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裡看似正常,卻早已斷訊的隱形危機

「人造衛星人類」:職場裡看似正常,卻早已斷訊的隱形危機


在職場中,你或許覺得自己「不是不努力,只是提不起勁」,卻不明白這正是身心在悄悄示警。真正讓人持續前行的,不只是責任或薪水,而是被理解、被看見,以及持續獲得能量的「連結」。

撰文/邱春蘭 圖片/ Freepik


小測驗:你是「人造衛星人類」嗎?

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先來做個自我檢測,看看自己是否已經陷入「自動駕駛」的狀態:

請誠實回答以下 5 題,【是】或【否】:

1. 我常常覺得每天的工作只是「照程序完成」,沒有太多投入感?

2. 很久沒有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或驕傲?

3. 下班後即使休息,也覺得精力恢復得很慢?

4. 我和同事或主管的互動,只剩下「必要的溝通」?

5. 我偶爾會想:「如果明天不用上班,好像也沒什麼差別」?

如果你有 3 題以上回答「是」,或許你正逐漸成為「人造衛星人類」,帶著這個覺察,我們一起往下看,理解這種狀態的成因與解方。

從人造衛星談起

在太空中,一顆人造衛星如果順利進入軌道,就能依靠慣性和重力,安靜地繞行地球。它不需要太多推進力,也不需要每天調整,只要不偏離軌道,就能持續存在。然而,當一顆衛星失去聯繫,即使它還在軌道上轉動,也已經無法再傳回任何訊號。它離地球太遠,沒有回應,沒有人能再確認它的狀態。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也像衛星一樣,只是安靜地「運行」而不再傳送訊號,那會是什麼感覺?這正好呼應當代職場的一種現象:越來越多人外表看似正常,仍準時打卡、如期交付工作,但內心早已「斷訊」。這些人被形容為「人造衛星人類」,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先覺察它,然後找回自己的訊號。

什麼是「人造衛星人類」?

「人造衛星人類」並不是懶惰或不上進,而是一種長期能量耗損後的生存方式。他們大致有三個特徵:

1. 靠慣性生存:每天依舊準時上班、完成任務,卻已經失去了熱情與動力。

2. 隱形耗損:長期承受壓力,讓身心進入「低電量模式」,表面看起來平穩,但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彈性與活力。

3. 訊號斷聯:與內在動機斷線,對組織、同事或工作成就感沒有太多連結,彷彿啟動了自動駕駛般地過日子。

這裡想提醒你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有時會覺得「我不是不努力,只是提不起勁」,請不要責怪自己,這其實是身心在用一種安靜的方式保護自己。我們需要先理解它,才能找到恢復的方法。

為什麼會變成人造衛星人類?

在心理學中,當人長期面對壓力或消耗卻得不到休息時,身心往往就會啟動一種「靜默生存策略」。這種策略雖能幫助我們暫時維持表面的穩定,但代價是逐漸失去活力與感受。久而久之,我們雖然還能繼續上班、完成任務,卻再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存在感」和「動能」。這並不是偷懶,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就像人造衛星失去訊號後,還能繞行一段時間,但裡面早已空洞無聲。

實例故事:小林的職場日常

小林是一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剛入職時,他充滿熱情,每個專案都想做到最好。但隨著時間過去,工作量越來越大,他幾乎每天加班,連假日也在回覆訊息。他總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卻一撐就是好幾年。

直到某天早晨,小林在通勤途中突然暈眩倒下,被送醫後才知道是長期過勞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那一刻,他才驚覺,自己早就成了一顆「人造衛星」—表面上仍在軌道上運轉,但內心早已與自我和生活斷了連結。

這個故事並不是特例,而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縮影。它提醒我們:如果只靠慣性過日子,終有一天,身體或心靈會用更激烈的方式讓我們停下來。

小提醒:你也可以從每天 5 分鐘開始,問問自己—今天做了什麼讓我感覺好一些的小事?這些看來微小的改變,可以幫助我們慢慢地恢復「訊號」。

如何辨識自己是否逐漸漂離「重力場」?

我們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檢視自己:

1. 上班的心情:是否常常覺得自己「自動駕駛」,日子過得麻木?

2. 對工作的感受:是否很久沒有感受到成就感或期待?

3. 身心狀態:是否常覺得疲倦、失眠,或是情緒低落卻說不上原因?

4. 人際互動:是否與同事互動變少,對溝通感到冷漠或不耐煩?

如果以上狀況經常出現,就可能代表自己正逐漸成為「人造衛星人類」。

什麼才是真正維持我們運行的力量?

靠慣性工作只能撐一時,真正能讓人持續前行的,是「連結」與「能量補給」。

• 連結:指的是我們與自我價值、組織目標、同事關係之間的連結。當人能夠感覺到「我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我不是孤單的」,那麼動力就能恢復。

• 能量補給:指的是我們如何在工作之外得到休息與支持。像是運動、興趣活動、親友陪伴,甚至是專業的心理支持,都是幫助自己補充能量的重要方式。

企業能做些什麼?

1. 在企業中,員工的身心狀態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創造力與留任意願。若企業忽視「人造衛星人類」的存在,長遠來看,代價會很大。那麼企業要做些什麼,來避免員工陷入「人造衛星狀態」呢? 以下提供幾個方向:建立能量補給站:提供心理健康資源,例如員工協助方案(EAP)、心理講座與諮詢管道,讓員工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2. 營造連結感:主管要定期與員工交流,不只是談績效,更要理解員工的處境,讓他們感受到被看見。

3. 創造有意義的軌道:幫助員工理解自己的工作如何與公司的願景相連結,避免只是為了交差而努力。

4. 給予彈性與支持:提供彈性工時、休假機制,或推廣健康生活文化,減少長期耗損。

員工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除了企業的支持,每個人也可以練習一些方法,幫助自己不至於完全「斷訊」:

1. 小動作補能量: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例如散步、深呼吸、或寫下三件感恩的事。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也能慢慢恢復能量。

2. 建立支持網絡:和朋友、同事或家人聊聊,不需要談大道理,只要有人聽你說話,就能減少孤單感。

3. 檢視生活重心:試著問自己:「除了工作,還有什麼能讓我感到活著?」找到生活裡的小確幸,讓你不再只靠慣性活著。

4. 勇於尋求幫助:當感覺壓力過大時,勇敢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求助不是軟弱,而是聰明的自我照顧。

5. 身心運動:嘗試每週安排 2–3 次運動,例如快走、瑜伽、伸展或慢跑,不必激烈,只要能讓身體動起來,釋放壓力。

6. 呼吸與正念練習:每天 5–10 分鐘,閉上眼睛,專注呼吸或做簡單正念練習,幫助自己回到當下,減少焦慮。

7. 規劃休息儀式:下班後給自己一個「切換儀式」,例如泡杯茶、聽音樂、寫日記,明確區分工作與生活。

8. 設定小目標:把大任務拆成小步驟,每完成一個就給自己肯定,逐步恢復動力與成就感。

9. 創造愉悅時光:安排每週至少一次自己喜歡的活動,例如閱讀、畫畫、看電影或與朋友聚會,讓生活有期待感。

10. 數位斷訊:定時遠離手機和郵件通知,給自己專屬空間,讓大腦休息,減少被資訊轟炸的疲憊感。

小提醒:自我照顧不必一次做完所有方法。先挑選 1–2 個方法開始,每天持續,就能慢慢感受到內在能量回流。

結語:不該只是孤單繞行

在浩瀚的職場宇宙裡,我們不該只是孤單繞行的衛星。靠著慣性前進或許能短暫維持,但長期下來,會讓人失去自我、失去方向。真正能讓人持續前行的,不只是責任或薪水,而是被理解、被看見,以及持續帶來能量補給的「連結」。

對企業來說,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不只是成本,而是一種投資。對個人來說,覺察並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是一種責任。當我們開始願意彼此連結,工作不再只是為了生存,而能轉化為一種真正的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5/11月 第575期

本文摘錄自‎

職場裡看似正常,卻早已斷訊的隱形危機

張老師月刊

2025/11月 第5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