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地表最接近工業4.0的台積電,為何有極佳訂價能力?在萬物降價的年代,得以讓晶圓頻頻漲價,還能緊抓客戶。從「無人化」到「超人化」,這個張忠謀不想說的機密,如何運作?
「台積電說他們是3.8,其實是客氣了,」台積電設備供應商,智慧自動化設備廠均豪精密董事長葉勝發說,「他們的十二吋廠,已經沒有人在裡面了。」
台積電共同執行長魏哲家日前在一場演說中,大談自家的自動搬運系統,讓台積電公關主管大喊,「難道不怕對手學去?」
事實上,台積電厲害之處,不是工廠「無人化」,而是有「軍機處」之稱的「超人化」數位大腦決策系統。
替台積電打造這數位大腦和智慧生產的清大教授簡禎富指出,「談工業4.0,關鍵在數據背後的決策優化。」
台積電在官網上寫著:「台積公司的敏捷製造整合了供需模型、精實的製品管理、派工與排程、準時交貨系統,以提供較短的製程週期、穩定的生產和準時交貨。這套系統也提供了高度彈性,以快速支援客戶的緊急需求。」
一整段的描述,關鍵在第一句「敏捷製造整合了供需模型」。正是這句話,藏著台積電強大訂價能力的祕密。
去年十月,張忠謀接受《天下》專訪時秀出三個他最看重的數字當中,「很少人知道」的十二吋晶圓單價。讓人訝異的是,從二○○七年至今,線圖有一半時間是往上的。在這殺價競爭的年代,台積電竟然能夠不斷漲價。詢及原因,當時張忠謀以一句「這個我不跟你講」回應。
十年磨出「軍機處」
大數據運算,求最佳決策
熟悉細節的人士指出,除了技術領先之外,台積電能夠擁有強大的訂價能力,只有一個解釋:台積電努力了十年才打造而成的「軍機處」數位大腦發揮了作用。
這個數位大腦,讓台積電對半導體市場短中長期發展的預判、相應的需求規劃、產能分配、技術研發及資本支出等決策,得以和市場的發展亦步亦趨,讓不少客戶在必須下單的關鍵時刻,只有台積電一家可以選擇。
「這顆數位大腦很重要的工作是需求規劃,」知情人士指出。「本來從接觸客戶一直到服務,分屬不同單位、不同層級。明明這些事,部經理和中層的處長就可以喬,卻還要跟副總報告,副總還要跟其他部門協調,很花時間,」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為改善決策速度和品質,台積電從十多年前開始,決心進行組織變革,並打造一個數位大腦將決策速度加快、品質優化。
「台積電過去十年發展的業務相關系統,讓負責不同工作的不同單位,像價格、產能、物料等等,能夠在一個整合的系統平台,去訂價、分配產能、模擬、分析、修正,以及做短中長期的規劃,以確保台積能夠達成各項目標,」台積電一名IT主管證實。
▲台積電5座12吋廠及龍潭先進封測廠已經沒有作業員,全使用自動搬運系統推晶圓。因應生產智慧化,台積電IT人員10年內從500人增加到1500人。(台積電提供)
而整合起來的這個平台,交由一個副總統籌。這名副總,就是台積電出了名的低調、無論多重要的客戶都見不到她人的——已故名將孫立人將軍長女孫中平。
「不是她不見人,而是她這個部門本來就是只對內、不對外,所以才暱稱軍機處,」一名台積電主管解釋,稱軍機處,是因為「老闆(張忠謀)喜歡清朝歷史。」
清朝內閣各部各有大學士,但從雍正起設立軍機處,屬內廷功能,扮演協調各大臣的角色。孫中平掌管的台積電數位決策大腦,以需求規劃和資本支出決策為主。而前者又決定了後者。然而軍機處並沒有水晶球,也不對外,如何能做到未卜先知,精準預測市場發展和需求?
數位大腦的重責大任
用資訊占卜,避開人為風險
「這單位不是取代行銷部和業務部本身的預測。業務部門直接跟客戶接觸,了解客戶的想法,可是客戶也會騙他們,會多報。這中間需要有一個判斷的過程。軍機處在內廷,根據各方來的資訊做判斷,」這名人士指出。
一般公司年底都會做下一年度的需求規劃和訂目標,「很多公司的業務是隨便報,先過關再說,明年預估會有多少的量,就很難準確,機會成本就會很高,」知情人士指出,「但台積電對這種決策的品質要求非常嚴謹,規劃出來明年預估會有多少的量,就根據這個預估結果,決定成本的分攤、產能的調度,以及資本支出。而不是等著客戶提需求再來考慮要不要接、接單以後再決定放到哪裡去生產比較好,是事先決定的。」
在規劃需求時,客戶的承諾和業務端的預判,通常會不準,對台積電而言,規劃與現實的落差,就是最大的風險。如何去避險,就是數位大腦主要的任務之一。
「我今天做不同公司的產品,好不好做?量大不大?客戶承諾這麼多量,到時候不一定真的進來,因為客戶可能到時生意不好,他會變。或是說,你們兩個是競爭者,兩個都跟我說量有這麼多,那我到底要相信誰?像這些變數,都會影響到我當初的規劃跟事後的結果,所以需要用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去避掉這種風險,」知情人士指出。
「這些都有很多的知識,以前分散在各個部門,現在我們把這些智慧數位化整合起來,變成分析決策系統。這樣我們才能夠去追蹤,如果規劃失準,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這名人士舉例,比方一個單子要不要接,它都佔了一個機會成本。一些毛利比較差的客戶提加量要求,「如果我滿足他,我就失掉後面接毛利更好的生意機會;如果不滿足他,後面毛利更好的單子不一定會進來。所以這中間有很多要透個這決策系統去試算,算出來一個以上的近似最佳解,最後再由人在這些最佳解當中選擇,做最關鍵的商業判斷,」他指出。
「我們用這種避險的方式,把資源盡量用到滿。你看一家公司賺不賺錢,就是看這些決策品質。」
台積電的良率、獲利率和產能利用率能夠維持,不是運氣好,而是靠這顆數位大腦進行多變量事故分析診斷的結果。而且這顆大腦,就像章魚,藉著不斷模擬、分析、修正,正不斷進化中。(本文原刊載於《天下雜誌》六二四期)…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揭開台積電「軍機處」神祕面紗
天下雜誌 :4.0爭奪戰 AI全面來襲
2017/11月 特刊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