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科技男翻轉家業 推動無碳牧牛

創新思惟〉柳營酪農二代求新求變 讓鮮乳進化永續產業


台南是台灣第二大酪農區,有議員擔心,未來開放紐西蘭牛乳零關稅,將衝擊酪農業,不過,年輕的台南子弟反而帶著新思惟,回到古都故土,翻轉父親留下的珍貴產業。

撰文/徐采薇


▲柳營酪農曾仁瀚(左)和傅芊純(右)夫妻兩人,不僅返回家鄉台南安身立命,更為傳統牧場注入科技、永續的新觀念。攝影·唐紹航

Profile 桂芳牧場
成 立:1974年
負責人:曾仁瀚
資本額:8000萬元
主要業務:飼養乳牛與供應鮮乳,主要與鮮乳坊合作銷往全家超商通路

駛進台南柳營的小路,隨處可見一幢幢牛舍比鄰而建。原來,這裡與屏東萬丹、彰化福寶、雲林崙背並稱「台灣四大酪農專區」,供應全台鮮乳產量將近兩成。

台南不只有古早城區、嶄新科技,也是酪農樂土,而且,酪農業這個台南老產業,已經逐漸被更年輕的思惟翻轉。

在這區五十多戶酪農中,有一戶格外特殊,它是全台唯六家引進圓盤式榨乳機的酪農之一,也是知名小農鮮乳品牌「鮮乳坊」的合作牧場,在全家便利超商就能喝到它家鮮乳。它,正是成立於一九七四年的桂芳牧場,總計育有四百多頭牛,年產約五噸鮮乳。

「每頭牛的左耳和右腳都有安裝感測器,可以知道牛的活動量和反芻時間。」桂芳牧場二代、四十八歲的曾仁瀚,一面拿著顯示牛隻數據的平板電腦,一面介紹養牛心得,不難看出扎實的科技思惟。

其實,曾仁瀚也曾是眾多北漂族之一,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前身畜牧系)畢業的他,沒有選擇回家接班,而是憑藉自己本科外的電腦興趣,在台北找到一份系統整合商的工程師工作。

「酪農很辛苦,逢年過節都不能放假,家裡也不期待小孩走這條路。」他坦言,父母也樂見他在外求職,直到一件事讓他的人生軌跡徹底轉彎。

二○○九年,莫拉克颱風襲台,柳營酪農災損慘重,曾仁瀚的父親原本心臟就動過刀,一場風災後更因此不堪重負,病發離世。面對家中變故,他不捨家業就這樣黯然收場,毅然辭去台北工作,返回台南故鄉接手酪農家業。

當然,曾仁瀚並非毫無盤算就莽撞辭職,在他返鄉前一年,中國爆發「乳品三聚氰胺」事件,讓乳源在地化受到重視,台灣酪農也獲得由衰轉盛的機會。

看準這一時機,他暗下決心,「既然決定返鄉,就不要只是墨守成規,而是要像工程師一樣不斷挑戰問題。」動物專業背景,加上受過科技業洗禮,讓他一回鄉,就大刀闊斧翻轉產業。

翻轉一》用科技腦更新設備 貸數千萬

「我們喜歡聊怎樣把牛養得更好,像是要給牛吃什麼、要裝什麼設備等,每次說到這些,他的眼睛都會發光,身上彷彿流著創新的血液。」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如此形容他。

曾仁瀚返鄉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兩百萬元幫牧場裝近五十支風扇,相當於牧場兩百頭牛中,每四頭牛就有一支風扇吹。這看似不起眼的設備,卻是提升乳量最直接的辦法。他解釋,「牛是溫帶動物,夏天熱緊迫是牛的最大罩門,對牛隻的生長、繁殖和泌乳性能都會造成危害。」

然而,此舉看在母親和左鄰右舍眼裡,竟一度讓他背上「亂花錢」的罵名。曾仁瀚無奈地說,由於觀念差異,母子幾度爭執、冷戰,儘管母親不諒解,他仍堅持每年投資新設備,前前後後共貸款六千多萬元,到現在還沒還完。其中,最大一筆是在二○年引進圓盤式榨乳機,相比以前一套四百萬元的機型,新機含配套建物要價逾三千萬元。

這一筆投資,曾仁瀚可是經過三年評估才下定決心。原來,當時舊型榨乳機已使用數十年,經常故障,導致本該吸出的牛乳回流,把細菌一起帶進牛的乳房而引發乳房炎,嚴重者甚至會感染敗血症而亡。

身為獸醫師的老闆娘傅芊純接著解釋,「一旦牛隻罹患乳房炎,就需要用藥治療,用藥期間的奶不能飲用,將全數淪為廢棄奶。」當時,桂芳一天約產三.五公噸生乳,就有三、四百公斤廢棄奶,若以一公斤二十八元計,一天損失八千多元,一年更是損失近三百萬元。

也就是說,榨乳設備勢必得汰換。而使用圓盤式的好處是,牛隻可以自成一格,不像過去賽馬式設備須併排擠奶、互相推擠,員工也不用來回走動,只要在原地等圓盤自行旋轉到位即可。

除了硬體設備,桂芳也引進以色列阿菲金(AFIMEN)系統管理牛群,光軟體就要二十萬元,另一方面還要搭配一個五千多元的感測器,記錄牛隻的活動數據。「以前都靠手抄記錄,當資料輸入系統,才發現很多幽靈牛,已經很久沒配種都沒人發現。」曾仁瀚指出。

翻轉二》改善福利留才 員工均齡30歲

再來,他做的第二件事,是改善勞動環境。在外人看來又髒又累的牧場工作,照理說在大缺工的環境底下,根本沒有年輕人願意做,但桂芳牧場九名正職的平均年齡僅三十歲,且來自全台各地,最短者待了兩年,長則八年。

桂芳到底做了什麼努力?一來,曾仁瀚改變酪農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改採企業化制度,讓員工有基本的勞健保與月薪保障,且不再像以往全年無休,而是採用輪班制,並依法規給予年假。

這還只是基本,最大的改變,是工作更輕鬆了。由於設備逐漸自動化,不僅操作起來更簡單,員工也無須再像過去從拌草、餵食到榨奶什麼都會,通常只要負責單一操作即可。

不僅如此,曾仁瀚還將牧場附近的老家重新裝潢為員工宿舍,且包辦水電、網路,等於員工只需負擔伙食費,如果有人想住市區,還會提供租屋津貼,讓不住家裡的異鄉遊子也存得到錢。

該制度的挑戰還是來自人情世故,鄰居們常埋怨他破壞薪資行情,但也正因他率先改變,當地酪農才不得不跟著提高薪水、休假,帶動整體福利提升。

從設備、制度著手,曾仁瀚一直思考的,都是如何讓酪農產業永續經營,這股意念也體現在他對綠能的推動當中。


▲桂芳牧場透過引進圓盤式榨乳機,達到讓牛隻更健康、員工負擔減輕的雙重益處。桂芳牧場提供

翻轉三》響應永續 賣地挺沼氣發綠電

去年就有消息指出,柳營將建成第一座用牛糞沼氣發電的案場,而這座案場就坐落在桂芳牧場隔壁,目前使用執照已經拿到,今年內有望完工。

曾仁瀚回憶,原先他計畫在這塊四分地上建置汙水廠,但恰好在二一年,循環經濟業者「台以環能」正苦尋沼氣發電廠用地,先後於屏東、雲林碰壁無果後來到柳營,他聽聞此事,便主動提議可使用他的土地,還以低於市價的八百萬元賣給台以。

在與台以交流的過程中,他更積極談成一套互惠策略。在他建議下,沼氣廠建好前,台以可先替當地酪農清運糞便維持現金流,同時還可運用糞便澆灌種植牧草,為後續糞便分解出沼氣後的下田處理鋪路。

如此一來,不只台以公司獲利,疫情期間為國外進口牧草價格飆漲所苦的台灣酪農,也能從台以買進價格是國外進口牧草十分之一的便宜牧草。

於是,在曾仁瀚號召下,成功串聯當地另外八家酪農一起向台以收購牧草,清運糞便則採使用者付費,卻也比自己買車清運划算得多,目前有二十多戶申請服務。

龔建嘉觀察,過去酪農沒有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要他們為清運糞便這些外部成本付錢,簡直難上加難,但曾仁瀚善於溝通,讓其他酪農認知到這是關乎永續存亡的事,「他不是刻意拜訪,而是在每天早晨泡茶聊天中聊出來的。」

「酪農通常早上四點擠奶,八、九點工作,中間時間與其他酪農交流,可能無形中潛移默化了其他酪農的觀念。」曾仁瀚解釋,他從未刻意上門遊說,就是透過頻繁交流,讓酪農看到新的可能性。

不論是引進新設備、提升員工福利或支持沼氣發電,曾仁瀚的每一步都走在前面,先從自身做出改變,扭轉傳統牧場髒亂、汙染多的刻板印象,同時也鼓舞了其他柳營二代酪農跟著改變。

隨之改變的還有母親。看著桂芳日漸茁壯,她決定放手,每天雖仍到牧場巡視、掃地,但已放心讓兒子施展拳腳。

當前,在與鮮乳坊合作下,桂芳牧場漸漸有了自己的聲量和品牌,夫妻兩人也希望向日本小農看齊,經營出自己的品牌力,並發展食農教育,助下一代也能親近酪農業,讓台南柳營的酪農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永續產業。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5月 第1430期

本文摘錄自‎

北漂科技男翻轉家業 推動無碳牧牛

今周刊

2024/5月 第1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