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一起搭上探索月球列車?

國際民間月球探險才剛啟步 投資金額僅達半導體1/3

利用半導體優勢及充沛投融資金


撰文/BlackBubble、吳侑勳

目前無人的月緣及81億人的地緣表面,讀者們要認真面對殘酷的多邊關係。1979年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不得成為任何國家、組織或自然人的財產,尚未得到任何可登月大國的支持。美國在2020年宣布了Artemis Accords,旨在通過於月球上建立「安全區」,俄羅斯和中國尚未加入該協定。不難想像美中政治很快也會衍生為「月緣政治」。


不再孤單的月亮 開啟星航海時代

筆者一直深信今日的未知領域,就是明日最好的新成長商機或危機。台灣喜劇料理電影《總鋪師》女主角詹小婉吃了憨人師的白菜滷後,感動得戴上紙箱,掩飾流淚,並進入不一樣的世界,與憨人師對話。憨人師提到做總鋪師的尊嚴來自於將青椒和苦瓜煮得很好吃,讓別人吃得歡喜,也提到紙箱中想像所身處的月球不擁擠、天氣又涼,只是沒什麼好煮的(所以不做廚師,去做流浪漢)。今日的月球的確空無一人,但10至20年後的月亮是否開始會有人類和AI常態進駐呢?

當地球人口已來到81億,全球供應鏈即使有AI輔助,增加未來潛在生產效率或節省浪費成本,也會面臨資源耗竭的危機。當政府與民間將目光轉向月球與太空的龐大資源商機,可以想見接下來的月球勢必掀起一波全球競爭探索熱潮。

美國太空總署(NASA)估計,月球上有100萬噸的氦同位素(Helium-3),可以為核融合反應器提供能量,且因其不具放射性,也不會產生危險的核廢料。印度探測月球時,也發現月球表面有水分子可供人類居留使用,分解出的氧氣、氫氣,可提供火箭推進所需的燃料。最後,波音公司研究顯示,月球上的稀土如鈧、釔和15種鑭系元素,可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

過去的登月活動主要由各國政府執行﹝圖1﹞,但今年美國航太公司「直覺機器」(Intuitive Machines)研發「奧德修斯號」搭乘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於2月22日登陸月球南極後,全球已首次達成完全由民間企業執行的登月任務。


如馬斯克的民用星鏈計畫所創造的衛星互聯網服務,不僅具備全球通訊經濟價值,更在烏俄戰爭中展示了掌握制敵機先的軍事防衛資訊重要性。Space Race 2.0不同於過往主要由各國政府金援的少數大型企業如波音、空中巴士在太空事業研發,而是過去近10年投入太空產業的新創公司新趨勢。雖其總投資額2,650億美元﹝圖2﹞僅是世界各國短短2年投資晶圓廠8千億美元(Yole Intelligence 2021年至2023年預估)的三分之一,但月球民間探索才剛起步,也代表著發掘新商機的無限可能。


誠如總鋪師將手上食材結合創造出令人幸福的料理,台灣也可思考將既有的晶片科技優勢及國內投資和融資金流結合,來開創月球登入新事業的國際夥伴關係,確保人類在太陽系的永續開發探索。在嶄新的月海航行中,甚至NASA從月球到火星的戰略和目標發展的阿提米斯計畫(美國此次與商業和國際夥伴共同合作,要在月球上建立第一個長期存在的基地),都是國內公私部門可以研究規劃的長遠投融機遇,亦是與國際盟友一起拓展未知資源的機會。(本文作者Black Bubble現任職台灣外商銀行,曾於亞太數家外商銀行及金融資訊業任職業務及管理層;吳侑勳為東聯互動創辦人)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4/5月 第173期

本文摘錄自‎

綠色貿易戰山雨欲來 恐衝擊全球去碳進程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4/5月 第1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