與好友合建,如同一場超長途旅行,關鍵在彼此信任、不計較,他們三戶至今住了五年,互相照應但不打擾,從未吵過架。 這種合建的選擇須盡早規畫,且合建需要自建地,需要申請執照,他們從買地、繪圖、申請建照到完工,整整花了五年。因為合建有各種細節、瑣事需要溝通,有理念相近,能不厭其煩的好友才適合。 你不一定要自己蓋房,選擇你所愛的城市長宿、退休,一樣能過得舒適。
▲新的壯世代喜歡和朋友一起聚會、在陽台喝咖啡、享受生活,但結束後,又能各自回家,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選擇二》跟伴侶在異地城市長宿
適隨遇而安且愛旅行、結識各地好友 景文科技大學人文暨設計學院院長顏建賢,過往工作主要在台北、台中兩地教書,但六十五歲的他,明年退休後,將搬到台東長宿。他年輕時就研究休閒觀光產業,大江南北跑,結識各地朋友,幾十年下來,發現自己最喜歡台東。 「你的朋友決定你與這個城市的距離,」顏建賢表示,他在台東的朋友最多、最熟,閒來有人可以泡茶聊天。他台東住的地點不偏遠,離醫院車程二十分鐘以內,若想看海,或到山林健行,也不過開車半小時左右。 這是他多重評估後的結果:孩子已經長大,不須操煩,而和妻子選擇一起移居退休,原因不只在於台東環境舒適、朋友多,而且房價、物價都相對台北市便宜。顏建賢指出,長宿休閒有其條件:例如喜歡旅行、探險,和伴侶關係好,能入鄉隨俗等。 郵輪也是種選擇,《紐約郵報》曾報導,有老夫妻搭郵輪養老,吃住兼遊玩,年花費不過新台幣百萬元,比養老院便宜。選擇三》住社區或園區型養生村
廣結好鄰居、社交與醫療都不缺 如果朋友稀少,也不願離開熟悉的都市生活,養生村或許是另一種落腳的居住方式。目前全台至少十五家養生村,從北到南都有,包括長庚、台糖、新光集團、老牌電器大廠聲寶都紛紛投入興建,目前總房間數約三千八百多間房,接下來可再成長約兩成左右。 年約七十歲的周阿姨就選在她老家台中終老。她七年前喪偶,歷經憂鬱、低潮,後來,她選擇住在位於台中市區附近的「共生宅」,月租金約四萬元。 共生宅離捷運不遠,走路十分鐘內,這裡除了供壯世代居住外,也有旅館、社區活動場地等設施,且週一到週五都有安排團體課,學烘焙、或上編織課等,讓住在這裡的他們可以認識新朋友。 「年紀大了,最怕的就是早上五點半起床,周圍安靜的聲音,」她雖然自己住一間房,但走出房門,就能跟同年齡層、同時間起床的鄰居打招呼,聽到他們的聲音,就不會孤獨。 不過,周阿姨堅持不和兩位兒子同住,就算來探望,也幫他們安排旅館住,「我們世代不一樣、作息也不同,住在一起會有摩擦。」 旗下有合勤健康共生宅的合勤健康董事長李柏憲指出,對抗孤獨感是現在壯世代面臨的課題。「為什麼要住到共生宅,因為自己的房子太舊,甚至沒電梯、也沒什麼人跟你互動,會覺得孤獨,」他表示,共生宅因位在市區,又可和周圍社區居民互動,消弭他們的孤獨感。 壯世代外出和朋友相聚,回到家裡,就是自己的空間,連夫妻相處也是如此,甚至會分兩張小床睡,不驚擾彼此。 除社區型的養生村外,還有離市中心較遠、環境較為寬闊優美的養生園區,例如林口長庚養生村,以及新竹關西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