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蔡英文在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不僅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圖/達志影像)
專家建議兩者折衷 談到ESG是否該以法制化的方式明文規範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振鋒以CSR(企業社會責任)為例說明,他指出,之前市場在倡議CSR的過程中,有經過學理的探討,主張企業經營必須考慮社會責任,而不能只注重公司及股東的最大利益,也必須要照顧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當時公司治理實務守則也將這些概念納入,形成自律規範。 而2018年《公司法》修法也將原本的自律規範列為法律明文;周振鋒認為,不論公司治理或是ESG,將相關規範明文化除了可宣示政策立場以外,對公司治理者而言,沒有立法而只是以自律規範方式呈現,當公司經營者進行決策時,就會陷入兩難,例如當決策者只顧及利害關係人,卻忽略股東利益,極有可能因此遭受股東指責,因此不論是CS R或是ESG,其實很難一刀切,決定哪些指標該列為自律規範,而哪些指標應該法制化。 周振鋒進一步指出,ESG的落實也有很多指標,而且其涵蓋範圍比CSR更為廣泛,但實際上很多指標不見得能夠將其法制化,因此他認為,管理者可思考初期先以自律規範為主,接著再進一步篩選出重要指標,進一步將其法制化列為明文規範,是相對可行的辦法。 臺北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大維則認為,ESG要法制化或是以自律規範方式進行,與時空環境背景有關,過去公司經營大多以股東利益為優先,但後來社會開始倡議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經營、決策必須兼顧員工利益、社區環境的保護,目前企業必須善盡社會責任已是普遍被認可的觀念。 郭大維進一步指出,ESG是CSR中重要的一環,目前歐盟對於ESG的規範、落實是走在比較前端的,例如歐盟在2014年時就要求公司必須揭露部分非財務性的資訊,2021年更要求企業必須揭露關於永續發展的報告,再進一步把ESG揭露項目增加,並擴大相關揭露範圍。 郭大維認為,將ESG法制化,固然有較高強度要求企業遵守,但也要考慮公司規模大小不一,而強制要求規模較小的公司比照大公司落實ESG,這部分是否妥適,仍有疑義。 郭大維並以英國為例,英國對於某些規範採取遵循或解釋模式,也就是法律雖然要求企業必須怎麼做,但當企業無法落實時,可選擇用以說明(為何無法落實並對外揭露)方式代替遵守,以較有彈性方式引導企業執行ESG。 碳交易常見兩大型態 各有優勢 而最近熱門的碳交易部分,目前碳交易市場主要可區分為兩大類型,配額型交易及計畫型交易。其中,配額型交易屬於強制性市場,是以總量管制制度下所核配之排放額度為交易標的,限制企業的碳排放量,當碳排量超過限額,就要購買碳權,夠用者則可以販賣碳權,透過交易讓市場動起來,是目前常見的型態;至於計畫型交易則是自願性市場, 以透過自願進行減碳計畫產生之減量額度或信用額度為交易標的。 強制性市場的優勢在於,各排放單位有其個別排放額度上限,不能無中生有,故運作上理應會有直接而強烈之碳權供需量能,而管理者可依循此一基礎,以逐年加嚴的排放總量上限,促使碳排量更進一步降低。 但強制性市場也並非沒有缺點,市場邏輯為「以量制價」,也因此碳價如同一般國家貨幣,將受到管理者的排放額度配額多寡影響,當分配排放額度過多,容易導致碳價崩跌;但配額是否適量,實際上也會受到經濟、能源價格、氣候等複雜因素交錯影響,因此在政策制定上確有其複雜度與困難性。 而自願性市場的運作基礎是,透過自願進行減量專案活動,在通過審核後獲取的減量額度,再由私人企業、非政府組織甚或個人,自願性地進行溫室氣體減量專案活動,通過相關認證審核機制後獲取減量額度,再以該減量額度為交易,建構自願性市場。 自願性的優勢在於,鼓勵排放單位自願從事得產生溢額之碳排減量活動或計畫,且交易標的本身較具彈性;但因為沒有排放總量之限制,如果欠缺其他提升誘因與交易動機的政策輔助,恐難期待於完全自願性參與減排之制度下得維持一定的交易量能。

▲碳交易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國內企業現在排碳也要付出代價,將企業排碳的成本從過去的「外部化」轉為「內部化」。(圖/達志影像)
「外部化」轉為「內部化」 碳交易在國外已是行之有年的交易制度,過去國內企業不必因為排碳而付出代價,但現在排碳就要付出代價,也就是將企業排碳的成本從過去的「外部化」轉為「內部化」,而付出代價的方式也有很多類型,例如購買碳權,或是課徵碳費,2023年1月通過三讀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就是選擇碳費來處理,碳費跟碳稅的不同在於,碳費屬於專款專用性質。 但不管選擇碳費或是透過碳權交易,都會讓碳排放這件事變得有價值,進一步延伸到透過交易所進行交易,目前碳交易最大的市場是期貨市場而非現貨市場,碳的價值該如何界定目前不同市場價格也不同,例如:歐盟1公噸的碳排放費用一度突破100歐元(約107美元),但在台灣1公噸碳排放的費用大概落在新台幣10美元。 至於2023年8月揭牌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目前僅提供企業就碳諮詢的服務,尚無相關標的可以交易,但實際上,交易所的目的在於提供交易並套利,除此,交易所還有一個關鍵功能在於提升交易量,原因是一個沒有交易量的市場是死的,但台灣的問題在於市場太小,因此交易量也難以提升放大。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