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基本資料
海拔:408公尺
步道長度:約700公尺
健行時間:來回約1小時
比鄰於礦場間的歲月通道
從祈堂老街一路往上,蜿蜒曲折,沿路掛著幾許紅燈籠,襯映著以木材及黑紅磚瓦築構而成的高低宅邸;走過礦工食堂、金水茶坊,早年金瓜石居民的生活樣貌歷歷在目,彷彿穿越了階梯小巷,便能抵達懷有日式風情的過往。
越過一段樓梯,來到橫跨時代的日式驛站——輕便台車道,修整過後的鐵軌就位在木棧道旁,重現當年運輸金礦的軌跡,長長的鐵軌分隔著行人徒步區和前往金瓜石神社的步道,也將新、舊時代的遺址散落其中。
其實從入口處到神社的路並不長,腳程快的話或許來回也只需半個鐘頭,然而沿途的景色卻會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望向生氣蓬勃的草木與稀疏人煙形成對比,感受這個村落隱身在樹林裡的靜謐。
遺落在山海交界的神秘小徑 金瓜石/神社步道
撰文/張紫翎 攝影/邱之聖、侯乃瑄
明治30年,金瓜石礦山事業開創之初,由於土匪出沒頻繁、礦場從業員人心不穩,為了安定民心,便在金瓜石本山東端建造了第一代金瓜石神社,周邊設置守護獸狛犬、銅牛、水手舍等。昭和12年,第二代神社在原地上進行重建與擴苑,新建的本殿、拜殿和鳥居,皆為「神明造」的建築風格,外苑則建有兩座參道鳥居,和兩兩一組的石燈籠,是當時日本人位在礦山的信仰指標。
金瓜石神社的特別之處,在其有別於台灣的神社建材,以預鑄混凝土,和洗石子面層作為建造。雖然在二次大戰遭到破壞後,神社遺址僅剩兩座幡旗座及鳥居基座,但如今的殘影卻也留給後人更多神秘和嚮往,走過層層石階與小徑,一窺金瓜石那些年的歷史記憶。
與茶壺山相互凝視的神社
當參道石燈籠陸續出現時,目的地已近在轉角處。攀登至頂,巨大的石製鳥居映入眼簾,清澄的藍天白雲作為背景,陽光穿越樹葉縫隙間捎來盎然氣息,儼然看不出超過百年的歷史痕跡。
踏進鳥居,昔日的拜殿如今僅存列柱一字排開,卻不失高聳眼前的滂薄氣勢。許多石座上都刻劃著「奉納」二字,側邊的水手舍如今殘存一座方正的御手洗,上頭的日期「明治三十五年六月」尚可分辨;再向裡走至神社底部的臺座,便為本殿原先的所在之處,中央設置的大坑洞,則是當初設計作為防應山區潮濕、避免毀壞木造建築的措施。時至今日,神社本體雖已不復存在,然而對照著古今變遷,親身走訪古蹟的感動卻仍留存在腳步之中。
位在本山端點的金瓜石神社,一邊是群山聳立,另一面環繞著映照天空的深海,天氣好的時候清晰可見茶壺山對望,若在氣象不佳時前來,山裡漸起薄薄白霧,更增添一層朦朧神秘感。夏日山頂的強風吹來,蘊藏著時代意義與價值的神社風華,隱約之間悠然再現。
愛上金瓜石的寂靜孤獨
留著有個性的鬍子、身穿白色襯衫的颯爽男子從吧檯裡走出,他就是夢想在金瓜石造街、並親手打造散散步的馬丁先生。結合地景,將這棟金瓜石上的第一棟洋式建築從頭修建,不論是管線、設計、一磚一瓦都堅持自己來。擁有老靈魂的他,特別選了來自各國的古董收藏於店內,電風扇、木櫃、吊燈,每一項擺飾都有其故事淵源,甚至二手木椅也是買新的來和鄰居交換改造。而之所以耗盡了心思和下半輩子在這座山城裡,只因為13年前對金瓜石的一見鐘情。
從小生活於台北,卻在中年時毅然決然離鄉背井,將所有積蓄投資在祈堂老街裡,因為這塊冷清而耐人尋味的土地,彷彿就是馬丁先生多年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地方。望向窗外,他從地緣開始娓娓道來:「九份老街和金瓜石老街在舊時代是並存的,當時的九份被稱作小上海,住的通常都是台灣人;而金瓜石則是小銀座,居民多是日本人,兩個區域的風情截然不同。」或許因為礦業的工作是賭上生命交換來的,金瓜石所涵蓋的人文歷史幾乎都帶有悲情,但也是這份離群索居的孤獨和迷人,讓天生反骨的馬丁先生,決定就此在人煙比燈火稀少的金瓜石生活,甚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迷迷路,散散步
曾經是設計師與古物選品主理人的馬丁先生,來到金瓜石之初,只想著要將親手改建的空間營造為有人潮流動的營業場所,因此從開業無菜單料理店開始,如今則打造了一系列名為「迷迷路」的民宿和食堂,並同時經營著令人鍾情不已的「散散步」。
緩慢過著重頭來過的生活,閒來無事時就到處爬樓梯、與老人家攀談,「有時候在雨中、有時候在烈日下,在金瓜石的田野調查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散步。」他笑言。這間隱身在深山裡、被譽為秘境的精品咖啡館就此有了名字,馬丁先生也憑藉著敏銳的鑑賞能力,反覆到各家咖啡館品嚐、學習,找到自己理想的沖煮參數與配備。
從年少熬夜時的即溶咖啡,到如今自己開一家店,馬丁先生認為對生活品味的重視和儀式感,便是能講究一切的源頭,他強調:「咖啡在我心裡面,絕對不只是一杯飲品而已。」在「散散步」裡,咖啡的選項只有虹吸和手沖,因為他深信若能反其道而行,就可能成為未來的市場。如同日本職人的精神般,將堅信不已的每一個品項做到最好、積極研發新的品項,便也能讓空間老派的「散散步」,多年來歷久彌新。
回歸初衷 成為信念恆久的百年老店
然而,在這條觀光客不多的深山老街裡開一家精品咖啡館並不容易,在生意慘淡的初期,一個月的營業額曾經只有1,500元,但是需付出的心力和投資,卻一點也不比在台北開店來得少。「散散步」也曾在節目採訪後紅極一時,就算颱風天店外也大排長龍,更讓當時沖太多咖啡的馬丁先生右手負傷,改練以左手沖煮後,練就成如今雙手手沖的絕技。
疫情後再次開放的「散散步」,因金瓜石觀光客驟減,從當年的網美咖啡館再次回歸為最初的樸質小店。雖然業績大不如前,馬丁先生卻深信,這樣的寧靜更能維護想要好好享用一杯咖啡的人們。秉持強大的熱情和內在,拾起曾經太過忙碌而忘卻生活的初心,他就像13年前初來乍到般,在這個沒有人群、沒有店家的老街裡,想像著開一家沒有招牌、卻藏滿細節和故事的老店。
秋日的芒草搖曳蕭瑟,如電影《悲情城市》的場景帶有哀愁,夜晚時山裡燈火點點,卻鮮少有人影相伴。「散散步」座落於這個被遺忘的山城裡,行銷方式卻幾乎只靠口耳相傳,而馬丁先生的願望,是要成為一家百年老店,也許會以不同的名字存在著,但也立志能將風格和理念持續傳承下去。
漫步於金瓜石,閒情走到「散散步」,時光如同舊照片般,一幀、一幀地被流轉,與好咖啡的滋味,共同停格在拜訪者最美好的記憶裡。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