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年齡只是參考,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實際能力。」 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都不同,不應該只用年齡來衡量他們的能力。孩子的發展是多層次的,認知、覺察、語言表達等能力可能不同步,因此,與其用「這個年紀應該會做什麼」來評斷孩子,不如根據他們的實際狀況來給予適當的引導。 了解孩子的發展節奏 黃郁珊心理師指出:「一個4、5歲的孩子,能力可能還未發展到4、5歲的階段。」這很正常,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不同,有些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比較快,有些則在動作發展或情緒理解上更成熟。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趨勢,而不是僅僅依照年齡來設定標準。 情緒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 有些孩子平時很會說話,但當情緒上來時,卻變得無法表達,這並不是故意的。當情緒強烈時,大腦某些功能會暫時受影響,使孩子無法像平常一樣順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在激動時說不出話,家長可以耐心等候,或者幫助他們用其他方式表達,例如透過簡單的選擇題來引導:「你是覺得生氣,還是覺得委屈?」 家長的態度影響孩子的反應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非常敏感,當家長或老師的語氣嚴肅、表情緊繃,孩子很容易變得更緊張,更難開口表達自己的感受。相反地,當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時,他們會更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調整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比單純要求他們「應該要怎樣」更有效。
3 「聰明的孩子、敏感的孩子情緒比較容易失控。」 黃郁珊心理師表示,其實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因為不同成長階段都有他們會在意的事情。然而,某些性格特質的孩子確實比較容易情緒波動。 聰明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更高 聰明的孩子觀察力強、思考多,對自己的期待也高。當發現自己能力還沒達到理想標準時,容易感到挫折和沮喪,甚至因此情緒失控。他可能對細節特別講究,一點小錯誤就會讓他們氣餒或發脾氣,例如畫畫塗出線、積木搭不好就直接推倒不玩了。 敏感的孩子,對外界刺激反應大 敏感的孩子對環境和他人的反應特別敏銳,即使是微小的變化也可能讓他們覺得像發生大事一樣。他可能會因為聲音太吵、衣服太刺、氣味不對等外在刺激而不安,甚至突然情緒爆發。如果他們同時表達能力很好,可能會變成「抱怨王」,整天抱怨不舒服、太熱、太癢等等。如果表達能力較弱,則可能透過鬧彆扭或哭鬧來表達不安與不適。 理解孩子的特質,幫助他們穩定情緒! 對聰明的孩子:幫助他們理解「做不到沒關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減少因為過高期待而產生的挫折感。 對敏感的孩子:提前預告環境變化,或者給予適當的舒適選擇,幫助他們適應外界刺激。 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慢慢學會調整情緒,他們就能更自在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4 「孩子在不斷成長,但家長可能沒有跟著成長。」 很多爸媽看到孩子的情緒突然變化,會覺得「這是我認識的孩子嗎?」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一直在成長,而我們可能沒跟上腳步,還停留在過去對孩子的印象。 孩子的需求與關注點不斷變化 孩子在不同階段在意的事情會逐漸進化,從簡單的需求到複雜的想法。例如,小時候,他們對穿什麼都不介意,但長大後,開始關心同學流行什麼衣服、鞋子,甚至重視自己的穿搭。 他們的世界變大了,需求和期待也隨之改變,這不是「孩子變難搞」,而是他們正在發展自我意識。 家長需要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 不要用過去的標準去要求現在的孩子,而是試著理解他們的新想法。當家長願意調整自己,適應孩子的變化,不僅能減少衝突,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支持,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6 「家長要先安撫自己,才能幫助孩子冷靜。」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黃郁珊心理師提醒,因為你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 先冷靜,才能做出對的反應 當我們冷靜下來後,才有辦法理性思考:「現在最好的做法是什麼?」如果家長情緒激動,很可能會忘記自己平常和孩子討論過的應對方式,或是用錯誤的方法來安撫,結果讓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失控。 先觀察,再同理 家長的情緒穩定,才能更清楚地辨識孩子的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如果我們自己都處於焦慮或憤怒狀態,可能會錯誤解讀孩子的情緒,比如直接說:「你又在生氣了!」但其實,孩子可能不是在生氣,而是感到挫折、不安,或需要幫助。 家長的情緒管理,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會觀察並學習我們如何處理情緒,如果我們能夠在激動時先讓自己穩定下來,他們也能從中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開始情緒失控時,先提醒自己:「我要先冷靜,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家長能夠做到這點,孩子也會跟著變得更穩定…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