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努力3小時的文字工。雜誌編輯出身,過勞辭職後自由工作,減速生活,以寫作與編輯為生。 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老人,都是不得不服老。上次我發現自己身體老了,是在河濱慢跑時想全力衝刺,結果還沒用出全力就感覺身體快要跌倒──年輕人不要笑,等你在某個冬天早上醒來時,腳踩下床突然感覺膝蓋一陣痠軟,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等等,你會說,雖然身體老化無可奈何,但我們可以保持年輕的心啊!沒錯,但我發現自己連心理都變老的瞬間,就是在麥當勞點餐機(這項偉大的新科技)之前。 我發現自己很難從選單中找到想吃的東西(只好快速按了一份套餐),對於如何結帳也沒有把握(即使有LINE Pay 綁信用卡還是會擔心,如果條碼刷失敗會重複扣款2 次嗎),接下來的取餐流程更感到陌生(其實就是看號碼等,但第一次還真有點手足無措呢),以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櫃台人員叫我回去用點餐機,我就乾脆走出門口換一家吃。 自己陷入困境時才想起,家裡電視換機上盒的時候,我還笑我媽不會用新遙控器呢,她手機卡住跟我求救,我也是一臉不耐煩:「這麼簡單都講過幾次了怎麼還不會?」現在自己反倒是逃避新科技的那個人。世事輪迴果然報應不爽。 關於老人面對新科技的困難,有許多切入點,最不需要就是抱怨和情緒勒索。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一篇文(看我還在用臉書就知道是老人了),討論麥當勞點餐機讓多少阿公、阿嬤家卡在面前,想求助櫃檯人員,卻被要求只能用機器點餐,使得撰文者點完餐後,忍不住充當店員幫在排隊的老人家點按,救完一位又一位;結論是這一帶常有老人來幫孫子買麥當勞,他們如此無助,服務業的本質難道不是多一點人情味嗎?
活到老如何學到老?5大關卡剖析
劉揚銘
每天只努力3小時的文字工。雜誌編輯出身,過勞辭職後自由工作,減速生活,以寫作與編輯為生。 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老人,都是不得不服老。上次我發現自己身體老了,是在河濱慢跑時想全力衝刺,結果還沒用出全力就感覺身體快要跌倒──年輕人不要笑,等你在某個冬天早上醒來時,腳踩下床突然感覺膝蓋一陣痠軟,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等等,你會說,雖然身體老化無可奈何,但我們可以保持年輕的心啊!沒錯,但我發現自己連心理都變老的瞬間,就是在麥當勞點餐機(這項偉大的新科技)之前。 我發現自己很難從選單中找到想吃的東西(只好快速按了一份套餐),對於如何結帳也沒有把握(即使有LINE Pay 綁信用卡還是會擔心,如果條碼刷失敗會重複扣款2 次嗎),接下來的取餐流程更感到陌生(其實就是看號碼等,但第一次還真有點手足無措呢),以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櫃台人員叫我回去用點餐機,我就乾脆走出門口換一家吃。 自己陷入困境時才想起,家裡電視換機上盒的時候,我還笑我媽不會用新遙控器呢,她手機卡住跟我求救,我也是一臉不耐煩:「這麼簡單都講過幾次了怎麼還不會?」現在自己反倒是逃避新科技的那個人。世事輪迴果然報應不爽。 關於老人面對新科技的困難,有許多切入點,最不需要就是抱怨和情緒勒索。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一篇文(看我還在用臉書就知道是老人了),討論麥當勞點餐機讓多少阿公、阿嬤家卡在面前,想求助櫃檯人員,卻被要求只能用機器點餐,使得撰文者點完餐後,忍不住充當店員幫在排隊的老人家點按,救完一位又一位;結論是這一帶常有老人來幫孫子買麥當勞,他們如此無助,服務業的本質難道不是多一點人情味嗎?
新科技沒那麼難!別變情緒勒索魔人
我在想,比起訴諸人情味,叫孫子們自己來買麥當勞會不會更快,還能買回家孝敬阿公、阿嬤享天倫之樂?畢竟有回我在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場合,問大家使用點餐機是否曾感覺困擾?結果答案呈現一面倒,異口同聲對我說:「不用和店員講話真是太輕鬆!」只有我這種老人堅持不掃QR Code 而想找店員點餐,都沒想到店員可一點也不想跟我說話。此外,我教自己媽媽用手機都不講人情味了,難道還指望時薪打工人員很有耐心地教會我媽(以及我本人)使用點餐機?太不切實際了吧。
痛定思痛,發現自己面對新科技開始出現困難,還從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 走到接受(acceptance)的悲傷五步驟,我決定遠離抱怨和情緒勒索,好好研究老人(我自己)為何學不會新科技,以及改善的可能性。當然,這不是一份嚴謹的學術整理,只是基於個人困擾、蒐集資料後的小小歸納。
長輩圖效應,「朋友都在用」必然跟風
我把自己面對新科技的困擾彙整為5 個方面:主觀的意願、客觀的困難、生理的退化(這個面向在本身老化之前完全沒有注意到)、心理的憂慮,以及成本的考量。
第1 點是「主觀的意願」:在經典的「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中,一種新技術出現,使用者首先要感受到「易用性」與「有用性」,才會產生想使用的動機,化成實際的「使用行為」,最終養成「系統使用」的習慣。如果沒有主動想用,當然不會接受新科技。個人經驗中,人際影響很關鍵,如果家人、朋友都在用、傳LINE 就可以跟大家聯絡,無論幾歲的老人都能很快學會傳LINE ──還會設定不同群組搞小圈圈,並在製作早安圖的技術上展開軍備競賽呢。反過來說,若是認為「用這個又沒好處」、「我現在這樣很好,不需要這些新功能」,接受新科技就非常困難。
在這裡不怕丟臉的坦承,我是寫稿這周才開始學著用Discord,還不是因為半夜睡不著,突然好想聽朋友聊天內容(他們早就在用Discord),問了半天才得到邀請連結加入頻道,但目前還沒聽到聲音⋯⋯,雖然很快就產生困難,但基於「想聽朋友講話」的動力,肯定會想辦法搞懂。
這也就帶出了第2 點「客觀的困難」:有句名言是「任何35 歲以後的發明,都是違反自然秩序的東西。」足夠進步的科技都跟魔法沒兩樣,青春期接觸的事物可以自然學會,因為我們和這些科技一起長大,但對年紀愈大的人來說,新科技愈難適應。舉例來說,在手機和平板裡代表「回到上一步」的折返箭頭符號,或是代表「刪除」的垃圾桶圖案,對我來說是反射動作,但對某些長輩來說,可能是無法理解的介面,連要刪除一張照片都不知道怎麼做。
因為缺乏必要知識,或是不了解科技背後運作的原理,讓新科技變得難以操作,比如家裡新換了藍牙喇叭,為什麼不能接一條線到電視就好,還要確認有沒有配對成功這麼複雜呢?類比式的開關很直覺簡單,為什麼要變成一層層的選單,搞得我根本不知道這個開關在哪一層呢?更何況每更新作業系統一次,按鈕的位置又變得有點不一樣,這次好不容易學會的點餐機,下次去的時候介面又更新了一次,愈不常去就愈不會用。
良好的介面與服務流程設計,是降低客觀困難的方法,但仍有極限,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逐漸產生第3 點「生理的退化」:比如現在我一收到文字檔案,首先就是把顯示比率開到150%,並心想這麼小的字誰看得到?明明還是菜鳥編輯時,100%的顯示比率一點障礙也沒有。
人的視力從40 歲開始退化,其他如聽力、記憶力也不例外。教長輩用手機時,你會覺得他反應也太慢,然而有些時候可能真的「看不到」你說的選項在哪裡;或許明明努力記得的流程,等你一離開他又忘記。甚至隨著年紀變老,手指皮膚也會產生變化,有可能導致在平板螢幕的觸控變得不靈敏。各種生理狀況的退化,在我親身經歷前的確無法理解,但在開始退化後,又已經是無法逆轉的每下愈況了。
於是進入第4 點「心理的憂慮面向」:因為生理退化愈來愈不靈敏,開始覺得自己很笨,每次接觸更新的科技產品,就更擔心學不會變得更笨,這是對自己失去信心的負面循環。學習過程中挫敗、沮喪,久而久之裹足不前,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也有面對新科技產品的未知恐懼,由於必要知識的不足(在「客觀的困難」提過),擔心胡亂操作會把東西弄壞,「這個按下去會不會當機?」「這個下一步是不是就要付錢?」因為不確定出錯的代價,乾脆停在這一步比較保險,回想小時候學習新東西,都是在錯誤中摸索學得最快,一旦產生未知的恐懼,不敢隨便「玩弄」新科技產品,學習過程自然也會停滯下來。
還有另一種心理憂慮是關於資料與隱私的安全性,「要我註冊,是不是資料都被拿走了?」「要填信用卡號碼,會不會被盜刷?」不了解個資的保護方法,不確定各種資訊會被流傳到哪些地方,也是對新科技的一種阻礙。
長保正向心態,別一味「打老人牌」
最後還有一層,五、成本的考量:「如果一個東西沒壞,就別修理它。」如果這個東西我現在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升級新科技?(如此又可循環到第一點的主觀意願)畢竟新產品得花錢買;當轉換的成本大於預期效用,停在原處也不是不能理解。
再次不怕丟臉地坦承,我光是努力嘗試用銀行App 進行「無卡提款」,就經歷過密碼輸入錯誤(不知道錯誤幾次會鎖卡所以不敢繼續,未知的恐懼),終於重新設定(原來無卡密碼和提款密碼不能一樣),之後卻又忘記無卡提款密碼(記憶力衰退和自信心低落),覺得以後乾脆帶提款卡去ATM 領錢就好(懷疑學習成本這麼高,效益在哪),最後終於因為出門跑步想買豆花身上又沒帶錢,覺得必須把這個功能學起來,刻意練習無卡提款大約5 次後,才終於記下整個流程,成為科技接受模型裡的「系統使用者」⋯⋯。這份辛酸血淚,讓老人家拉下臉來委屈地向人求助,接受新科技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喔。
時至今日,我依然沒用過Tinder 交友、沒叫過UberEat 或FoodPanda 外送,也沒有試過當紅的人工智慧ChatGPT,還是在掙扎學習Discord,如此寫一篇「老人為何學不會新科技」感覺正好。仔細想想,是不是每一種新科技都有其必要?使用後真的會讓生活變好嗎?的確是可以繼續思考的主題,我認為人到了一個年紀後,從外在繽紛世界轉為專注內心、簡化生活是必要的,慢慢被時代淘汰也沒有不可以。
然而,為了不成為討厭的老人,面對以上科技難關請保持正向心理,不要自暴自棄說「我老了,不用學這個」,也別愛面子又老羞成怒,一出錯就情緒勒索說社會沒人情味,假借「機器很冰冷,還是人有溫度」的名義,其實根本懶得學,只想得到免費服務,以為打出一張老人卡,別人就要把你服侍到妥妥貼貼,真的,敬謝不敏。
閱讀完整內容
每天只努力3小時的文字工。雜誌編輯出身,過勞辭職後自由工作,減速生活,以寫作與編輯為生。 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老人,都是不得不服老。上次我發現自己身體老了,是在河濱慢跑時想全力衝刺,結果還沒用出全力就感覺身體快要跌倒──年輕人不要笑,等你在某個冬天早上醒來時,腳踩下床突然感覺膝蓋一陣痠軟,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等等,你會說,雖然身體老化無可奈何,但我們可以保持年輕的心啊!沒錯,但我發現自己連心理都變老的瞬間,就是在麥當勞點餐機(這項偉大的新科技)之前。 我發現自己很難從選單中找到想吃的東西(只好快速按了一份套餐),對於如何結帳也沒有把握(即使有LINE Pay 綁信用卡還是會擔心,如果條碼刷失敗會重複扣款2 次嗎),接下來的取餐流程更感到陌生(其實就是看號碼等,但第一次還真有點手足無措呢),以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櫃台人員叫我回去用點餐機,我就乾脆走出門口換一家吃。 自己陷入困境時才想起,家裡電視換機上盒的時候,我還笑我媽不會用新遙控器呢,她手機卡住跟我求救,我也是一臉不耐煩:「這麼簡單都講過幾次了怎麼還不會?」現在自己反倒是逃避新科技的那個人。世事輪迴果然報應不爽。 關於老人面對新科技的困難,有許多切入點,最不需要就是抱怨和情緒勒索。前不久在臉書看到一篇文(看我還在用臉書就知道是老人了),討論麥當勞點餐機讓多少阿公、阿嬤家卡在面前,想求助櫃檯人員,卻被要求只能用機器點餐,使得撰文者點完餐後,忍不住充當店員幫在排隊的老人家點按,救完一位又一位;結論是這一帶常有老人來幫孫子買麥當勞,他們如此無助,服務業的本質難道不是多一點人情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