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安全怎麼影響房價?專家教你判斷安全溢價


在台灣,房地產始終是重要的資產配置選項。黃金地段、便利交通、豪華公設,或是未來捷運的增值潛力,這些「看得見」的價值,往往主導了我們的購屋決策。然而,有一項「看不見」的價值,正悄悄地成為房價的關鍵驅動力,那就是─建築結構安全。

特別近年地震頻繁,大眾對於居住安全意識大幅提升,開始意識到房產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能帶來多少租金或增值,更在於它能否在危難時刻保障生命與財產。一個結構安全、耐震性能優越的房子,不僅能提供安心感,更能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市場價值上,形成一種難以取代的「安全溢價」。

「建築物最怕的是地震一來,安全結構才是保命的關鍵。」發哥(戴雲發)提醒民眾,不應忽略房屋結構安全對建築物未來保值重要性。所謂「安全溢價」,是指在其他條件相似前提下,擁有更好安全結構、耐震設計及施工品質的房屋,在市場價格上往往會比缺乏這些條件的同類產品高出一些些,買方願意多付這筆錢,不動產估值提高,銀行願意多貸,保險公司也會認同安全好品質建築風險更低。

結構安全直接與間接影響房價的雙重機制

結構安全對房價的直接影響:

1.風險溢酬(Risk Premium):一個結構不安全的房子,其潛在的風險成本遠高於一般房產,例如發生地震時,可能面臨結構受損、需要修繕費用,甚至成為危樓的風險。在市場上,這種高風險的資產會被要求更高的風險溢酬,導致其市場價值低於結構安全好品質的房產。

2.折舊率:房子的結構安全與其「房屋壽命」息息相關。一般來說,結構穩固、品質優良的建築,其使用年限較長,房產價值更能持久保值。

反之,結構不佳的房子,可能在十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就出現裂縫、滲水等問題,導致房產價值快速下跌。

結構安全對房價的間接影響:

1.建商品牌效應:採用系統化結構

工法的建商,會因為其對品質的堅持而建立起良好的品牌聲譽,這種信譽會轉化為市場上的信任,「耐震、安全」的品牌形象,在地震帶的台灣也因此具備更高的市場認同度。

2.再售價值(Resale Value):在中古屋市場,結構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目。有明確的結構安全認證(如耐震標章、系統化工法、預鑄工法等),在議價時更具優勢。

傳統建築施工工法高度仰賴現場工人手工綁紮鋼筋,目前營建業缺工缺料,因現場人的變數不易控管施工品質,例如鋼筋未按照規定的設計圖說施工綁紮,梁柱鋼筋的彎鉤角度、搭接長度不足等,這些細節若稍有瑕疵,都會成為建築結構安全的弱點。

而系統化施工工法,正是為了優化傳統RC、SRC無法控管品質的困擾而生,其核心精神是從源頭把關施工品質,針對建築物中每一個容易裂漏水及因地震搖晃導致破壞的關鍵部位,在工廠以標準化、系統化的方式先預製加工成一根一體成型的鋼筋系統,如同迴紋針一根鋼絲彎折的概念,在工地現場工人只需要簡單套裝綁紮即可完成,改善缺工及品質無法確保的問題,同時可將建築內部看不到的結構安全品質完全透明化給社會大眾檢視,確實做到設計者要求的耐震標準,從源頭開始為建築安全把關。


▲「傳統工法(左圖)」柱箍繫筋組件眾多,綁紮繁複,施工品質控管不易,疏漏時造成耐震圍束力不足。「Alfa Safe系統化工法(右圖)」一根鋼筋到底一體式系統柱箍,輕鬆綁紮,施工品質精準確實、強化柱核心圍束,抗震韌性較傳統柱鋼筋大幅提升,有效確保建築安全

這種系統化工法產生的成本增加有限,但降低施工風險,也提供一種可量化的品質保證,包括顧及前端的施工品質、終端建物完成後的品質保證以及後端使用者的居住安全,達到施工安全、品質安全、居住安全之三安一體的前提下,就如同為其結構安全貼上品質標籤,讓消費者在購屋時能有更明確的依據,這正是「安全溢價」的具體來源。

隨著消費者意識提升與建築技術進步,結構安全正從一個「加分項」,轉變為一個「必備項」,甚至是一個新的房價護城河。買房不應只看到房子的表面價值,更應深入了解其內部的結構安全,不僅是為居住者買一份安心,更是在為自己的資產創造一份長期且穩固的「安全溢價」… 閱讀完整內容
理財周刊2025/8月 第1303期

本文摘錄自‎

發哥好宅─結構安全怎麼影響房價?專家教你判斷安全溢價

理財周刊

2025/8月 第13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