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大廠友達光電近年加速轉型,董事長彭双浪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友達不只是一家面板公司」,但究竟友達將進化成什麼樣的公司?答案藏在AI轉型的故事裡。

▲友達數位轉型12年,數位長謝忠賢(中)認為這條路沒有終點。資深處長呂學平(左)、友達數位執行副總經理趙新民(右)為核心夥伴。

起手式:砸39億投資數位
人去上課、機台上雲堆出智慧製造 「一開始做的時候,外面還沒有這麼多人才與解決方案,什麼都得自己來。」友達數位長謝忠賢回憶,從人才、資料、算力、技術平台挑選,到組織運作、數位文化建立,「現在回頭看,什麼都是挑戰,但是再看看現在,這些依舊是關鍵要素,也還是挑戰。」 起初,舊款機台的數據不易輸出,資料不僅取得不易,而且品質不佳,比較新的機台數據較易取得,但又有標準化的課題需要克服,再加上友達廠區多、機台數龐大,數位項目的規模化,在在有難度。 謝忠賢表示,「資源永遠都是不夠的,但團隊體認到過於著重短期成效,就無法做下去,所以打底工作要落實,並且要有耗費數年時間的共識。」 友達推進數位化五年之後,於一七年開始導入AI概念性驗證,啟動AI轉型,此時關注焦點逐漸從智慧製造,導入到研發、供應鏈智慧化管理,並為加強AI教育訓練,先後送千名員工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訓。 友達擘畫出四大方向導入AI,分別為基礎建設的工廠物聯網、數據中台的資料標準化、雲端地端混合的高速運算架構,以及協助軟體開發的內部AI知識庫,範疇廣大,火力全開。 其實,從一七到二○年,友達光是打造智慧製造的技術投資,就投入三十九億元,從效率提升、人員減少、設備妥善率提升、轉換效率提高、用料減少等,總計已產生高達六十億元的效益。 好成績帶給團隊更多信心,二○年,友達進一步將資訊部門轉型為數位技術發展總部,任命數位長,四百多名的資訊部人力也直接轉入新部門,開始積極導入更多更新的AI技術。 數位部門上路四年多來,友達已導入上千件AI專案和自動化專案,近三年工廠直接人力減少超過兩成,工廠每天有超過兩千支AI模型在運作,讓生產力整體提高三成。 為了深入挖掘AI能量,友達進一步規畫更先進的邊緣A(IEdgeAI)應用,讓自動化更加精準。 廠區現部署三七○○個邊緣AI裝置,並導入七千個聯網機器手臂,逾二五○部智慧無人搬運車,加速轉型智慧化工廠,原有的超過三千台老舊機台,也逐漸升級成聯網設備,透過分析背後的二十萬筆參數,來改善運行狀態,不只停機時間降低三○%,維護成本也降低二○%,品質良率更提升五%。成果豐:獲選「燈塔工廠」
先進製造良率提升 還能省水電、減碳 二一年,友達台中廠區Fab3,獲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智慧製造典範工廠),見證友達九年轉型成果。這座運行四年多的台中燈塔工廠,透過AI應用程式協作,讓機器自主學習,可透過電腦視覺自動檢查生產面板、自動搬運各式設備,減輕人力負擔,整體產能增加三○%、先進製造良率提升六○%;並開發出智能水電網系統SmartGrid,可減少二三%用水量、二○%碳排放量、六.四%電力消耗。 迄今,友達數位轉型所降低的製造成本,已突破百億元大關,成果豐碩,但其實團隊也有看錯的時候。 謝忠賢表示,前期項目常常是單點規畫,例如降低材料成本、供電優化、出差管理等,但是甲乙丙三項都說有效益,加起來又未達預期的效應,「後來才理解到,有些題目需要跨部門整合,訂定共同KPI,效益才會大,所以開始加入『全流程』的概念。」 採用共同KPI,難道不會三個和尚沒水喝?「此時執行長參與數位轉型,就非常重要了,整理流程之後再導入AI,否則導入之後,浪費可能更多。」謝忠賢直言。
▲友達推進生產自動化有成,現在可一一產品化,對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