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一起泡茶彈琴、開車兜風、夏日打西瓜
位於日本千葉縣的「石井家」打破傳統照護模式,這裡沒有照顧與被照顧之分、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大家相互幫忙,根據自己的節奏,像家人一般生活。 撰文‧陳禹蓁 從京成本線實籾站步行約二十分,兩層樓高、看起來與一般民宅沒有太大區別的米白色建築,是照護機構「石井家」。這裡住戶以高齡失智者為主,廚房裡,有女性在準備料理和清洗餐具;在客廳,有爺爺奶奶泡茶聊天,還有外籍員工與小孩參與其中;一旁也有人偕同爺爺奶奶彈奏鋼琴。 目前使用石井家服務的長輩為四十五人,其中十二人為長住。照服員、護理師、個管師等加起來也約四十五人,採排班制。兩層樓民宅為舊式日本建築,由榻榻米地板與木質隔間組成,一樓是辦公場所,二樓才是長輩活動的空間。 創辦人石井英壽說:「這裡沒有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概念,大家共同生活、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彼此幫助。」像社區般,所有人共生共存。 儘管長輩身體狀況隨疾病或年紀有所衰退,石井家強調每個人都能做出貢獻:九十多歲老奶奶在飯前協助整理、將筷子依顏色分類成對,飯後再協助擦拭洗好的碗筷。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他人,還是一種活動大腦和筋骨的復健。 如常生活 入秋露營、冬天搗麻糬 石井家強調以使用者的需求為中心,並尊重每一位長輩。面對行為失控、不聽他人使喚的長輩,石井不謾罵也不制止。如果遇到吵著要回家的長輩,石井往往試著轉移對方注意力,譬如開車載長輩出門兜風,哄著他們「我們再一下就可以回家囉!」採訪當下,石井就一度要求中斷,先去送一位使用日照服務的爺爺回家,並溫暖問候在門口迎接爺爺的家屬。 距離石井家車程二十分鐘,石井還打造一間具有江戶時代風格、長八十公尺的建築「五十二間緣側」(緣側指長廊),別具特色的設計在二○二三年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大賞。石井笑著說:「我想打造一個即使年老、罹患失智症、身體行動不便時,也能保持自我、舒適生活的地方。」 長條狀的建築設有咖啡廳、工作室、起居室、泡澡池等,這裡對所有人開放,小孩子能在庭院玩耍、媽媽可以帶孩子在玻璃窗畫畫,工作人員能帶小孩或愛犬來上班,還能看到唐氏症孩子與長輩互動玩耍。 曾實地拜訪石井家、長期耕耘高齡照護議題的銀享全球創辦人蔡昕伶表示,「石井家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如常生活』。」儘管身有病痛,這裡的人還是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樂趣。 石井家每年根據不同季節慶典,舉辦五花八門的活動,夏天有水槍大賽、流水麵活動、打西瓜,秋天露營,冬天搗麻糬,這些活動都是經過石井特別設計,不分老少,即使失智者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石井家很擅長營造好玩的氛圍,在這裡有吃的、有玩的,自然人家就會想參與。」蔡昕伶說道。 現在石井正在為了建造停車場整伐竹林,他在臉書發布活動訊息,邀請社區鄰里共同參與。從開業至今,石井不忘保持與鄰里接觸,有空時還會去附近小學做導護,讓大家更了解石井家在做什麼。 石井家曾有一位肢體狀態衰弱的奶奶,入住一些時日後情況好轉,石井說:「來的時候只能坐在輪椅上,之後卻能站起來走路!」蔡昕伶認為,石井家不分老幼身分共同生活的環境,讓老者產生「想要互動的能力」,有助於老者恢復身體機能。 打造這個夢幻般的照護機構並不容易,一開始資金籌集困難、銀行貸款一波三折,加上新冠疫情引發木材短缺和價格飆漲,工地一度停擺。直到石井發起群眾募資,獲得一七四人支持,募得二二○萬日圓,才度過危機。服務靈活 長輩可來用餐或短住 在日本, 像石井家這樣的照護機構,仰賴介護報酬、使用者費用以及部分捐款收入來維持營運。日本《介護保險法》,提供介護機構、使用者補助,介護服務者的收費會因使用者本人是否符合介護補助資格而有所差異。以日照服務為例來說,石井家對領有補助的使用者,一日收費約為一千六百日圓,而未符合補助資格者,收費一日為五千日圓。 日本的《介護保險法》在二○○○年上路之初,僅有住宿型長照機構,為舒緩大量等待入住的人數,自○六年起推動社區式照護服務模式,鬆綁法規、開放非社福法人機構可申請。全名為「宅老所石井家」的石井家,地處民宅,營造家庭式氛圍,便是屬於社區照護體系中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 小規模多機能特色是結合夜間照護、失智日間照顧等服務,不規定既定的時間或使用次數,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靈活調整。例如長輩可以僅在中午前來用餐,由照服員提醒用藥,身體狀況允許時也可出門購物或散步;如果子女出差或其他原因無法在夜間照顧長輩,還能安排短期住宿服務。 日本《介護保險法》雖然鬆綁,依舊趕不上照服量能的龐大需求,而且照護機構發生違背患者本身意願的行為也不在少數。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二一年的高齡者虐待件數高達七三九件,受害者為一三六六人,通報件數為二三九○件,為歷史新高。 高齡虐待,包含照護員對高齡者的身體虐待、長時間置之不理的疏忽照顧等。在二一年全部虐待案件中,有二四.三%涉及將高齡者捆綁於輪椅或床上的身體拘束。 綜觀整體照護現場,因擔心失智長輩夜晚徘徊而迷路,或其他自傷傷人舉動,而限制高齡者自由的情況並不罕見。像石井家這樣,照護人力相對充足,對於居住者不實施身體拘束,夜晚不鎖門的照護機構,仍不普遍。 「失智海嘯」席捲全球,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組織統計,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全球失智症人口超過五五○○萬人。如何與失智症和諧共處、一起面對餘後人生的需求日益升高。 全世界都在持續摸索,如何讓失智長輩能在如家一般的環境度過餘生。石井說:「我的願望是希望大家能一直笑著就好了。」守護長輩笑容的背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荷蘭失智村 入住者用藥、情緒都改善了
除了日本,各國也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失智症患者需求,維持其生活品質的新興照護模式。位於荷蘭西北部韋斯普、2009年成立的霍格威(Hogeweyk)是全球第一個失智村,占地1.5萬平方公尺(約4537坪),有250位照服員照顧188位「無法居家照顧」的重度失智患者,標榜維持「正常日常生活」。 這裡設有超市、餐廳、咖啡館、劇院等,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照服員扮演園丁、郵差、收銀員、服務員等角色,失智居民能參與日常活動,正常地逛超市、看電影⋯⋯。直到有患者離世,霍格威才會空出新的名額,因此並不是每個想住進來的都有空床。 政府是霍格威的主要資金來源,以一位患者每年8萬歐元的金額補助霍格威,入住者則依所得繳付不同費用,每月最多負擔2400歐元;此外居民在咖啡館、理髮店的消費,也是霍格威收入之一。 英國劍橋大學在2020年的研究曾指出,失智村的照護模式能減少失智症患者的用藥需求,住民的焦慮不安情緒也會因為溫馨的居住環境有效降低。 霍格威工作人員曾接受訪談表示,與傳統療養院相比,入住霍格威的長輩用藥量比較少、飲食也更健康。在可以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維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下,這些嚴重失智症患者甚至很少會退化至臥床,即使臥床,通常也已經是往生前幾天。可見,提供一個舒適的團體生活環境,能讓失智者免於纏綿病榻終老。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