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竹籟文創執行長賴彥池帶領工匠團隊打造台中花博「竹跡館」;2019年桃園農業博覽會「五腳亭」竹建築裝置藝術,讓民眾認識竹藝空靈之美。他更積極研發竹炭衍生產品,利用生物炭達到減碳功能,並使用竹醋液製作炭晶皂,讓民眾每一次洗手清潔都與環境共好、更好。
文/張名榕 圖片提供/李政樵、達志影像 資料來源/竹籟文創
▲五腳亭
▲竹跡館
提起竹籟文創執行長賴彥池,多數人或許覺得陌生。不過,提起台中花博館的竹跡館、桃園農業博覽會五腳亭、新北市蝴蝶公園、花蓮富里羅山社區步道等人氣景點,背後都能看到賴彥池與其團隊的身影。
以台中花博的「竹跡館」為例,是由竹籟文創團隊與「坐設計事務所」(ZUO Studio)陳羿冲建築師等攜手打造。
這座裝置藝術,使用來自南投竹山的在地竹材,以350根孟宗竹與3萬片竹篾設計而成,活用竹編技藝大面積揮灑、層層疊疊、竹材縱橫交錯,織出高達10公尺。高低起伏的造型猶如山脈般昂然雄偉,蘊含「節節高升」的吉祥寓意,更呈現出匠人的精巧手藝與竹子的強大韌性。
民眾置身其中,光從縫隙間灑落成點點光影;風自縫隙穿梭自如,宛若漫步在清涼的竹林中般通體舒暢。
同時,在環保永續設計思維下,採用生態設計以竹子取代混凝土,減碳13,000公斤,一舉入圍2018年的世界建築獎(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WAF),是當年台灣唯一入圍的建築。
除此之外,賴彥池改變傳統工藝師現場製作的形式,以模組化設計,便利拆卸和重新組裝,也更方便保養,並結合地方創生共好精神,在建造期間所有的竹材、車輛、運用、五金配件、工藝師,皆來自竹山地區,創造1,800人次的工作機會。
「竹」夢成真
捨高薪繼承竹藝阿甘
竹跡館廣受各界好評,讓賴彥池一戰成名,當時的他帶領竹工藝師團隊計算結構、設計模組,在短短4個月內完成作品。但很難想像在幾年前,他還是個對竹子一竅不通的私人飛機管家,只因不捨父親年事已高、後繼無人,決定回南投協助家業,沒想到一待就是好幾年。
翻開台灣的竹產業歷程,可分為1946年以前竹細工人才培育期(竹細工是指竹材經前後處理後細劈成篾,再編成器物的技術如竹花籃等);1947至1969年竹工藝產業發展期,以及1970至1986年竹工業產業發展期等階段。
賴彥池的父親是知名竹工藝師賴進益先生,欣逢竹材產銷黃金時期,光是竹山地區超過500家業者,他不僅見證南投竹業起高樓,也見證它樓塌。
「我父親不忍竹山傳統文化消逝,10數年來散盡家財重返竹山的榮景,卻都鎩羽而歸,他對竹工藝推廣精神,使他獲得竹藝阿甘的稱號。」他說。
2016年,賴彥池返家深入了解產業後,情勢比父親當年更為艱難。「我看不到任何機會,竹產業沒有出口也沒有內需,用SWOT分析來看全部都是劣勢。」賴彥池苦笑著說。
儘管如此,賴彥池抱持著要進廚房就不要怕熱的心態,他獨排眾議,除提供完善的勞健保員工權益,同時要求團隊定期開會、討論,建立完善的企業管理機制,將竹籟文創的發展重心,從小型的竹編日常用品轉為大型裝置藝術,種種創新改革,挑戰過往的傳統做法。
「竹跡館使用大量的竹當作建材,同時帶來地方的就業機會。這種作品多一點,才能夠真正將產業支撐起來。」賴彥池說,隨後他又與桃園農業博覽會合作,製作入口意象「五腳亭」,堅固美觀的竹編挺過強颱侵襲,展現竹子作為建材的韌性與耐力,使外界印象深刻。眼見竹工藝逐漸受到各界關注,賴彥池心中欣喜不已,其中包括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
▲竹籟文創執行長賴彥池在外壯遊10餘年,回家鄉繼承竹工藝,透過技術升級,以模組化設計加上管理,更迎合永續潮流,讓竹藝由藝術產業變成健康產業。
▲賴彥池將竹工藝發揚光大,作品成為人氣景點。圖為新北市的蝴蝶公園。
▲竹籟文創善用在地竹子,強調共融設計嘉惠當地居民,圖為竹構公車亭,具耐風設計,也能減少地球二氧化碳。
綠色生態設計
「竹炭能美」洗去碳足跡
「羅山村種植超過60公頃的竹林,這裡曾經是國內主要斗笠生產基地,但面對產業變化及人口外移,竹林早已荒廢。」賴彥池說道。
為了振興產業,羅山社區與公部門合作,建置一套全台最大的社區型竹炭設備,要為竹產業找出方向。賴彥池跟團隊受羅山社區之邀,教導村民原竹應用的技術,透過實作清洗、取竹,並將工藝師口耳相傳的「輪口編」和「亂編法」加以傳承。除此之外,竹籟文創也在7天之內,在花蓮地區完成可以抵擋16級以上陣風、第一座符合「耐風設計規範」的竹構候車亭。
正當賴彥池興致勃勃計畫下一步時,沒想到一場新冠疫情(COVID-19),將好不容易窺見曙光的竹產業,再度打回原形。
疫情來勢洶洶,戶外活動全喊卡,裝置藝術的需求歸零,竹籟文創的業績也隨之重挫,隨著團隊人數日漸減少,賴彥池開始重新檢視竹籟文創的商業模式,「我知道2C的重要性,但一直找不到好的著力點,我應該要像生產飛機一樣,不再自己做每個零件,而是向外採購,與其他專業人士合作找商機。」賴彥池說。
於是,他與工研院聯手,以花蓮的桂竹為原料,採綠色生態設計工法,生產生物炭與天然竹醋液,同時與擅長研發植物萃取的生技公司合作,將竹醋液結合牛樟芝萃取、珍珠萃取、精油等成分做成天然「炭晶皂」,成立「竹炭能美」品牌。將竹的應用推廣到日常生活,從工藝美學走入健康美學,未來還規劃生產洗碗精、洗衣精等,搶攻龐大的清潔用品市場。
竹見永續
洗手洗去碳足跡
「這是一款能節能減碳的香皂,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竹醋液與竹生物炭,生物炭對地球環境好處多多。」賴彥池指出,竹子具有卓越的固碳能力,一根桂竹可以固定6.2公斤的二氧化碳,孟宗竹更能固定高達29.6公斤的二氧化碳,比木頭的固碳能力更高。製作竹產品時,1公斤的竹炭可以儲存3公斤的二氧化碳,只要生產越多香皂,就能生產越多竹炭,進而固定更多二氧化碳,更能減少碳排放量。
此外,生物炭具有酸鹼中和與吸附雜質的功能,可以調節酸鹼值,改良農田土壤,生物炭還能應用於畜牧產業,如果在飼養家畜的飼料中添加少量生物炭,可以減少牛羊豬隻因放屁產生的甲烷排放,同樣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環保減碳的目的。
賴彥池補充,炭晶皂工廠以工研院的「機械窯」取代傳統窯製造竹炭,可以精準計算生產過程中的耗電量與碳排放量。反之,也可以計算生產竹炭過程中,減少的二氧化碳量,提供完整的碳足跡數據報告,因應未來以「永續」為發展核心的市場需求。
▲受到疫情衝擊,竹籟文創的戶外裝置生意一落千丈,賴彥池則重新思考商業模式,透過綠色生態設計開發竹醋液及手洗皂,卡位永續商機。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綠色生態設計竹見永續 洗手也能洗去碳足跡
能力雜誌
2024/11月 第82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