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營養嗎?埋4大健康隱憂

若含黏稠劑、色素、脂肪等添加物 吃多增心血管風險

陳詩婷╱康寧醫院營養師


▲植物肉富含膳食纖維,油脂量較低、標榜零膽固醇,但鈉含量較高,不宜過度攝取。 圖/123RF

蔬食「植物肉」料理逐漸普及。在速食店、超市或便利商店等商場,都能輕鬆購買到用植物肉製成的各類料理。不過,光用植物性蛋白質並無法做成口感、外觀近似真肉的食物,所以植物肉得額外添加其他成分,如黏稠劑、色素、脂肪等添加物,若是過量攝取,容易造成身體負擔,恐有4大健康隱憂。

1.黏(增)稠劑:易消化不良或腹脹

植物肉是由豌豆蛋白、大豆蛋白或小麥蛋白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以不同比率製成的加工品。因植物蛋白沒有黏稠度,必須額外添加黏稠劑幫助塑形,包括馬鈴薯澱粉、羧甲基纖維素鈉、玉米澱粉、小麥粉、海藻膠、玉米糖膠等,來保持植物肉的形狀,並增加體積與重量。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添加增稠劑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腸胃道的刺激或不舒服,尤其有腸道過敏、消化不良的人,不要過量攝取。

2.植物性油脂:引起血脂、膽固醇過高

為了模仿肉類滑潤的口感,植物肉常會添加沙拉油、大豆油、玉米油、棕櫚油、椰子油等油脂,以增加香氣與濕潤度。調查發現,100克市售植物肉漢堡,飽和脂肪含量高達7.1克,若過量攝取,易阻塞血管,造成肥胖。此外,沙拉油、大豆油及玉米油,屬於omega-6脂肪酸含量高,且非常容易氧化的油脂,過量攝取容易造成身體發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人工色素:造成過敏、過動

植物蛋白的顏色通常是灰灰白白的,若要像真正的肉類,得添加色素,如人工紅色色素、藍色色素或黃色色素,都經常使用在植物肉的製程。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會出現過敏、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自制力差等問題。建議選擇由天然來源色素製成的植物肉,例如甜菜根、紅麴等取代人工色素,可以吃得更健康。

4.鈉含量過高:引發高血壓、腎臟病等

調查發現,一塊約100克的牛肉,鈉含量為75毫克,不過一塊同樣重量的植物肉,鈉含量卻高達300多毫克,長期攝取,易引起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因為植物肉為了口感口味更好,常會添加醋酸鈉、檸檬酸鈉,以及鹽、味精、胡椒、醬油、香料等調味料製成,使得植物肉的鈉含量較高,因此提高高血壓、腎臟病、水腫等風險。

如何挑選較健康的植物肉?

植物肉提供了優質蛋白質來源、膳食纖維,且零膽固醇,相較於動物性蛋白及傳統素肉,的確是有優勢。但因植物肉屬於超加工食品,選購留意4原則,對身體較無負擔。

1 脂肪來源:選擇飽和脂肪含量低的植物肉尤佳。

2 鈉含量:選擇鈉含量較低的產品。若購買到鈉含量高的產品,注意烹煮時不額外加鹽等調味料,避免鈉攝取過量。

3 調味料來源:選擇天然色素如甜菜跟、紅麴等,以及天然黏稠劑如天然果膠、小麥粉、燕麥粉等製成的植物肉。

4 烹調手法:植物肉大都以植物油製成,高溫烹煮易氧化,建議烹調手法應避免高溫煎炸… 閱讀完整內容
聯合報 20251117

本文摘錄自‎

聯合報 20251117

由 聯合報 20251117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