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大地震前的台灣建築 傑出建築師 郭俊沛剖析孰優孰劣
文☉謝平平 台灣歷史400年,歷經荷治、清領、日治等不同時期,建築樣式相當多樣,惟因政權更迭,老建築也隨之消逝,難以留存。《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後,直到近20年,維護古蹟的觀念才逐漸普及。2023年榮獲「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的郭俊沛,從事台灣多項重要古蹟、歷史建物的維修,如:鹿港龍山寺、苗栗通霄神社、彰化成美公堂、台中刑務所官舍群、南投童木生診所等,對清領、日治時代建築都有相當研究;他比較不同時期的建築構築方式,提出相當理性的說明。

▲苗栗通霄神社,建於1937 年。交通部觀光署提供
傳統建築遇震 斗拱搖晃消能 台灣曾經的「四大名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台南吳園,如今僅有霧峰林宅、板橋林家花園較為完整。梁啟超赴台時,曾為霧峰林家花園所驚嘆,「傳語王孫應好住,海隅景物勝中州」的詩921 大地震前的台灣建築句足證當年富甲一方的林家,興建宅門大院自不會手軟,除有大花廳戲台,建材更以上等肖楠為主;無奈遇到921 大地震,造成八成倒塌(現已修復完成重新開放)。

▲霧峰林家大花廳戲台,1894 年左右完成,於921 大地震傾倒,現已重新開放。Adobe Stock
郭俊沛表示,雖然木構造讓人感覺親切舒適,讀者勿對古蹟的結構性能有過度的「幻想」。首先,在純天然建材為主的年代裡,建材多半具有「吸水」的特性,下雨過後,建材表面的水分可再慢慢蒸發晒乾,因此連綿數日的小雨造成建築的危害並不比傾盆大雨傷害性小,而地震也能清楚看到傳統建築的弱項所在。 傳統建築屋頂布滿剪黏、泥塑、屋脊等,相當沉重,斗拱設計除可承重,地震來臨時,整棟建築「搖頭晃腦」,卻能透過斗拱快速消能;唯因傳統建築「頭重腳輕」,又缺乏地基,柱子「放」在柱珠上,如同一張桌子不會倒,但若桌腳損壞,桌子免不了倒塌,「柱珠雖可協助木柱防水,但本身並沒有抗震能力。」此亦說明為何許多傳統建築不敵強震來襲。

▲郭俊沛熟悉清領、日治時代建築,在2023 年榮獲建築師最高榮譽「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陳恒芳攝影
日治時代的「高科技廠房」 日本在治台前四十年左右,因不敵列強進逼,只得結束二百多年的鎖國時期,開放通商口岸,並因此推動「明治維新」,除了飲食、服飾,建築也日漸西化,例如「洋小屋」屋架系統以木材搭配西式TRUSS 桁架系統,與傳統日式建築的「和小屋」不同,但後者也逐漸在榫卯之外,使用金屬扣件。 台灣在當時也興建了許多日式建築,包括很少人注意到的穀倉。 「台中州田中農業倉庫」屋架橫跨18公尺,與傳統民宅相較,屬於大型構造;特別是倉庫型穀倉還必須考慮散熱設計,即上有窗戶、中有通風管、下設通風氣孔。郭俊沛表示,收進來的稻穀會散發熱氣,加上粉塵,溫度升高就可能發生意外,「降溫,是穀倉建築的重要條件。」運用了許多物理知識的穀倉,在當時可說就是「高科技廠房」。 日治時期養成的工班在二戰後,依然活躍了數十年,如中部早期的銀行宿舍擁有西式明亮大窗,抬頭一望,卻是日式「和小屋」屋架系統。
郭俊沛指出,西式建築將採光視為公共衛生的一環,而閩南式建築則因牆體砌磚,窗戶開口極小,避免成為地震來時的破口,「日式建築以木構架作為主要結構,因此窗戶面積比中式傳統建築更大。」 日治時代,帶進了「和洋混合」建築,1980 年代以後,此種混合式建築逐漸消失,「你算算,民國34 年到70 年,如果匠師在二戰後是40 歲,經歷36 年,他也做到76歲了,就退休了。」 學校缺乏匠師工藝教學,當這批師傅退休後,西式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成了主流。
鋼筋混凝土建築 非因地震而興起 台灣多山,森林覆蓋面積約為六成,紅磚建築、鋼筋混凝土在日治時代屬於豪宅領域,如今放眼望去,台灣清一色為鋼筋混凝土建築,郭俊沛認為,此與二戰後的備戰氣氛有極大關係,「地下室」在現今建築法規中,仍被稱為「防空避難空間」,堅固更是營建系統的第一要求,因此,鋼筋混凝土成了第一選項。 但在921 大地震中,有數萬戶房屋全倒,郭俊沛直言,有可能是建材老化、地質過軟未改善等等;人為因素則可能是結構設計不佳或未按圖施工,倒塌的學校即是如此,「除有短柱效應,我們看到很多箍筋若有似無,或是亂放一通。」 他強調,建築物的倒塌並不能歸結為單一原因,也絕非只有一種堅固的建築系統。

▲閒暇時,郭俊沛自行實驗不同彩繪顏料的效果。謝平平攝影
蓋好屋 優先了解建材 如果,童話中的「三隻小豬」請他當建築顧問,郭俊沛說,豬大哥、豬二哥不需學習豬小弟,只用磚頭造屋,因為稻草、蘆葦都可是建材,甚至在台灣還能找到鋪設稻草屋頂的古蹟,「植物纖維可有較佳的防水與保溫能力,許多歷史建築的土牆是以米糠、稻草梗來補強泥土結構力。」 郭俊沛表示,木構、紅磚、鋼筋混凝土、鋼構都是不同的營建系統,無需比拚,不同材料在不同環境下,都有各自長處,「你要去觀察,才能讓材料發揮很好。」 但若在目前的營建環境下,綜合耐震與後續維護條件而言,他認為,民眾自是以選擇鋼筋混凝土為主。但可惜的是,民眾對鋼筋混凝土建築的維護觀念仍相當陌生;木構造建築若維護得宜,其耐用年限甚至可超越鋼筋混凝土建築。 而7 月底的豪大雨讓嘉義與台南多處建築、溫室、老宅倒成一片,甚至屋頂都飛得無影無蹤。郭俊沛建議,以修漏水為先,「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補,漏水處會越來越大。」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921大地震前的台灣建築:傑出建築師郭俊沛剖析孰優孰劣
看雜誌
2025/9月 第27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