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理財啟蒙6大誤區
過年將至,又是孩子們開心收壓歲錢的時刻,因為每一份壓歲錢都代表著父母與長輩的祝福。而收到紅包後,爸媽們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規劃壓歲錢的使用,讓孩子利用壓歲錢學習財務智商(FQ),趁早為自己累積財富。 企劃、採訪撰文/林宜屏 諮詢/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 圖片來源/Photo-ac每到過年,就是小孩們最開心的時光,因為可以收到來自爸媽跟長輩們的壓歲錢!那麼當孩子收到壓歲錢後,爸媽又是如何帶著孩子一起處理呢?快樂地花光?或者把錢存起來就好?還是可以跟孩子討論如何分配壓歲錢,讓錢滾錢呢?
何謂理財? 一群有受過財務知能(Financial Literacy)專業訓練的社工師,在關懷個案的過程中,發現弱勢家庭面臨不小的經濟問題,因此當起了「馴錢師」,到全台各地投入親子教育,培養孩子們理財和理債的能力。 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表示,大家對於理財的觀念,都會覺得好像應該是去買什麼理財工具,才叫「理財」,其實不是!只要開始做管理金錢的觀念與動作,能夠釐清什麼是收入、支出、資產、負債,並在生活上管理金錢在這些構面的擺放位置,其實都叫做「理財」! 理財重點在於時間效應 理財教育代表「將錢提前做安排或儲存」,越早開始儲存金錢,每個時間點(每月、每年)所需要儲存的金錢單位數就可以比較低。 比方退休規劃,一個剛出社會25歲年輕人就開始做退休規劃,跟一個已經到了50歲才想到做退休規劃的中年人,因為可以累積時間複利的時間完全不同,要在65歲達到同樣金額的退休準備金,每月或每年要準備的儲存金額是大不同的。 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在壓歲錢的使用或儲蓄上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及行為,對於他一輩子的財務管理及財富累積將會有巨大助益。 理財真正的重點就在於時間效益,「理財」中在不間斷的穩定存款過程中,會產生「複利效應」(compound interest),這是一種計算利息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利息除了會根據本金計算外,新得到的利息同樣可以生息,因此俗稱「利滾利」或「利疊利」。
只要孩子會用錢,就要開始學理財 有些爸媽會問:「到底要幾歲開始,讓孩子學理財呢?」答案是,只要孩子開始會用錢,就要開始學理財! 很多書上都會講說,孩子三歲開始就可以學習理財,其實不然,應該要看爸媽自己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自己分配錢財,比如拿錢給孩子去買東西,或是讓他決定買哪些、不買哪些?讓孩子決定如何使用壓歲錢或零用錢,這就已經構成理財的行為了。 比如爸媽給孩子20元,然後孩子要選擇買一瓶養樂多或糖果,或是要把它存起來;或是假日要出去玩,讓孩子選擇去百貨公司或兒童樂園、公園,甚至不出門待在家,因為有些場合牽涉到需要支出門票費用,這些其實也是理財!因為只要是在進行金錢的使用選擇時,不管在收入、支出、資產,甚至是負債,它都是屬於理財的一部分。 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對數字的大小(不同購買選擇的相對使用效益)、數學的算式(用加減表達當下、用乘除感受時間的累計效應),開始有感覺,因為「數字」是財務最原始的語言。
培養孩子的財務智商FQ 在談教孩子理財時,爸爸媽媽們常常忽略的是要同時協助孩子們建立財務智商(Financial Quotient,FQ),也就是對財務的理解、管理與規劃能力。 比方說,如果給孩子50元零用錢,那孩子會用這50元做什麼事情?假設孩子都把它存起來,爸媽們應該問他為什麼要存起來?如果孩子並不知道為何要存起來的意義,那他就不具備財務決策的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說:「50塊,要拿10元去買要用的文具;20元要存進撲滿,之後可以出國的時候就可以用這筆錢;5元,可以拿來當同學要幹嘛的時候可以參與他們,像是一起團購買餅乾同樂;然後剩下的15元,可能交給爸媽保管,當自己覺得需要用這筆錢的時候,像是要換鞋子、衣服等,可以交由爸媽安排從這裡支出。」 倘若孩子可以講出這麼完整的邏輯,就代表他腦袋具備這麼多東西!所以,如果只知道單純「存錢」的行為,其實不等於理財,而是要知道錢是為何而存?存錢的目的是拿來幹嘛?讓孩子能分辨錢財的大小,才會開始產生有價值觀的東西,及該如何對應,這才是財務智商中最重要的財務決策判斷的能力! 只要產生決策判斷,就是財務智商的體現。決策判斷的越好,決策判斷的品質就越好,表示他在做決策判斷的時候,設想的構面(潛在的變數/因素)越多,代表他的財務智商就越高。 花錢不是不好!擺脫慣性思維 有時候花錢不是不好!如果孩子今天跟朋友一起在聚會的時候,花了錢買餅乾,這件事情並不是亂花錢,因為他其實在做「人脈交流」。 假設爸媽今天沒有拉高孩子在更多事情的決策判斷,跟思考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的想法時,孩子其實很容易陷入傳統價值或是原生家庭用錢習慣中的「慣性思維」裡面,產生非理性的決策(慣性決策)。 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 財務智商高的人,通常不會是一個慣性決策的人,而是每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會更深思熟慮地去思考:為何要做這樣的決策?思考的層面越廣、越深入,才能減少更多盲點,降低走冤枉路的機率。 財務智商,其實就是獨立判斷的能力,需要花時間才能養成財務素養。
要有獨立判斷能力,得要先有批判能力 一個孩子要有獨立判斷能力,得要先有批判能力: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比如出去玩,可以去公園、運動中心、兒童樂園、電影院、圖書館,這些不一樣的地方,要花的錢就會不一樣,所獲得的成果當然也不同。 如果家長很討厭孩子一直問「為什麼?」本身又沒有辦法回答時,其實就沒辦法啟動孩子的判斷能力,家長很容易就跟孩子說:「你聽話就對了!」這樣就阻止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孩子學習財務的氛圍跟互動的型態裡,家長自己本身的耐性及腦袋的靈活度,跟價值取向、開放度,是很重要的! 無形的「時間的價值」,用時間創造財富 在財務教育裡有一個叫「時間的價值」。大家常看到的是有形的金錢,可是實際上還有一個是看不到的財富!那就是去創造有形金錢的知識跟時間,所謂的「時間的價值」。 有些家長在帶孩子時很容易會帶出財務智商沒那麼高的孩子,因為他會運用他的時間去換取金錢,但並沒有讓他的時間去創造金錢! 用時間去換金錢,意思是我今天一個小時多少錢就賣給人家,一種時薪的概念;用時間創造金錢,是指今天用我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能力,比如語言、3C程式語言等專業技能,用時間去學習更多的東西,才可以創造更多或更高額的賺錢機會,這就是用時間創造金錢! 舉例來說,如果我的目標是存錢,但今天出去玩是搭高鐵好?還是自己開車好?如果從直接需要花費的金額來看,很有可能是自己開車最省,可是從時間價值來看最終獲得的價值,有可能會是高鐵。 因為如果自己從台北開車到高雄,很可能遇到塞車,那大家必須長時間相處在一個狹窄的密閉空間裡,如果一路上大家的情緒並沒有很好,也許就會吵架,那也可能五、六小時裡大家都處於昏睡狀態,也沒有太多的情感交流;更糟的情況,可能是開車到了目的地,結果很多想去的地方都關門了,只能敗興而歸。 但如果改搭高鐵,可能一個半小時你就到了目的地。然後一個半小時的過程當中,創造了非常的美好的互動跟對話,而且又可以早早到目的地去做想做的事情、吃想吃的東西,情緒的滿足感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假設從單一的構面,看錢的花費多少,那的確自己開車比較划算,可是當思考不同的構面的時候,它有可能不是絕對的答案! 常見的六大理財啟蒙誤區 家長是啟蒙孩子理財的關鍵,因為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而人們學習的原點就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開始。所以如果父母本身有很多的觀念不正確,其實孩子就會跟著錯了。 在理財中,有些連大人也沒有注意到的六大地雷誤區,要注意避免,才能讓孩子不會掉入錯誤的思考中。 理財啟蒙誤區一:錢存著就好 很多家長都會跟孩子說:亂花錢,存錢就好!可是,何謂亂花錢?那錢要存在哪裡?為何要存錢?存錢之後呢? 錢其實不是存著就好!因為錢存著是死的,必須活用金錢,把錢當作工具,而不是把錢當成擁有品,讓錢再賺錢進來,才能讓錢發揮最大效益。 理財啟蒙誤區二:中了便宜的毒 很多人會覺得買東西要買便宜,這樣就能省錢!可是買便宜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有時候並不只限於眼前看到所付出的錢而已。 打個比方,如果要購買孩子現在上課要用到的3C平板。一個比較便宜的平板,跟一個相對功能比較完整、穩健點的高價平板,一樣都是平板,但價格差異度就很大。但如果平板是一個常態性要使用的東西,便宜的可能耐用度只有一年,貴的可以用三年五年,那長遠看起來買貴的其實不見得不划算。 理財啟蒙誤區三:誤入促銷陷阱 有很多商業促銷會設計Coupon券,或者是買A送B,甚至是加一元多一件,看似撿到便宜了,其實不然!因為你被創造提高了購買需求,本來你目前並沒有馬上需要這麼多,創造需求之後你可用的資源(現在目前手上的錢)就已經在當下花掉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蒐集那些coupon券,或是為了比價找到便宜的東西,在網路上一直搜尋,其實坦白講,也許最後你的確找到最便宜的,但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就付出了「時間的代價」,忽略了時間的價值。 理財誤區四:進大公司就能賺大錢 許多人從小就被爸爸媽媽灌輸:能夠賺錢就是要認真唸書,想辦法進到大公司,就會有好的收入 可是實際上不然! 因為在財務的「收入創造」這件事情上,應該思考的重點是怎樣在生活中或自己的角色上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因為你今天學的東西是有價值的,你才會賺到錢,而非一定要念大學,甚至念一流大學、進一流公司。有時候,學有專精或者是有專業技能,反而賺的錢是比較多的!
理財誤區五:欠錢是不好的行為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不要欠錢,因為欠錢是不好的行為,同樣都會把這個觀念帶給孩子。 但假設今天他舉的是好債,這其實不會是壞的行為,例如:助學貸款。今天孩子辦了助學貸款,讓自己可以專心地好好唸書,提升自我的專業技能跟價值,這算是好的投資。 理財誤區六:差不多先生小姐 許多人很多時候都會懶得算,只想依靠專家算給我看、別人算給我,或者是你說給我聽這應該怎麼樣,只想要簡單地得到答案,本身沒有計算的習慣,就覺得聽別人建議應該差不多吧?直接當起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小姐。 事實上,精算是學習財務很重要的一個行為!因為理財有一個很重要的叫「金錢擺放」,意指將錢可能放在哪裡條件會比較好,很有可能別人告訴他放在保險或是股票等等,但他並沒有自己認真計算,很多人會覺得:你是專業的,我委託給你就好了!很希望是別人告訴他答案,懶得自己算只想依靠專家告訴他。 可是,事實上自己應該要有計算能力,因為這個計算能力是一種習慣,能培養對數字跟金錢擺放的敏感度。如果家長本身就不愛仔細計算,那就不會帶著孩子一起算了。
閱讀完整內容